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海彬  黎嘉珺  张海琳 《包装工程》2022,43(24):221-226
目的 以壮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分析包装设计与地方性知识的互动过程,探究地方性知识在包装设计中的文化价值、应用方式及融入机制。方法 以“地方性知识”理论为视角和基础,对接包装设计要素构建壮族文化元素的地方性知识体系,运用设计人类学的深描法及隐喻抽取技术(ZMET)对壮族文化元素的民族基因、文化迷思、设计符号进行解读和阐释,探寻壮族文化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挖掘和转化路径。结果 得出壮族文化元素基于地方性知识的身份,并运用于包装设计的定位、风格及特色之中,增强消费者的文化想象和体验。结论 从地方性知识视角出发,包装设计能够进一步实现民族文化自觉和差异化发展,从形式与内容、文化与体验层面促进包装设计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
藏式民居家具的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凌霞  陈飞虎 《包装工程》2017,38(10):151-154
目的对传统藏式民居家具进行创新设计分析。方法以藏族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变化为基础,对传统藏式家具的造型、装饰风格、文化表达等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划分构成传统藏式家具的设计体系,并进行创新性设计。结论从藏式民居家具的功能,材料和文化内涵入手提出创新设计的方法,并结合笔者对新藏式民居家具的创新设计实例,体现传统藏式家具营造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颖 《包装工程》2023,44(10):395-405
目的 基于符号学理论,开展现代语境下壮锦产品的解读,提出壮锦文创产品新方法体系,创新壮锦文创IP转换途径,提升壮锦文创产品文化影响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方法 引入地理空间数据库技术为构建纹样数据库收集数据,以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为理论指导,从语义、语构、语用等层面解读壮锦的深层内涵,并构建壮锦文创产品IP开发转化模式。结论 对壮锦的语义、语构、语用进行现代语境梳理剖析,并提出壮锦文创产品IP开发路径,应用时代性营销手段和方法实现壮锦文化资源到产业的转换,最终形成壮锦传统工艺—壮锦文创产品—壮锦文创IP升级产业链。  相似文献   

4.
王敏  徐征  杨先艺 《包装工程》2021,42(24):286-291
目的 提炼和解读《闲情偶寄》造物观中的“趣味”美学思想,探寻设计创新和当代生活理念的启示和方法。方法 结合当前重视文化自信、设计创新与生活美育等现实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闲情偶寄.居室部》的解读,揭示李渔在造物设计中的“趣味”美学思想内核,进而探讨其对当代的设计创新、生活审美化和趣味化问题的启示。结论 《闲情偶寄》中的“趣味”美学造物思想内涵丰富,可以从“奇趣”“雅趣”和“意趣”三方面进行解读,不仅是研究中国传统优秀设计文化、弘扬文化自信的重要史料,还对指导创新设计、趣味设计和探索当代生活理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婧  庞鲜 《包装工程》2019,40(10):131-135
目的探究壮族文化的内涵,提出有壮族文化特色的产品设计思路,丰富广西地区的文化创意产品资源。方法以壮族文化为视角,通过文献查阅、网络问卷、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资料数据收集,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壮族文化元素符号。充分理解壮族地方文化,构建壮族文化的信息库,提取典型信息用于文化传播,将壮族文化的教育性、传承性、审美性等多个特征因素灵活运用于创意产品设计,给现代艺术设计领域增添新意。结论通过以甄选绣球、铜鼓、壮锦3个元素为目标,分析和定位消费人群,确定创意产品设计的方向,运用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设计一系列具有壮族文化特征的系列保温杯产品,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邵宇  晏婷 《包装工程》2022,43(10):378-385
目的 以现代设计的角度解析粉彩团花纹饰,探索其传承创新的可能性。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并启发传统纹饰研究,促进传统纹饰在当代设计中的多元融合,给当下设计提供传承与创新理论支持。方法 研究“一带一路”的传统文化艺术源头,以景德镇粉彩纹饰为切入点,用现代设计的法则解析粉彩团花纹饰的形成。对馆藏的典型粉彩团花纹饰举例说明,分析其纹饰在艺术性、功能性及思想性上的独特之处,为传统纹饰在当代设计的创新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结论 “一带一路”背景下研究中国传统纹饰艺术不仅有历史考古与文化收集的价值,也有审美的价值。通过设计角度的解构和分析粉彩团花纹饰的基本特征、文化意义、艺术审美和传承载体等,有利于进一步解读“一带一路”源头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内涵,促进传统元素在当代艺术中的创意传承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薛娟  桑艺郡 《包装工程》2019,40(6):51-55
目的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历史与文化也在不断地延续,随之形成了日积月累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并非只是对历史的再次重演,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探究为现在以及将来的室内设计发展提供更好的学习和借鉴。方法以传承壮族文化为目标,继承传统元素为根本,将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作为基础,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结合现代化的设计理论和设计原理,以全新的态度和高端的眼光重新看待室内设计。量化艺术设计的尺度,努力寻找更加多元化的方法,将壮族传统元素与现代化室内设计理论融合,提升壮族传统元素在现代化室内设计中的地位。总结出既能表达当代室内设计特点又蕴涵丰富壮族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理论和应用方法,并且不断完善该理论和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变。结论对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加以合理的运用与保护,在室内设计的相关研究运用过程中能够将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加以有效利用,然后创造出更高水平的、带有地域性、传统性和文化性的室内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8.
张君 《包装工程》2019,40(24):286-291
目的重新认识传统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当代价值,通过研究手工艺资源的文创转化与文化活化,探讨"创意性"保护与传承。方法通过阐释、比较等质化研究方法,分析手工艺的生活化本质与审美化特质,阐述了手工艺遗产作为资源的文化价值,比较文创设计与文化IP打造的差异,探讨手工艺文创设计和创意活化的途径。结论在手工艺文化资源IP转化的过程中,文创设计是最为具体的落地形式。尽管如今的传统工艺已失去了最初的使用功能,可是对其传承保护多基于文化价值的需要,因此设计的介入使得传统手工艺资源得以活化,通过文创设计和IP开发,一方面使传统手工艺的使用价值得以延伸,在使用功能上启发了现代设计;另一方面使当今的日用之需具有了文化价值,使日常生活延续了传统的文化基因。传统工艺在文创设计和IP转化过程中得以传承工匠精神,延续造物文化。  相似文献   

