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东莞市1980—2013年间较长序列的供水、用水结构变化趋势进行深入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各类型供用水对供用水总量的影响,揭示了不同阶段各类型供用水量的变化规律:东莞市供用水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07年后逐渐趋于稳定;供水量由以蓄水、引水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提水为主,用水量由以农业用水为主逐渐转变为以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为主。最后,采用贡献率分析法计算了各类型用水对全市用水量变化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城市用水变化驱动效应,挖掘城市节水潜力,基于咸阳市2007-2018年产业用水量变化与社会经济指标,采用因素分解模型将咸阳市用水变化驱动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并进行节水评价。结果表明:咸阳市用水总量呈先增加后波动减少的趋势,主要是由于规模效应的拉动作用和技术效应的抑制作用相互抵消,叠加结构效应多表现为抑制作用。特别是西咸新区划转之后,2018年结构效应成为用水量减少的主要因素。目前,咸阳市在维持GDP增速3.7%的情况下仍能够持续减少用水量,但其节水技术已显疲态。与陕西省10个主要城市的农业、工业、生活和综合用水等节水指标对比,咸阳市农业用水最具有节水潜力且综合节水处于陕西省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1-2012年邢台市用水量资料,分析邢台市用水结构变化及演变趋势,总用水量相对稳定并呈递减趋势。农业用水比例较大,占总用水量的76.4%,由于开展农业节水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使农业用水量呈下降趋势。工业用水相对稳定,工业开展节水和水资源重复利用,在用水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工业增加值大幅度增长。生活用水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水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用水是从2002年开始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环境质量意识的加强,环境用水呈增加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用水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不同行业用水量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农业用水逐渐减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逐渐增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分析用水结构变化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水资源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保定市2000~2010年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结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及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保定市总用水量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0.52亿m3,工农业用水量及其所占比重逐渐减小,生活用水量及其所占比重明显增大。节水灌溉面积的增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用水减少的主要因素;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降低和工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工业用水量的减少;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活用水明显增加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近10年用水结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分析了1999~2008年福建省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等用水结构的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福建省用水总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加2.52×108m3;农业用水量及其所占比重逐渐减小,工业用水量及其所占比重递增,生活用水量增长缓慢,比重基本不变。用水结构的变化和全省产业结构变化相适应。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节水灌溉面积增加是农业用水减少的主要原因;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和工业结构的调整共同促进了工业用水量的增加,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平的提高对工业用水具有负驱动作用;人口增长是生活用水逐年增加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优化城市节水评价体系,为预测城市节水潜力提供有效参考,采用最大互信息系数方法,分析了2006—2018年北京、天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6个省(市)城市用水、节水时空演变趋势以及城市用水指标的相关性,通过挖掘各指标间深层次关系,识别研究区节水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用水总量均呈增长趋势,用水结构由以生产运营用水为主向以居民家庭生活用水为主转变,居民家庭用水比重呈上升趋势,生产运营用水比重呈下降趋势;(2)节水量以工业节水为主,生活节水的重要性逐渐凸显;(3)地区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与节水量的关联性强于人均水资源量与节水量的关联性;(4)相对于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工业用水综合效率提升对工业节水的促进效果更显著;(5)城市供用水系统和污废水处理系统与经济规模高度匹配,但供水管网漏损率和再生水利用水平与现发展阶段不匹配,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和非常规水源代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秦皇岛市农业用水特征与节水效益分析,为制定农业节水规划、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秦皇岛市2001—2013年用水量资料以及国民经济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计算农业用水比重、农业用水量变化趋势、农业用水效益、农业节水措施等。秦皇岛市多年平均用水量8.925 1亿m3,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63.4%;农业灌溉开展各种节水措施,使得在用水量减小的情况下粮食稳步增产。通过对秦皇岛市2006—2013年粮食产量与用水量变化趋势方程分析发现,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加0.190 8万t,而用水量平均每年减少0.136 3亿m3,主要源于采用农业节水措施、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先进的耕作措施等;秦皇岛市农业节水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16.58%,农业节水主要以低压管道输水措施为主。秦皇岛市山区丘陵较多,适合节水灌溉的农田受地貌环境的制约,其面积扩大受到限制。为此,要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农业节水措施,如采取调整种植结构和发展雨养农业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安市用水结构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安市用水结构的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安市总用水量不断增加,农业是用水大户,但自90年代初期开始,农业用水量开始下降,工业用水量和生活用水量持续上升,到21世纪初期,工业用水量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率,生活用水量缓慢增长。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节水灌溉面积的增加是农业用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人口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活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工业产值的迅速增长是工业用水量迅速递增的原因。最后,提出充分利用中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的节水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天津市1956—2016年水资源量和2010—2021年供用水量数据为基础,结合地表水和地下水取用水量控制指标,从水量层面剖析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研究表明,2010—2021年,天津市供用水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他水源供水占比波动上升,地下水供水占比波动下降;用水大户由农业用水转变为生态环境用水。从整体上看,天津市地表水已不具备开发利用潜力;浅层地下水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管理建议:在“节水优先”的基础上,继续用足用好引滦水和引江水,最大程度置换深层承压水取用量;科学利用浅层地下水、微咸水和海水淡化水;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收集2007至2016年10年间新疆供水量、用水量及主要用水指标,分析研究近10年新疆供用水结构及其变化趋势。同时分析新疆各地区现状供用水结构及用水指标,结果表明:全疆供用水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地表水为其主要水源,用水结构中第一产业用水量占比较大。由于水资源分布及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全疆各地用水指标差异较大,以此为新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廊坊市用水结构变化特征分析,为水资源规划与合理用水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廊坊市2001-2012年用水量资料,分析供水水源结构、供需平衡分析、用水结构、各行业用水量变化趋势等。廊坊市多年平均用水量10.454 1×108m3,其中地表水用水量1.249 5×108m3,占总用水量的11.98%;地下水用水量9.204 7×108m3,占总用水量的88.02%。廊坊市多年平均产水量为6.109 2×108m3,多年平均用水量10.454 1×108m3,平均每年缺水量4.345 0×108m3。各行业用水结构为:农业灌溉占总用水量的62.6%;林牧渔畜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0.04%;工业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1.76%;生活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11.65%;城镇公共用水量占总用水量的2.58%;生态用水占总用水量的1.38%。总用水量呈下降趋势,导致总用水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用水量下降。  相似文献   

12.
