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时空分离”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其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吉登斯的“时空分离”理论,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空间形态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揭示乡村空间转型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发以来,乡村社会关系大体经历了由村域内时空延伸到城乡间时空延伸,再到跨区域时空延伸三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乡村空间生产、分化和重构的空间转型过程.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两个脱域机制的耦合是推动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根本力量.乡村空间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市场力量的无限扩张将可能对乡村社会造成过度的侵蚀;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将可能导致农民自主性危机;资本与权力的联姻将可能导致空间正义的丧失;自上而下的乡村集中社区建设将可能导致村庄的终结.  相似文献   

2.
王勇  李广斌 《城市规划》2011,35(7):54-60
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以乡村聚落生产和生活功能分化及其空间关系为考察主线,对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变迁、空间形态演化及其动力机制给予较为系统的诠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苏南乡村聚落功能先后经历了三次转型,即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居住"三位一体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生活居住"相互分离,再到"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生活居住"三者分离。伴随着聚落功能转型,乡村生产和生活的空间分化日益明显。在"三集中"政策作用下,在乡村聚落功能分化、乡村空间形态建构中,政府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最后,对苏南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实践做法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乡村空间转型——以苏南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为主线,探讨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影响。通过理顺宏观结构性背景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政府——市场——农民"相互间关系对土地产权的制度变迁起着主导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苏南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3次大变迁,与其相对应,苏南乡村空间也发生3次转型。土地产权制度对苏南乡村土地流转和空间转型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空间营建是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下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研究湖南典型城郊融合型乡村转型背景下的社区空间变化。研究发现:(1)湖南乡村转型以农业现代化转型为主,且处于初级阶段,近郊乡村社区不存在如苏南模式中的空间转型现象。以空间形态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居民点增加与农用地规模化、内聚性秩序分散、建筑空间形态的多样化。(2)土地流转制度是空间形态变化的基础力量,乡绅企业家是重要推动力量,村民角色转变是内在动力,而农业转型升级是核心动力。(3)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主要空间问题是产业空间规划与配套不足、公共空间弱化、建筑空间品质差。最后以燎原村为例提出“延续”“整合”与“提质”的可持续空间营建策略以回应当代湖南城郊融合型乡村社区发展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地处大都市边缘地区的乡村由于其特 殊的区位,逐渐成为政策制度、资金等要素交织 影响作用的空间场域,空间异化明显。为引导乡 村空间合理转型,研究以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 证法”作为理论支撑,构建大都市边缘地区乡村 空间转型的研究框架,选取西安市长安区抱龙 村作为案例,实证分析其空间转型的特征及作用 机理,并基于乡村空间生产的协调、可持续提出 相应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在城市消费需求的 驱使下,政府、市场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了空间 价值的提升、社会网络的“业缘化”和文化构成 的重塑;但同时,多元主体在空间价值关注点、 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空间“商品 化”、乡村社会“分层化”、乡土文化异质化等问 题;因此,在乡村转型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本的增殖行为对乡村空间功能结构、社会关系网络、文化构成等方面的影响,并注重发挥权力主体 在要素配置、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以营造公正公平的空间生产格局。  相似文献   

6.
在城镇化与生态保护双重影响下,高原湖泊乡村空间转型发展矛盾日益凸显。在政府、市场和居民推动空间生产的背景下,文章以土地流转和乡村旅游为主线,探讨抚仙湖马房村乡村空间从原始农业型向旅游消费型转变过程,揭示马房村在多元空间生产主体干涉下的空间转型的特征、驱动机制和优化机制,以期为同类型乡村空间转型及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历经"苏南模式""新苏南模式"等发展模式演变的苏州乡村,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并呈现空间转型、空间滞留、空间渗透和空间维护等4种分异类型,存在重构组织、改造调整、景观营造与协调性保护等发展对策。在用地扩张带来的城乡生态环境问题导向下,乡村空间的生态化趋势明显,表现在城乡生态安全维系与边缘区生态衔接、乡村农业空间与景观空间生态关联加强和乡土景观回归趋势明显等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8.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苏南地区的乡村工业转型发展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县域层面率先的生动实践和积极尝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苏南乡村工业历经多个阶段演进,发展要素和空间形态不断演变和累积,当前呈现出“空间规模减量、产业能级弱化、村级财政下滑”等特征。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指出苏南模式下“集体—企业—村民”存在紧密的经济“内部循环”,政府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打破了结构锁定,推动乡村工业经济从“内部循环”转向“外部循环”,但也面临高昂制度成本的挑战。乡村工业空间转型并非一蹴而就“,深水区”改革创新应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转型路径相结合,在制度层面上进行创新与尝试,助力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收缩发展成为必然。文章通过对苏南乡村空间的发展阶段及发展状况进行解析,论证了精明收缩理论适用于苏南乡村空间发展的合理性,并从生活空间、工业空间和农业空间3个方面探讨了苏南地区收缩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精明收缩的视角提出规划发展策略及解决措施,以期为苏南乡村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动力机制与空间响应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面推行乡村振兴,有效解决农村"三农"问题大趋势下,如何推动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正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而驱动聚落空间重构的影响因素众多,如何选择并适应性地做出空间响应则尤为重要。通过对不同地区乡村案例卫星图的图示化解译,分析总结我国传统农业型乡村的问题。同时通过数据分析现代农业对乡村聚落空间的影响,从而提出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农业型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3个方面,并探索在该3种转型动力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在结构体系、空间布局和用地功能上的重构路径和方式。最后以成都市战旗村为例,验证3种重构动力能够促使乡村聚落空间更加集约化、现代化、永续化,在营造良好的乡村聚落空间环境的同时,促进农业型乡村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试论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转型——以苏州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带来了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尺度上的集聚。以苏州为例,深入分析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转型的背景:全球化背景下乡镇发展的分化、乡镇发展动力转向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在此背景下,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从乡村人口转移的角度,提出了苏南地区乡村城市化地域推进三种模式:乡村人口向大中城市集聚、向小城市集聚和向乡村集中社区集聚。  相似文献   

