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取余热提升城市供热能力,介绍了郑州市燃气锅炉房供热现状和基于直接接触换热的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新技术,并对燃气锅炉供热能力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通过对燃气锅炉烟道改造和余热回收,燃气锅炉房的供热能力将达到1 600 MW,供热面积为0.35亿m~2,同时烟气中NO_x和SO_2得到有效减排,具有显著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的能源形势紧张,能源利用状况令人担忧.在一些高耗能的企业,工业生产中排放的中低温烟气余热由于回收难度高、回收成本大等问题,一直得不到合理的利用,如何合理回收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简要介绍了一种新型余热利用换热设备——径向热管换热器,提出了计算热管换热器经济性评价指标的方法,并以某工厂低温烟气余热回收工程为实例,对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进行了技术和经济效益分析.实践应用证明,径向热管换热器在工业低温烟气余热回收中有很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赵玺灵  付林  王笑吟 《太阳能学报》2018,39(10):2779-2787
将分布式热泵调峰技术与基于直接接触式换热的燃气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系统相结合,构建一种分布式热泵调峰型燃气热电联产烟气余热回收供热系统。介绍这种新的系统形式,并以一套二拖一大型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背压供热机组为例,进行系统的配置并对系统关键参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是重要的节能措施,为分析其余热回收效果。本文利用气气热交换器对低温烟气进行余热回收,并对节能效果和投入成本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对于排烟温度较低,且锅炉无补水要求的情况,显热回收方式比冷凝热回收方式更适合。另外,低温烟气热回收装置的换热面积需求值与烟气比之间存在极大值,在设计中应避开该最大值对应的烟气比。通过分析比较,气气换热器对烟气余热回收的方法是可行的,且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5.
《节能》2019,(12):121-124
"煤改气"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的改革方式正在稳步推进。天然气燃烧产生含有大量水蒸气的烟气,这些烟气中含有很高的热量未被利用而直接排入大气中,如果把排走的烟气中包含的热量进行利用回收,将能更好地提高天然气的供热利用效率。介绍了天然气烟气余热回收常规技术和近年来推行的热泵加换热器的余热回收技术,分析各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常规技术进行技术改造,可使天然气供热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实现天然气烟气余热回收、减排与节水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基于竖板降膜喷淋的烟气余热技术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水气比、空气进口温度以及降膜板数量对光滑平板降膜和折流板降膜的换热效率与喷淋水温升的影响。结果表明,折流板降膜的换热性能优于光滑平板降膜,水气比的增大可提高两种降膜板的换热效率;喷淋水温升随着水气比增加或空气进口温度降低而降低;不同结构降膜装置均存在最佳降膜板数量,使换热效率最高。本文给出了水气比、空气进口温度以及降膜板结构等关键因素对烟气余热回收效果的影响规律,可为降膜喷淋烟气余热回收技术的应用与优化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松 《节能与环保》2021,(12):89-91
本文针对省煤器、空气预热器等显热回收存在的技术问题,研究了基于吸收式热泵的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结合首都机场集中供热站供热模式的特点,分析了烟气余热回收的可行性与经济性,为解决燃气锅炉的节能降耗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节能》2019,(1):87-89
多数供热企业面临锅炉排烟余热多,供热缺口大,环保要求严等问题。将非金属低温省煤器放置在脱硫塔后,回收烟气余热,降低烟气排放浓度,减少烟气中水蒸气含量,响应国家相关环保要求,解决烟尘超低排放问题。  相似文献   

9.
复合相变换热技术主要是利用复合相变换热器实现烟气与水的对流换热,达到回收烟气余热、提高水温、降低排烟温度的目的.它通过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变段”独有专利技术,创设“壁面温度”换热器设计参数新理念,彻底解决了烟气低温结露和腐蚀等关键性难题.它的核心部分“相变段”通常安装在烟气进入除尘器前的水平烟道上,加热后的除盐水...  相似文献   

