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跟踪采集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熏醅、淋醋4个阶段样品,对山西老陈醋整个生产过程中各阶段不挥发酸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不挥发酸的含量在老陈醋整个生产过程中变化较小,其含量在酒精发酵初期与总酸含量接近,均较低;在醋酸发酵阶段前2 d急剧下降后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而后在熏醅阶段又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挥发酸含量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葡萄酒发酵过程中挥发酸定量分析模型,同时采用间隔偏最小二乘法(iPLS)、后向间隔偏最小二乘法(BiPLS)、组合间隔偏最小二乘法(SiPLS)、竞争性自适应重加权算法(CARS)对整个谱区进行光谱特征变量筛选。以决定系数(R2)、校正标准偏差(RMSEC)、预测标准偏差(RMSEP)、相对分析误差(RPD)以及最佳主因子数为模型质量的评价指标。结果表明:进行变量筛选可对模型起到优化作用,提高识别精度,降低模型解析难度。其中CARS对模型的优化效果最佳,优化模型的决定系数R2达到0.868,RMSEC为0.033,RMSEP为0.032,RPD为5.31,有效简化了模型复杂程度,提高了模型稳定性和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荔枝白兰地在橡木桶中陈酿一年内乙酸和香兰素的变化。结果表明,白兰地在陈酿过程中乙酸含量变化较大,从陈酿初期的9.69mg/L增长到512.12mg/L,增幅达50倍左右,而高级醇变化不大;白兰地中香兰素含量随着陈酿时间的变化呈现增长的趋势,在陈酿初期2个月之内变化快,从最初的3.6mg/L上升到70.0mg/L,随后增长逐渐缓慢,12个月后香兰素含量增加到82.1mg/L。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荔枝白兰地在橡木桶中陈酿一年内乙酸和香兰素的变化。结果表明,白兰地在陈酿过程中乙酸含量变化较大,从陈酿初期的9.69mg/L增长到512.12mg/L,增幅达50倍左右,而高级醇变化不大;白兰地中香兰素含量随着陈酿时间的变化呈现增长的趋势,在陈酿初期2个月之内变化快,从最初的3.6mg/L上升到70.0mg/L,随后增长逐渐缓慢,12个月后香兰素含量增加到82.1mg/L。  相似文献   

5.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烟草中的总挥发酸与总挥发碱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0  
应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法测定730个具有代表性的烟草近红外光谱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建立了近红外光谱信息与其含量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对50个验证样品进行预测验证。总挥发碱和总挥发酸的预测标准差(RMSEP)分别为0.020和0.009,验证样品的相对标准偏差各为1.120%和0.919%。  相似文献   

6.
在冰葡萄酒生产过程中常有挥发酸超标的现象,研究冰酒高含量挥发酸的影响因素对冰酒生产工艺的改进和完善意义重大。试验对可能影响冰酒挥发酸含量的因素:冰葡萄汁的初始糖含量、酵母种类及用量、发酵温度和是否添加酵母营养盐分别进行控制试验,比较测定小试发酵的冰酒的糖、酸、乙醇体积分数、甘油等主要质量指标。结果表明:冰葡萄汁初始糖度、发酵温度与挥发酸生成量呈显著正相关;发酵过程中所采用的酵母种类也会影响挥发酸的生成量,该研究中Y-3#酵母生成的挥发酸量最低;酵母用量以及添加酵母营养剂对冰酒挥发酸的生成量没有明显影响。同时,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冰葡萄酒挥发酸的工艺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影响荔枝酒发酵过程中挥发酸的因素.方法 依次通过单因素试验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方法对荔枝酒发酵过程中挥发酸含量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结果 荔枝酒酿造过程中影响挥发酸含量的关键因素为发酵温度.影响顺序依次为发酵温度、pH值、发酵时间.最适发酵时间为11 d以内,最适pH值为3~5.结论 本研究结果能较...  相似文献   

