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琪 《山西建筑》2014,(31):36-37
以太原市为例,对城市街巷在规划、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街巷改造建议,并对道路、排水、绿化、市政设施、沿街建筑立面等具体的改造措施作了论述,以期通过街巷改造,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2.
以平遥为例对晋中地区传统市楼进行研究,结合场所精神理论,从城市格局、街巷空间、商业活动等角度分析市楼对其所处城市空间的影响,探讨特定环境中建筑模式与生活模式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该文以洛阳明清老城历史街巷为例,通过文献史料分析、测绘数据整理、数值比较分析等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针对老城的街巷格局、历史遗存分布、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界面及建筑风貌等与老城街巷空间特色高度关联的几个方面开展系统研究,探讨了老城街巷空间的特色所在。并由此进一步对位提出了老城街巷空间特色保护的相关对策,对洛阳老城风貌延续、城市特色营造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老街区是传统社会最基本的空间组织结构,介于城市道路与城市步行空间之间的老街区具有疏通城市道路、连接城市步行空间的特殊潜质,是影响城市空间扩展最显著的空间类型。以城市老街区的街巷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在街巷中的行为模式与空间需求为研究特征,利用GIS和空间句法的分析方法,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别建立建筑,街巷和地块的GIS空间数据库,分析街巷空间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路网结构及其用地布局形态,结合调研数据,定性、定量分析传统街巷空间各要素间的相关性,探究建筑空间、行为需求的改变而导致的街巷空间在此过程中的演变与自组织模式,从而积极寻求城市自组织背景下老街巷空间带来的具有积极性和可交往性的空间环境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5.
街巷空间是巴蜀地区传统场镇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而巴蜀街巷最具地域特色的半公共空间——沿街檐廊是研究街巷空间不可缺少的内容,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从沿街檐廊的形成与发展、功能特点、空间形态、空间构成几个方面入手,对巴蜀地区传统场镇沿街檐廊空间做一个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山西碛口古镇是著名的晋商发祥地之一,位于山西省与陕西省的交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街巷空间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本文以山西临县碛口古镇街巷为研究对象,针对碛口古镇的历史发展、街巷格局、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界面及建筑风貌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了古镇街巷空间的特色所在,并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古镇街巷空间特色保护的相关对策,对碛口古镇风貌延续、城市特色营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浅析呼和浩特通道南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通道南路沿街建筑立面改造设计,探讨了沿街建筑立面改造对于营造城市空间文化氛围、建设地域特色城市空间的积极作用,从而改善城市文化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形象。  相似文献   

8.
解放阁片区整体风貌极具济南地方特色,其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再生策略包括:延续城市文脉,以娱乐、休闲、商业、文化为主导功能,体现泉文化特色;尊重原有空间格局,形成东南低、西北高的态势,凸显街坊特色;珍惜舜井、舜园等历史遗迹,充分挖掘其内涵;保护以鱼骨式街巷为主脉的街巷肌理,形成两横四纵的道路格局;传承浙闽会馆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特色,对新建建筑进行体量控制和色彩引导.  相似文献   

9.
庄红  孙金坤 《四川建筑》2015,(3):68-69,71
针对山地城市沿街建筑商业入口空间的设计进行探讨,介绍山地商业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着重阐述沿街建筑商业入口空间的设计要点,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以指导设计人员因地制宜合理设计,保证山地沿街建筑商业入口空间的设计科学性、美观性。  相似文献   

10.
崔延涛  朱昕虹 《规划师》2007,23(4):23-25
解放阁片区整体风貌极具济南地方特色,其传统风貌的保护与再生策略包括:延续城市文脉,以娱乐.休闲、商业、文化为主导功能,体现泉文化特色;尊重原有空间格局,形成东南低、西北高的态势,凸显街坊特色;珍惜舜井、舜园等历史遗迹,充分挖掘其内涵;保护以鱼骨式街巷为主脉的街巷肌理,形成两横四纵的道路格局;传承浙闽会馆等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的特色,对新建建筑进行体量控制和色彩引导。  相似文献   

