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孤岛油田河流相砂岩油藏储集层非均质性定量表征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已注水开发30多年,馆陶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中的剩余油分布受储集层非均质性控制。为了定量表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在储集层细分时间单元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钻井、取心、测井和地震资料,获得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和有效厚度/总厚度比值参数与微构造参数,将这些参数归一化后,转化为综合反映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根据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平面等值线图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利用该方法能快速、直观地预测剩余油相对富集区的分布,为老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图3表2参9  相似文献   

2.
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分维与宏观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分维模型,从而实现了将微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扩展到单砂体规模的宏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试用分形理论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分维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储集层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非均质性的研究,包括宏观非均质性和微观非均质性2个方面。研究认为,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作为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分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研究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作为储集层宏观非均质性分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分维与宏观非均质性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并实现了模型的三维可视化,从而实现了非均质性的表征从宏观向微观方向扩展、定性向定量方向扩展、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一体化综合方向扩展。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4.
用分维模型定量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分维与宏观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分维模型,从而实现了将微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扩展到单砂体规模的宏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研究流动单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出一套利用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定量研究陆相储集层流动单元的方法和流程:利用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有效地划分储集层宏观流动单元和徽观流动单元,为储集层宏微观流动单元的划分提供参数依据。在储集层沉积微相研究和层组逐级细分对比的基础上,从取心井入手,通过聚类分析优选参数,建立储集层非均质性分维模型;应用聚类和判别分析,划分流动单元类型;应用储集层随机建模中的分形随机模拟方法预测井间流动单元,从而定量研究流动单元的空间展布。  相似文献   

6.
相控建模技术在阿南油田阿11断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二连盆地阿南油田阿11断块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影响开发效果.为了精确描述储集层物性及其展布特征,综合应用地震、测井、地质和开发动态研究成果,应用相控建模技术,采用两种或多种建模方法联合工作的思路,分步建立了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以及微相控制下的储集层属性模型.通过油气储集层相控与非相控物性参数模拟结果的对比,认为相控属性模型对油藏非均质性的描述更为合理,使Petrel地质建模与Eclipse数值模拟一体化无缝链接,依据模拟结果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提高了油藏采收率.阿南油田的成功应用表明,相控建模技术可较好地解决沉积微相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的储集层物性参数的模拟,为油藏后期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模型基础.图8参18  相似文献   

7.
王泽明 《录井工程》2008,19(4):68-72
出于研究长芦油田油水分布及运动规律的目的,开展该地区沙三。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研究,综合应用岩心、测试和测井资料.对储集层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长芦油田主要目标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而其非均质性受控于储集层的沉积和成岩作用。长芦油田沙三。油层组储集层可分为中渗中喉型、低渗细喉型、特低渗特细喉型和微渗微喉型4种类型,主要储集层为低渗细喉型,其次为微渗微喉型。认为储集层平面上的分布,受控于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  相似文献   

8.
边际油田河流相储集层表征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定边际油田储集层的分布和特征、有效开发海上边际油田,以渤海湾盆地Q33-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储集层为例,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资料,研究边际油田河流相储集层表征关键技术。通过河流相砂体井震标定、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和边界精细刻画,雕刻河流相储集层砂体外部形态,描述其内部非均质性;根据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利用井点外推宽度法、变差函数分析法建立河流相储集层地质知识库;结合类比密井网油田储集层分布特征,提出了侧向相变对比模式、叠置砂体对比模式、河道下切对比模式等3种河流相储集层井间对比模式。综合以上3种储集层表征技术,确定了Q33-1油田储集层分布的最可能模式,并以此模式为依据设计油田开发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当前大庆油田面临着深度开发的严峻形势,需要多种技术与方法协同应用来实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组为例,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对比、流动单元定量表征、沉积微相条件控制的储集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河流-三角洲相储集层的非均质定量特征,从宏观角度表征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建立油藏综合地质模型,提高了精细油藏描述与预测水平。图3参3  相似文献   

10.
以靖安油田大路沟A区三叠系延长组长2碎屑岩储集层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非均质性综合指数分析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结果表明,靖安油田大陆沟A区长2油层组储集层非均质性总体偏弱,储集层质量较好;东部地区储集层非均质性相对较弱,西北和西南地区储集层非均质性较强,自东向西非均质性有逐渐变强的趋势.储集层非均质性主控因素为层内夹层,受控于沉积微相.注水见效较快的区域,非均质综合指数为0.65~0.75,是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区.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简单,运算速度快,能够准确地求取各参数的权重系数.引入非均质综合指数能够克服单一因素表征储集层非均质性的不足,结合高斯随机模拟,实现了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  相似文献   