10.
燃气锅炉排放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因排烟温度未能降到露点以下而无法有效回收水蒸气的冷凝潜热。本文采用压缩式热泵与低温空预器相结合的方式深度回收燃气锅炉烟气余热,主要研究了在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供热回水流量和供热回水温度对排烟温度、余热回收效率、热泵机组制热性能系数及水蒸气冷凝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供热回水流量为80 t/h条件下,热泵可将供热回水温度从50.0 ℃提升至65.1 ℃,其制热性能系数为4.25;空气进、出低温空预器的温度分别为-3.8 ℃和33.0 ℃,流量为15 360 m3/h时,排烟温度从90 ℃降至20 ℃,烟气余热回收效率达到14.8%;以29 MW的燃气锅炉为研究对象,按供热面积为5.2×105m2,供暖151天计算,烟气中回收的冷凝水量为8 000 t,占锅炉补水量的54.1%;该余热回收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2.1年,压缩式热泵烟气余热回收系统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复合相变换热技术是一种回收锅炉排烟余热的新型技术,其壁温可控可调,具有防止烟气侧低温腐蚀的突出优势.介绍了宝钢采用该技术回收利用本厂内一台低压锅炉排烟余热生产生活热水的节能项目,该项目于2013年5月投运,至今运行良好.运行结果表明,该复合相变换热器可使锅炉排烟温度由194℃降至138℃,同时获得90℃热水19.1 t·h-1.通过实施该节能项目可回收烟气余热约1 400 k W,年节约标准煤约1 300 t,推进了宝钢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郑州市热电联产机组供热现状和基于吸收式换热的余热利用新技术,并对集中供热热源供热能力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通过纯凝机组的供热改造和余热回收,热电联产的供热能力将达到5 613 MW,供热面积为1.2亿m~2,热电联产将满足远期郑州城市供热增长的需求,可以实现城市清洁供热。  相似文献   

13.
宋丹丹 《上海节能》2015,(4):212-215
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是企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文章介绍了电站燃煤锅炉及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措施,并针对余热利用中遇到的烟气低温腐蚀、换热管积灰和磨损等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强化锅炉低品位余热回收,优化低品位余热回收技术方案,在介绍热湿耦合迁移和热交换2种烟气余热综合回收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了各自的优缺点,分析了技术发展的趋势。指出将排烟焓值降低到接近周围环境空气焓值,就是烟气余热回收的极限。认为针对低品位余热回收,深入研究吸湿溶液吸收法和直接接触换热法,以及将两种方法结合会更有前景与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站锅炉的排烟温度一般设计在120~140℃,其携带出的热量损失占电站输入热量的3%~8%。合理设计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充分利用电站锅炉排烟余热是提高电站效率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烟气余热利用装置在电站系统中的应用,对烟气余热利用装置的布置形式和利用方式进行了阐述,综述了常规和新型烟气余热利用技术的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其热力学原理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吸收式溴化锂热泵技术,为进一步回收烟气余热的"量"与"质"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赵铭轩  王昌鑫 《节能》2014,(1):71-73
在火力发电厂中,由于燃煤质量下降和锅炉换热面积灰等原因造成锅炉排烟温度升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以大连某热电厂烟气余热回收工程为例,采用分体式热管换热器回收锅炉排烟余热,用来加热补充除氧器的除盐水,对烟气的回收利用进行技术和经济效益分析。实践应用证明分体式热管换热器在火电厂烟气余热回收中提高机组效率、减少煤耗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节能》2019,(6):50-52
国内对于低温烟气余热回收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尚为空白,结合严寒地区某高校食堂所排出的低温烟气的特点,研制出一种基于微热管阵列技术的新型余热回收装置并应用,对低温烟气中的余热进行回收。试验表明:通过实验设备计算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设备,余热回收总换热量可达58.232 kW,余热回收装置应用于严寒地区效果好。虽然余热回收装置初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但设备管理方便,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为了利用陶瓷厂的烟气余热,采用有机朗肯循环回收该部分余热.根据有关实验研究结论对用于烟气和导热油换热的椭圆H型翅片管换热器进行了具体设计.最后对换热器进行了优化得到了设计结果.整个设计优化过程有望为烟气余热回收的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电弧炉炼钢过程烟气余热的回收利用及烟气净化除尘为主线,以热管蒸发器为换热元件,合理控制烟气流速,解决高温烟尘的沉降和蒸发器热管灰堵以及烟气温度波动大的难题,完成了50t电弧炉烟气余热回收净化系统设计与施工.对电弧炉炼钢过程中所产生的高温烟气直接进行余热回收,满足电弧炉炼钢流程VD真空处理对蒸汽的需求,实现了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和环境净化,为国内电弧炉节能降耗和清洁生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热管换热设备在余热回收上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热管及热管换热设备的原理及其特性,以及热管换热设备在余热回收工程上的应用实例,着重指出热管省煤器特别适用于燃油、燃气锅炉烟气余热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