12.
赵迪 《重庆建筑》2012,11(7):5-7
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探讨天津城市绿地的演变过程,系统梳理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绿地的发展情况,分析其空间分布过程及其驱动因素。天津城市绿地演变与海洋和水系的变迁密切相关,经历了元明清时期传统园林、1860年开埠后的传统园林向现代园林转变、建国后人工绿地系统建设等三个阶段,中心城区绿地逐步形成点线结合的景观格局。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不同区域古树名木分布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古树名木为研究对象,分析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3个气候区域,5种绿地类型(村落、寺庙、园林景区、附属绿地和其他绿地)中古树名木种类组成、特有古树分布及年龄构成特点。在人文历史和气候的共同作用下,各个气候区内不同绿地类型中古树名木的物种组成和年龄结构有较大差异。根据各区域社会经济现况,建议苏南地区应进一步加强园林景区中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并在全域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强古树名木的宣传和保护。苏中和苏北地区可挑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超高龄古树,开展以古树名木为主题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4.
温全平 《风景园林》2013,(6):144-148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工作重心由以建成区为主向建成区内外并重转变已成为当下及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坚持广义绿地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城乡绿地的特性及其对绿地系统规划的影响,包括主导性、多样性、多功能性、动态性、实施主体的多元性。文章对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城乡统筹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的若干重要问题。提出赋予城乡绿地系统规划相对独立的地位,形成与城乡规划平行和互动的规划体系,在规划对象、组织系统、技术系统、规划内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过渡与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中心镇小城市化的理论分析与江苏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中心镇小城市化的战略缘起、发展趋向和实施路径进行了理论探讨,认为这一发展方向符合东部发达省份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的阶段需要。针对江苏实际,有选择地推进中心镇小城市化,有利于为城市区域化发展提供新空间,为县域经济增长提供新载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突破。通过对江苏中心镇小城市化面临的规模经济、内生动力、区域中心性、公共服务和规划建设等方面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优先发展、壮大规模、培育产业、延伸服务和优化环境等思路,并就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苏南地区村庄传统空间特色入手,研究其基本空间特征,并探讨在新的发展条件下基本空间特征的继承和发扬,从而打造具有苏南地区传统空间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7.
张泉  王学锋  陈翀 《建筑学报》2012,(1):98-102
江苏省明确将城市空间特色塑造作为提升城市化空间品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基于江苏近期内在全省统一组织开展的城市空间特色规划编制工作,对本次规划的组织、规划思路和技术方法、规划主要内容等进行了解析,并对规划确定的各市空间特色定位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8.
张曦 《新建筑》2014,(4):98-101
目前中国大多数住区空间只具有景观上的美化作用,忽视了城市的多样性与人的交往需求。开放性住区的探讨虽指明了理论上的发展方向,但其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着差距,致使中国现有的住区无法找到合适的开放住区空间模型来指导实践。通过建立一个适用于苏南地区的高层住区空间模型,尝试在开放’隆住区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起衔接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陈潇玮  王竹 《建筑与文化》2016,(12):117-119
城郊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与美丽乡村建设浪潮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该文章基于乡村建设中产业重构与空间重组的现实需求,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城郊乡村产业与空间一体化的形态模式,实现城郊乡村活力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