9.
杨晨 《包装工程》2013,34(16):9-12
基于视觉传达设计角度解读世园会视觉图案艺术形式及创新应用,并以2013 年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的城市旅游文化艺术作品为形式载体,分析了沿海城市艺术图案的文化内涵及逻辑,论述了城市的本土文化及开放的海洋文化是视觉图案样式创新开发及当代设计利用的重要文化根基,从而进一步论证了城市视觉图案艺术研究对构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方林 《包装工程》2019,40(24):111-116
目的思考传统年节特色IP在当下中国品牌国际化传播中所应具有的价值。方法以移动互联时代品牌传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为基础,分析研究当下中国语境下的IP,结合时代背景挖掘传统年节的文化价值。结论传统年节是中国独特的文化标签,在国内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在国外有着极高的辨识度。打造基于年节文化的IP,是对传统年节当代价值的一种再思考与再创造,可将传统年节具体化、时尚化和生动化,也将使其成为中国品牌形象输出与传播的利器。传统年节特色元素的IP化是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与转换的重要表现,将其用于中国品牌的国际化战略中,必能讲好中国品牌故事,建立深入人心的中国品牌文化认同,提升中国品牌形象传播的价值,实现商业运营与文化传播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肖代柏  罗坤明  吴婉菁  宋佳鑫 《包装工程》2024,45(2):406-416, 431
目的 非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布绣非遗作为一种民间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索在服务设计视角下夏布绣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设计思路,以实现夏布绣非遗在当代的价值转化。方法 通过剖析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的市场现状,总结夏布绣非遗文创产业的现实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并基于Kano模型对用户需求属性进行分类,使用层次分析法拆解量化夏布绣文创产品的用户体验需求。结论 根据用户体验需求权重,结合服务设计思维提出提升产品视觉形象和功能创新、突出文化特色、注重文化消费体验、遵循市场逻辑,以建立产品服务系统的夏布绣非遗文创产品多维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边蕊 《包装工程》2023,44(20):398-405, 425
目的 针对汴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目前所遭遇的发展困境,探索将视觉设计手段应用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策略,助力汴绣产品创新发展与应用,进而为非遗文化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梳理汴绣工艺的历史及现状,从汴绣产品创新发展的角度,对其中文化元素进行提炼总结,通过符号化设计、包装设计、交互APP设计、产品种类拓宽这四个方面,改善汴绣产品的相关应用需求设计,探索汴绣的创新性转化途径。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汴绣的传承与发展,可以运用视觉传达手段进行完善,将传统技艺与新锐设计思维进行融合与创新,通过对汴绣工艺产品进行符合时代的传承的设计改进,为汴绣工艺的传承与应用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周屹  刘青青 《包装工程》2023,44(18):376-384
目的 研究符号学在壮绣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实际运用,丰富壮绣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设计方法。方法 以O.V.S架构为理论基础,进行符号学设计方法推演。通过壮绣图案纹样、象征寓意等方面的元素挖掘,对壮绣的文化符号构成进行分类和提取,构建壮绣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通过O.V.S架构设计方法重组壮绣纹样造型元素,进行壮绣符号的编码和替换,运用微调、增删、缩放、旋转等方式进行造型演变,完成壮绣文创产品设计模型的表达。结果 运用符号学的观点与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挖掘壮绣的文化内涵,为壮绣文化的造型设计转换提供思路。结论 O.V.S架构设计方法能够对两个不同的设计对象进行单位替换,从而产出新的物体造型。将O.V.S架构设计方法与壮绣文化相结合,能够完成壮绣文化的创新性造型演变,拓宽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与思维。  相似文献   