11.
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非均质性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精细沉积微相研究成果,按照储层相控随机建模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非均质性模型。模型预测结果表征了储层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表明了不同的沉积相区其储层性质和特征有明显差别。与非相控随机建模方法预测模型对比分析表明:相控下的随机储层非均质性模型比较符合储层发育规律和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可信度高,为该区制定和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通过研究发现,相控非均质性为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 新的进行储集层沉积相建模的河道模型,该模型扩展了对河流分叉、交汇等现象的描述和模拟,根据改进河道模型的特点和河道的地质地理特征,尝试了一种新的河道模型条件化算法,并利用河道模型与砂岩概率模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协同布尔模拟。实例应用表明,改进的河道模型包含了更为全面的地质信息,其实用性更为广泛;新的条件化方法从河道的.上游、下游和支流三个角度进行,对河流沉积的描述更为准确,算法简洁,速度明显提高;通过协同布尔模拟可以使沉积相建模有效结合多方面的次级信息以降低储集层模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元坝长兴组礁滩相气藏概率体约束地质建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元坝长兴组气藏礁滩相储层岩相类型多样,生物礁和生屑呈离散分布,储层及物性参数非均质性强,储层构型特殊,气水关系复杂,现有建模方法难以精细表征礁滩相内部储层非均质性,不能满足气藏开发生产需求。通过对礁滩相气藏地质、物探、测井及生产动态等多学科资料研究,提出以地质模式为指导,采用礁滩相储层构型、地质及地震概率体等多信息协同约束的建模思路,分级相控-序贯指示随机模拟方法建立生物礁、生屑滩储层相模型;采用相控-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属性参数模型。该方法建立的模型,精细表征了礁滩相储层内部结构及属性参数非均质性特征,刻画了生物礁、生屑滩储层及属性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为气藏的高效开发奠定了坚实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三维可视化河道立体解释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我国东部油田浅层河流相砂岩油藏评价、开发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适合浅层河流相薄互层砂岩的三维可视化综合解释研究技术,主要包括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指导的相控等时小层对比、储层精细标定、精细构造描述、三相(测井相、地震相、沉积相)互动分析、层间砂体相关地震属性优选、振幅属性自动追踪及三维可视化河道立体解释、正演地层解释模型验证、地质统计学储层预测。通过在大港油区港西油田周边地区的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证实了该项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相控建模技术在河流相复杂断块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港东油田二区一二断块为河流相复杂断块油田,为提高油气资源开发水平,挖掘剩余油潜力,通过构造、沉积微相、属性三步建模的方法,在二区一二断块建立了定量三雏可视化地质模型,并将其结果应用于数值模拟和地质综合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为河流相复杂断块油藏相控地质建模提供了先例。  相似文献   

16.
相控建模在剥蚀残留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靖边气田南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剥蚀严重,各小层侵蚀沟槽分布复杂。直接利用工区范围内井点数据建立储层属性模型,沟槽内非储层井点值将影响到储层建模结果的准确性。为准确描述靖边气田南区剥蚀残留碳酸盐岩储层属性分布特征,借鉴河流相砂岩储层相控建模思想,针对储层特殊情况,提出了沟槽相和地层相概念,将相控建模应用到靖边气田南区储层建模中。在构造建模的基础上,首先建立工区范围内各小层地层相模型,从而形象地刻划出研究区地层分布特征,并在相控的条件下,有效地排除了沟槽内井点数据对储层属性参数预测的影响,从而为数值模拟研究提供了准确的静态参数场,为后期分析评价气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河流相储层沉积模式及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33  
研究了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部的孤岛、孤东油田的馆陶组河流相储集层的沉积模式,探讨了河流相储集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对剩余油形成、分布的控制.河流相储层发育了沉积和油藏规模两种非均质性,两种非均质结合是控制该区剩余油宏观、微观分布的主因.宏观上,剩余油分布在主力油层、储层正韵律中、上部及低孔渗流沉积单元内和注采不完善地区.微观上,在水淹较低部位仍有网络状、斑状剩余油,在储层物性好的局部死区有孤立的剩余油.沉积模式是控制剩余油形成及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在非均质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油田开发中后期的精细油藏描述关键在于如何详细描述储层的非均质性。采用相控储层建模的方法,建立了大庆油田古龙北地区扶余油层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以及物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非均质性进行了描述,认为:研究区平面上由北向南非均质性逐渐增强、层间隔层比较多、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对比其沉积相模型,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相的展布控制;河道储层的物性较好,非均质性弱;决口扇砂体厚度虽然较大,但因泥质夹层的存在,使其物性相对较差,非均质性强。  相似文献   

19.
夹层是河流相储层非均质性描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利用储层流动层带指标FZI,构建了定量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参数——流动层带指标变异系数,并对夹层的发育程度与储层非均质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分析表明,夹层发育的数目和规模与河流砂体的类型有关,与储层非均质性有着较好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储层非均质性的强弱。储层非均质性与油层水淹程度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河道砂体及非均质性程度的差异,对应了储层各自不同的水淹特征。  相似文献   

20.
储层地质模型既是油气藏综合评价的地质基础,也是油气藏数值模拟的必要参数和开发调整方案的直接依据。在综合利用地质、测井和生产动态资料基础上,开展了低渗透河流相储层建模方法的研究。结果认为:细分沉积单元、分相进行储层参数变差函数结构分析能够精细地刻画储层的非均质性;应用相控条件模拟进行井间储层参数的预测,能有效地反映出低渗透储层物性的局部变化;应用储层属性模型,可以直接预测有效储层的规模大小及其空间分布,为气田开发井网的部署和调整提供地质依据。应用低渗透河流相储层建模方法预测的结果得到了生产实际的动态验证,该建模方法为同类气藏储层建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