11.
乔迅翔 《建筑师》2007,(1):59-64
学界对传统建筑设计的认识不完全一致,要么把它作为礼制的一部分,要么则沦为工匠谋生的技艺。对此,本文作者于大量宋代文献中钩沉索引,对我国传统官方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建筑设计过程、主体、方法以及设计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等进行了初步的考察和评述。  相似文献   

12.
李晨 《山西建筑》2009,35(32):49-50
通过对唐长安和北宋东京两座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来分析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从里坊到街道这一巨大变迁的背景、影响因素和意义,以提高人们对唐宋时期都城空间形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相似文献   

14.
董军 《山西建筑》2009,35(33):12-13
从古籍文献、两宋绘画、南宋御街考古报告等方面对南宋御街进行了复原研究,对南宋御街的历史原貌进行了探析,着重讨论了南宋御街的总体轮廓、布局形式、特征等问题,以促进南宋御街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小斌  李宝山 《华中建筑》2014,(11):166-170
作为北京东郊著名的画家及艺术家聚集的村镇,其自身发展的轨迹有很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自从北京的画家们自发地向该村镇迁居后,村镇的空间结构和建筑类型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增加了很多为画家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建筑空间类型。对这些类型的建筑空间加以调研分析和总结,是为了寻找该类型村镇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空间组合的特征。在未来还会根据该村镇的发展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建筑有两股源头,两根脉络。一个是以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另一个在长江流域以及广大南方水网地带。第一次的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秦汉建筑,经过秦汉时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建筑的大融合,中国建筑的木构体系已经成型了。第二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唐宋建筑,唐朝为建筑的高潮期,宋代是唐以后的一个“整理”阶段。宋的建筑转向细巧,也有条件出现了我国最有影响的建筑规范——《营造法式》,成为这个高潮的尾声。第三次大融合与建筑高潮是明清建筑。这一次交流融合的规模较小,主要表现在各民族之间、南北之间。明清建筑已经表现了成熟期过去以后的那种深思熟虑,更加条理化、制度化,中期那种雄浑伟大的气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和现存实物,探究广州作为海港贸易城市,其功能空间的演变过程。指出为了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政府 不断扩大城市空间、兴修水利、增设港口,最终形成了“三城并立”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以水系为主要干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 与此同时,商业区、居住区和衙署区逐渐沿着水系和港口扩展,而文教区为了避免商业因素的干扰,则逐渐聚集在番山、禺山一带。 最终形成了空间复合性、发展统一性、山水融合性的城市功能空间特征,自然环境要素和城市职能的改变是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演变 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焦洋 《南方建筑》2011,(4):72-77
北宋东京的皇城与宫城一直以来是史学界所关注的热点,关于皇城与宫城的记载见诸于各种历史文献,对于考古成果的认定亦是不尽相同。本文综合运用建筑与历史学方法,通过与唐长安皇城、宫城空间范围与功能布局的比对,提出如下观点,在北宋东京并不存在如唐长安模式的实际意义上的皇城,历史文献中的提及的"宫城"与"皇城"是对同一空间范围的不同称谓。  相似文献   

19.
黄灏 《福建建筑》2013,(2):22-24,65
当代城市空间形态正朝向系统化、立体化渐进,一种开放的城市与建筑共通的场所观念被人们所接受。处于城市空间中的建筑界面设计,就是处理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本文提出,对于建筑界面设计,我们不能仅仅是满足建筑自身功能需求,还应该更多给予公共价值层面的考量,注重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公共性的整体考虑。  相似文献   

20.
王菲菲 《山西建筑》2014,(13):27-29
通过对成都宽窄巷子的实地调研和建筑空间形态的分析,提出了传统空间场所精神营造的设计要素即巷、节点、院落,并针对建筑设计实践——成都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对如何将传统建筑空间形态要素运用到现代建筑中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