供用水结构研究是制定水资源发展利用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供用水效率和效益,乃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以2000—2019年全国降水量、水资源量、供用水量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趋势分析,对全国供用水结构变化特征及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2000—2019年间,随降水量缓慢增加,全国水资源量呈缓慢增加趋势;供用水总量均呈先增加,于2013年达到峰值后逐年减小的变化趋势;农业仍为最大用水行业(占比为63.5%),其次为工业(占比为22.2%),但二者占比均呈不显著的逐年下降趋势;虽然生活用水与生态用水占比均较小,分别为12.4%、1.9%,但均呈较为显著的逐年上升趋势。各主要行业用水量变化受国家政策调控的影响明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会致使生活用水量增加,党和国家以及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会推动生态环境用水量的增加。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我国近20年供用水结构变化的总体把握和国家层面进行政策调控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1980年以来北京农村发展及农村用水变化趋势与特点。由于官厅、密云在水库供水量和工业退水减少,以及农业节水等原因,农村总供水量呈下降趋势。随着农村的发展和广泛采取农业节水措施,农村用水的结构比例发生变化,农作物灌溉用水量逐渐减少,而果林,渔业,人畜,工副业等用水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4.
对关中地区2005—2010年六年用水水平进行分析,农业灌溉用水量和工业万元用水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城镇生活用水量随着节水意识的推广呈下降趋势,农村生活用水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趋于平稳。在遵循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目标前提下,参考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建立了"十二五"末关中地区用水节水指标和约束条件下需水计算,并对区域供水工程规模进行预测。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石家庄市生活用水变化特征分析,掌握其变化规律,为制定水资源保护规划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石家庄市2001~2012年各行业用水量资料分析,石家庄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的9.15%。生活用水总体呈下降趋势,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下降幅度较大,平均每年减少0.0309亿m3。农村居民生活用水量呈略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长0.0050亿m3。生活用水呈下降趋势,源于开展生活节水措施。一是供水过程减少水网损失量;二是用水户采用节水器具,达到节水目的。通过调节水价格的杠杆,促进节水,也是生活用水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3~2017年吉安市农业、工业、生活、生态及总用水量数据,采用信息熵与均衡度的方法分析了用水结构的演变过程,运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出主要的驱动力因子,并建立GM(1,1)模型,预测未来年份的用水量.结果表明:吉安市的用水以农业用水量为主,而生态用水所占比重较小;各部门用水量及总用水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其农业用水比重却呈下降趋势;信息熵和均衡度变化过程为先下降后上升,整体上呈增加趋势,表明区域用水结构正在向理想(平衡)状态演变和发展;影响吉安市用水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有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产出及气候特征等;农业用水量及总用水量在未来呈现减少的趋势,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及生态用水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9-2009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中的用水数据,对泉州市用水结构演变趋势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用水结构呈现“一消一涨一稳定”,即农业用水比重持续下降,工业用水比重不断上升,生活用水比重相对稳定;这种演变规律主要由泉州市较快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所致.工业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变动、工业内部结构变化使得工业用水量增加,比重加大,农业用水比重下降;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数量增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则增加了生活用水量,减少了农业用水量及其比重.  相似文献   

18.
研究城市用水结构变化及其驱动力,对于城市可持续用水,科学合理配置水资源有重要意义.基于南昌市2005~2014年水资源公报的用水量数据,采用信息熵理论和均衡度方法分析用水结构演变规律,运用SPSS软件的主成因分析法分析南昌市用水结构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南昌市用水结构体现在农业用水量较大,工业和生活用水量次之,生态用水量较小;用水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呈上升趋势;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子为用水结构演变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长江经济带用水结构演变特点,根据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3—2020年用水量变化,采用信息熵和均衡度的理论方法,分析其用水结构特征及演变趋势,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长江经济带用水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工业用水比例下降,生活、生态用水比例增加;用水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均呈上升趋势,用水系统均衡性增强。在空间尺度上,长江经济带下游用水系统均衡性最高,其次是上游、中游。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预计长江流域耕地面积可能会减少,农业用水量不会有大幅上升,其占比将继续减少。预计工业用水量可能会减少,占比依然下降;生活用水量会继续提高。用水结构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有工业生产总值、GDP、节水灌溉面积、万元GDP用水量4个因子,其贡献率占96.844%。研究结果对长江水资源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安庆市近5年水资源公报中统计的供水量、用水量和耗水量数据,对全市供水量、用水量以及耗水量等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2017年全市供水总量为25.38亿m?,供水水源主要以地表水源为主,占比接近99%;全市用水主要以农田灌溉和工业用水为主,分别占用水总量的53.4%和32.2%;全市平均耗水率为48.6%,城镇公共、农田灌溉、林牧渔畜和居民生活耗水均超过50%;安庆市农业节水潜力巨大,居民用水效率不高; 2013-2017年,全市农业灌溉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工业用水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