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可同化有机碳(AOC)和微生物再生长潜能(BRP)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通过静态消毒试验研究了氯及氯胺的投加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过投加消毒剂控制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
BGP法测定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是考察饮用水安全性的重要指标。通过试验确定了BGP法测定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操作条件:以原水作为接种液,以R2A培养基培养计数,接种液在20℃下培养5d,接种液与水样的体积比为1:100。对照试验结果表明,BGP和BDOC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BDOC的替代指标用于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测定。  相似文献   

3.
配水系统中生物稳定性问题已成为近几年水质安全性研究的热点。然而,我国对其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为此,本文讨论了国际上评价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各种方法,评述了饮用水配水系统中管壁生物膜和悬浮菌的影响因素,总结了饮用水配水系统中管壁生物膜和细菌再生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体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AOC和温度对饮用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试验的方法对不同AOC含量、不同温度条件下静止存放的饮用水(自来水和瓶装水)的生物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AOC-TDWMS评价体系,弥补了用AOC单项指标评价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不足,更科学、可靠,且更具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生物活性炭技术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生物活性炭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饮用水的安全性: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微量有机污染物、消毒副产物及前质、臭氧化副产物等,提高了饮用水的化学安全性;另一方面能明显降低水中的AOC浓度,提高了生物稳定性,进而增加了饮用水的生物安全性。但是在生物活性炭技术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影响饮用水安全性的因素,例如出水的细菌数问题以及生成的新化学物质毒性问题。随着化学分析技术和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更多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和致病微生物将会被人们所发现,因此如何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仍将是今后生物活性炭技术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饮用水生物过滤处理工艺述评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生物过滤可同时有效去除饮用水源中的浊度、可生物降解有机物、氨氮、铁、锰等污染物质,改善和提高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和安全性,管理简便、运行稳定可靠、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是一项经济实用的饮用水处理新工艺,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  相似文献   

7.
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是指管网中微生物的生长导致饮用水水质在输配过程中发生恶化的潜力。准确、合理地评价给水管网的生物稳定性是保障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前提,常用方法包括基于生物稳定性评价指标的预测性评价方法和基于微生物丰度、活性及群落组成的直接评价方法。深入理解给水管网中水力条件、管道特征、营养基质、消毒剂和抗生素耐药性等因素对生物稳定性的影响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控制策略。然而,如何通过实际管网取样和生物膜培养反应器获得具有代表性的环境样品以及如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取有用信息是该研究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基于此,从给水管网生物稳定性研究的现状(评价方法、影响因素、控制策略)出发,对当前研究的主要瓶颈进行讨论,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针对现状常规净水处理工艺不能完全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问题,提出了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工艺,并介绍了该工艺的机理与特点,指出臭氧—生物活性炭工艺具有针对性高、安全性高、稳定性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可同化有机碳(AOC)作为水质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被国内外研究学者广泛研究。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对AOC的去除效果有限且不稳定,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对AOC的影响各有不同。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在AOC去除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常规处理工艺、吸附过滤、臭氧氧化等给水处理工艺,并总结了生物处理工艺有效提高生物稳定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根据锰氧化细菌的生物除锰作用,依托于新型滤料生物滤池,提出了简单曝气+一级生物过滤的饮用水生物处理工艺,实现了锰的高效生物去除效果;同时,对新型滤料生物滤池除锰的长期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种饮用水生物除锰工艺是一种经济高效、运行稳定的处理方法,适合应用于受锰污染的农村饮用水水源的处理中。  相似文献   

11.
不同给水处理工艺的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生物可同化有机碳(AOC)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评价指标,对常规处理工艺和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控制AOC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工艺都会使出厂水的生物稳定性变差,常规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工艺使出厂水的AOC平均浓度分别增加了26%、70%;尽管砂滤和BAC滤池去除AOC的效果良好,但O3氧化和氯胺消毒会大幅度提高AOC浓度。因此,有必要采取减少后臭氧投加量或单独采用BAC、增加生物滤池接触时间以及减少消毒剂投加量等措施来控制AOC浓度,促使出厂水水质达到生物稳定。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的研究表明:当水厂出水中含有一定量的有机物时,细菌将附着于管网管壁生长形成生物膜,导致管网腐蚀和结垢降低管网的输水能力,继而导致二级泵站动力消耗增加,并会导致用户水质恶化,色度和浊度上升;生物膜与管网水中病源微生物会对饮用者的健康造成直接的威胁,即这类出水的生物稳定性较差。目前,国际上大都采用测定AOC(Assimilable organic carbon)即可同化有机碳来判定饮用水的生物稳定性。本文将针对近些年来针对AOC的研究成果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AOC是衡量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不同的臭氧投加量下砂滤出水的AOC变化不显著,考虑氧化作用和消毒效果,将最佳的臭氧投量确定为1~2 mg/L.生物活性炭(BAC)滤池改善了臭氧氧化后出水的生物稳定性,对TAOC的去除率稳定在28%~65%,而对AOC-P17的去除效果优于AOC-NOX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较长的空床接触时间(EBCT)并不能保证对AOC的良好去除,但有利于TOC的去除,同时水温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AC对AOC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饮用水中磷对微生物生长的限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阐述了磷在微生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磷限制微生物生长的作用机理.介绍了饮用水中可以被微生物利用的磷源。着重从三个方面讨论了磷对微生物生长限制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外加磷源提高水处理构筑物的处理效率;磷对管网生物膜的影响;磷对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AOC是衡量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研究发现,不同的臭氧投加量下砂滤出水的AOC变化不显著,考虑氧化作用和消毒效果,将最佳的臭氧投量确定为1~2mg/L。生物活性炭(BAC)滤池改善了臭氧氧化后出水的生物稳定性,对TAOC的去除率稳定在28%~65%,而对AOC—P17的去除效果优于AOC—NOX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较长的空床接触时间(EBCT)并不能保证对AOC的良好去除,但有利于TOC的去除,同时水温的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BAC对AOC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饮用水安全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出厂水水质上,对给水管网中水质的变化则重视不够,而给水管网在整个供水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保障水质安全起关键作用。为此,结合北方某高校校园管网的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管网水中异养细菌的生长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沿水流方向管网水质变得越来越差,至管网末梢时自由余氯、浊度、细菌总数等都劣于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影响该管网水质生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AOC、自由余氯、浊度、有机物等。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5,(33)
在我国饮用水资源中,含锰元素的水源所占比例较高,除锰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饮用水的使用安全问题。介绍了除锰工艺、除锰技术滤料、除锰技术影响条件和生物法除锰细菌几个方面研究进展,举例说明除锰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应用实例,分析除锰技术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生物预处理对饮用水致突活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Ames试验分析评价了生物处理作为一种预处理方法,对水源水致突物质以及氯化致突前体物的去除效果;探讨了能效降低或消除饮用水致突活性的处理工艺。试验表明,生物预处理与传统工艺组合是一种降低饮用水致突活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当前,饮用水水质污染事件频发,水质监测预警技术成为保障饮用水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常规在线监测技术原理及优劣势,重点介绍了鱼类、水蚤、发光菌、藻类等生物综合毒性监测技术和多维矢量水质综合预警技术,并对饮用水水质监测预警技术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O3-BAC工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对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工艺3个不同运行周期(18、8和4个月)中BAC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生物量很少的饮用水处理系统,PCR-DGGE法能够有效地表征BAC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BAC系统中菌群结构的相似程度和种群的多样性(条带数)逐渐增高,最初定植的菌株能在BAC上稳定存在,即生物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