14.
韩璐 《包装工程》2023,44(22):309-321
目的 基于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分析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符号特征,旨在探索少数民族刺绣图案在现代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转化路径,从符号学视域为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阐释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方法 通过在黔东南苗族地区使用田野调研、文献资料收集、设计实践等方法,对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工艺、纹饰、色彩等方面的代表性符号特征进行探讨分析,运用莫里斯符号学三分法从语构学、语用学、语义学等层面解读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之间的符号关系,以现代设计实践为方法,从代表性符号元素中提取设计因子,并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进行设计转化。结论 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的艺术特征鲜明,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和审美风尚,从语构、语用与语义等维度对其工艺、纹饰和色彩的符号学要素进行提取衍生,探求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元素设计转化与创新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不仅能够使现代设计产品蕴含民族文化特色,而且有助于黔东南苗族辫绣图案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常熟花边又称常熟雕绣,是独具特色的地方工艺美术品,也是我国著名的出口手工艺品,2007年常熟花边雕绣技艺被列为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常熟花边在传统江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的抽纱工艺,形成了清新淡雅的雕绣艺术风格。它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走过了初创期、成熟期、繁荣期、衰退期,20世纪70—80年代是常熟花边的辉煌时期,在国际市场上享有极高声誉。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现代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致使我国传统手工艺受到极大影响,常熟花边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日渐衰落。依据翔实史料文献,通过实地田野调查法,运用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方法,叙述常熟花边雕绣手工艺发展的历史渊源,剖析其百年盛衰的历史成因,阐释在中西文化交融中它所承载的多元文化特征。常熟花边源于西方传教士在江南的宗教传播,上海徐家汇圣母院女工工场是江南花边手工艺的摇篮,也是中国女性职业教育的启蒙地。随着社会经济价值规律的变化,传统手工艺必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思考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如何挖掘常熟花边产品在当代的多元价值,使现代化的花边工艺带给大众全新的审美体验与经济价值,实现社会转型下当代工艺美术品的创新与转化。  相似文献   

16.
谷梦恩  范伟  吴阳  刘勇奇 《包装工程》2023,44(18):258-264
目的 为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非遗资源,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提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湘西苗绣图形创新方案,从而促进湘西苗绣传统技艺的产业转型,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方法 分析湘西苗绣的典型图案,提取其核心元素特征,运用形状语法和风格迁移算法分别进行图形推演设计研究。结果 将数字化手段与湘西苗绣图案的创作相结合,可以快速衍生出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特征的创新纹理图形。结论 将数字化技术手段与湘西苗绣图案的创新再设计有机结合,既保证了苗绣图案的自我更新,又提高了图案设计的创作效率。从而拓展湘西苗绣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媒介,提高当地苗绣文创产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鑫  周欣越 《包装工程》2024,45(2):444-451, 471
目的 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为核心,提取、构建传统节日IP设计因子,并转化为形象设计应用的新路径,以探索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发展新思路,从而助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创新发展。方法 分析用户在节日活动时的具身认知发展特征,构建具身认知与我国传统节日IP设计关联的感知层、行为层和情境层,转化为节日文化设计因子。以春节为例,利用春节的文化内容为设计来源,将具身认知理论应用到春节IP设计及IP文创设计中。结果 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具身认知设计方法研究,开展我国传统节日IP形象设计与IP文创设计实践。结论 基于具身认知视角下我国传统节日IP的设计研究,是建立在我国人民对传统节日文化独有的情感认知下进行的,有助于探索传统节日文化的创新发展新路径,实现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8.
白兴易  赵清  冯波波 《包装工程》2021,42(2):195-201
目的为了扩展秦绣艺术的表现形式,促进其图形多元化的传播与发展,以秦绣针法纹样为基础,选取一种合理的设计再生方法,将秦绣针法纹样转化为系列化设计图形,运用新的设计模式,使其更好地适应随时代变化的审美需求和实用价值。方法经过对秦绣非遗传承人王丽丽所绣的菊花针法系列纹样进行对比分析,明确其针法纹样构成的特点并提取,运用转译方法生成纹样基本形,借助形态位移设计方法生成新的针法纹样设计图形,利用纹样的设计再生与当代设计中的审美文化相融合。结论将秦绣针法纹样的再设计图形通过茶叶包装设计实践验证,为传统的手工刺绣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审美价值,从而在传承和发扬陕西秦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与体验秦绣文化。  相似文献   

19.
张姝  张子璇 《包装工程》2022,43(16):347-354
目的 探究传统文化遗产在新文创理念下传承和发展的新方法,寻求传统文化价值与文化产业价值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激发文化产业新活力,塑造我国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符号,进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法 从新文创理念的视角出发,分析目前以传统文化遗产为内容的IP建设发展现状,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参考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组成部分的关系,构建在现代文化产业中传统文化遗产IP生态链模型。结合以唐卡艺术为主题的设计实践验证传统文化遗产IP生态链模型,并完成设计应用。结论 在新文创理念下,构建传统文化遗产IP生态链,对我国传统文化符号的打造、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和传承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