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针对目前普遍采用的DSLAM设备。提出了一种IP接入模块的设计方案和IP over ATM解决方案,实现了基于ATM架构的IP—DSLAM技术,既发挥了ATM的综合业务接入能力,又使得运营商能够利用现有的ATM设备开展IP业务。  相似文献   

2.
ADSL以其自身的技术优势为电信网络运营商打开了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在近一年内的城域网接入建设中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就ADSL接入的底层协议来看,有ATM和.P两种,这两年ADSL接入技术主要采用ATM的底层协议,主要是由两种技术的成熟度、芯片成本以及终端调制解谭器的兼容性决定的,但是近段时间.P内核的DSLAM也开始进入市场;就上行方式而盲有A7M和0P两种,ATM上行多采用ATM 155Mbit/s方式,3IP上行多采用100Mbit/s以太网方式,ATM内核和IP内核的DSLAM都可提供0P上行。本文主要讨论ATM上行和IP上行两种方式,以下简称ATM DSLAM和IP DSLAM。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IP—DSLAM(IP上联端口的DSL接入设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VBAS(虚拟宽带服务器)协议,在现有的认证过程中,增加一个IP—DSLAM与BAS(宽带接入服务器)之间通信过程:当BAS收到用户主机认证请求包时,由BAS主动发起,向IP—DSLAM查询该用户MAC地址所对应的物理端口;IP—DSLAM接到该查询数据包,返回BAS相应的结果数据包。  相似文献   

4.
艾滨  詹敞 《光通信研究》2006,32(2):43-45
随着宽带接入的迅速普及,组播业务逐步得到应用,网络电视(IPTV)业务也正在走向商业运营,但是IPTV需要一个可控的组播对其提供支持,而组播协议并不是一个能对自身进行管理的协议.文章在介绍二层接入设备IP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IP DSLAM)上的组播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二级的IP DSLAM上如何支持可控组播的解决方案,并提供了详细的流程.  相似文献   

5.
综观国内外ADSL接入的规模使用过程,不难发现随着IP技术在城域网内的广泛应用,DSLAM设备已从第一代ATMDSLAM阶段,发展到适应IP城域网的规划和建设的第二代过渡DSLAM阶段--ATM信元总线/矩阵交换,IP上行;为解决第二代DSLAM在应用中的稳定性和业务实现的诸多限制,发展到IP内核的第三代IP DSLAM.第三代IP DSLAM在业务接口板处完成ATM和IP的转化,采用大容量IP交换内核,把IP和ADSL等成熟技术进行合理融合,实现了观念和应用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综观国内外ADSL接入的规模使用过程,不难发现随着IP技术在城域网内的广泛应用,DSLAM设备已从第一代ATMDSLAM阶段,发展到适应IP城域网的规划和建设的第二代过渡DSLAM阶段--ATM信元总线/矩阵交换,IP上行;为解决第二代DSLAM在应用中的稳定性和业务实现的诸多限制,发展到IP内核的第三代IP DSLAM.第三代IP DSLAM在业务接口板处完成ATM和IP的转化,采用大容量IP交换内核,把IP和ADSL等成熟技术进行合理融合,实现了观念和应用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刘洁 《电信科学》2003,19(9):35-40
目前部分数据网络建设较为滞后的市县和边远地区存在数据节点远距离接入的需求。包括远端IP节点的接入、用户接入交换机接入、远端DSLAM的接入,本在分析网络现状和数据传输新技术的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城域接入产品的市场情况,讨论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出相关实施方案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综观国内外ADSL接入的规模使用过程,不难发现随着IP技术在城域网内的广泛应用,DSLAM设备已从第一代ATMDSLAM阶段,发展到适应IP城域网的规划和建设的第二代过渡DSLAM阶段———ATM信元总线/矩阵交换,IP上行;为解决第二代DSLAM在应用中的稳定性和业务实现的诸多限制,发展到IP内核的第三代IPDSLAM。第三代IPDSLAM在业务接口板处完成ATM和IP的转化,采用大容量IP交换内核,把IP和ADSL等成熟技术进行合理融合,实现了观念和应用上的创新。在竞争的环境下,面向综合低成本且快速赢利的宽带网的建设对ADSLDSL…  相似文献   

9.
ADSLDSLAM局端设备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勇  周炯槃 《电子学报》2002,30(4):473-476
ADSL是利用已接入千家万户的电话网的双绞线,实现用户高速上网的技术,已成为目前人们在接入网方面研究的重点.本文论述了ADSL局端的两种DSLAM接入方案,分析了它们对数据包传输的效率,比较了优缺点,重点论述了传输效率比较高的IP直接接入的DSLAM设备.并对实现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移动通信》2008,32(12)
华为近日宣布,根据Broadband trendse新报告,2008年第1季度,华为的DSLAM设备发货量以31%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一,IP DSLAM发货量保持第一。同时,在多业务接入(MSAN)和光接入领域持续保持领先地位,这表明华为已全面引领全球接入市场。根据Broadband trends报告,尽管2008年第1季度全球DSLAM发货量相比2007年第4季度下降了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