8.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类新型的分析检测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该技术在食品品种、产地和掺假真伪鉴别,致病菌、药物残留检测,污染物鉴别以及转基因食品鉴定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推动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红外技术是现在国际上公认的最有应用价值的分析技术之一,它的应用能给企业带来巨大利益,也将在各种大型流程化工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评述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史和近红外光谱仪的诞生到现在的发展状况。展望了近红外分析技术研发方向和仪器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郭峰  王斌  陆洋 《食品科学》2006,27(12):699-703
本文论述了应用ASD-LabSpec近红外光谱仪实现酱油中总酸和氨基酸态氮的测量,根据近红外(NIR)光谱的振动吸收强度与被测物质特征信息之间的关系,对酱油样品采集近红外光谱,透射光谱经过基线校正处理后,采用偏最小二乘(PLS1)以及完全交互验证法,与酱油总酸和氨基酸态氮进行线性回归,建立了预测模型。用该模型对随机抽取未参与建模的8个酱油样品的总酸和氨基酸态氮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2=0.97;R22=0.98以及标准偏差分别为:STDEV1=0.09;STDEV2=0.07**,该文章应用[模型回归系数图],解析了被检测物质成分与模型之间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对食醋的总酸进行快速检测分析。随机采集106个不同酸度食醋的实验数据、扫描近红外光谱图,选择最优的光谱预处理方法优化、建立模型。利用模型对15个未参与建模的食醋样品总酸的含量进行预测,外部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食醋总酸实测值与对应采集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相关联建立的快速检测模型,其近红外食醋总酸模型的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为0.972 3,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为0.062 1。经外部验证后,该模型食醋总酸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绝对偏差平均值为0.035,最大相对误差为1.383%,两者间相关性系数为0.995。该方法可以快速、高效、简便地用于食醋总酸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傅里叶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检测5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方法 将5种常见致病菌的标准菌株和分离株分别富集培养, 再经冷冻干燥制备成菌粉, 利用傅里叶近红外光谱仪全波长扫描, 得其原始特征光谱, 由仪器自带OPUS软件进行光谱图预处理, 再对用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最后建立起快速鉴别菌种的模型。结果 最终显示偏最小二乘法模型优于主成分分析模型。偏最小二乘法模型提取的特征波段为7506.1~6098.1 cm?1, 选择的预处理方式是一阶求导和扣除一条直线, 其决定系数的平方(R2)为93.14%较为接近1, 交叉验证均方根的值为0.361较为接近零, 预测偏差大于3.82, 正确率达到90%, 模型拟合良好。结论 该方法分析速度快, 产出多, 不用试剂, 不污染坏境, 不破坏样品, 适合在线实时检测。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首先采用钙透明圈法从大红浙醋中分离筛选醋酸菌,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然后研究10种氮源对巴氏醋酸杆菌的生长及产酸量的影响,并对10种氮源组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产酸代谢的关键氨基酸;最后挑出10种氨基酸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分离筛选得到一株产酸菌株,编号为SHQ-A,经鉴定为巴氏醋酸杆菌(Acetobacter pasteurianus)。该菌株利用10种氮源发酵的产酸量在8.8~34.5 g/L范围内,且以酵母抽提物为氮源的产酸量明显高于蛋白胨。当缺少丙氨酸和精氨酸时,产酸量仅为18.0 g/L和19.2 g/L,分别低于空白组62.5%和60%,表明丙氨酸和精氨酸是产酸代谢的关键积极氨基酸;当缺少脯氨酸时,产酸量为61.2 g/L,高于空白组27.1%,表明脯氨酸是产酸代谢的关键消极氨基酸。  相似文献   

14.
The capability of near infrared (NIR) spectroscopy was examined for the purposes of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raditional Slovenian dry-cured ham “Kraški pršut.” Predictive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moisture, salt, protein, non-protein nitrogen, intramuscular fat and free amino acids in biceps femoris muscle (n = 135). The models' quality was assessed using statistical parameters: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and standard error (se) of cross-validation (CV) and external validation (EV). Residual predictive deviation (RPD) was also assessed. Best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salt content and salt percentage in moisture/dry matter (RCV2 > 0.90, RPD > 3.0), it was satisfactory for moisture, non-protein nitrogen, intramuscular fat and total free amino acids (RCV2 = 0.75–0.90, RPD = 2.0–3.0), while not so for protein content and proteolysis index (RCV2 = 0.65–0.75, RPD < 2.0). Calibrations for individual free amino acids yielded RCV2 from 0.40 to 0.90 and RPD from 1.3 to 2.9. Additional external validation of models on independent samples yielded comparable results. Based on the results, NIR spectroscopy can replace chemical methods in quality control of dry-cured ham.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肉品消耗大国, 肉类品质一直是政府和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传统肉品检测方法不仅所用试剂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而且检测周期也很难满足当今快速增长的肉品消耗需求。近红外光谱作为一个快速、无损、无污染、效率高、低成本、响应速度快、选择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和多组分同时分析(即一个近红外光谱数据可获得样品多种物质信息)的检测技术已逐渐被广泛用于肉品检测领域。本文综述了近红外光谱技术在肉品种类判别、产地溯源和品质分类定性鉴别中的研究, 以及在肉品颜色、pH值、持水力和常规化学组成定量分析中的研究, 并对近红外光谱在肉品检测领域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以期为更好评价肉类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测定木材水分和气干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木材水分和气干密度进行了快速测定。结果表明:两个水分模型的决定系数都接近1,RMSECV值小于0.2%,RPD值大于10,模型质量极好,对样品的预测偏差小于0.2%;气干密度模型的决定系数为0.976、RM-SECV值为0.0152g/cm^3、RPD值为6.47,模型质量好,对样品的预测偏差范围为-0.019~0.02g/cm^3。说明可以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对我国造纸木材的水分和气干密度进行快速、准确的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红茶菌在谷物原料发酵制醋中的应用,以玉米粉、豆粕、米糠粕为原料,总酸、不挥发酸及氨基酸态氮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原料比例、不同酶制剂添加量对谷物醋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玉米粉∶豆粕∶米糠粕=50∶45∶5质量比发酵14 d,糖化酶对成品总酸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中性蛋白酶对成品中氨基酸态氮含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各种酶制剂的添加量为:α-淀粉酶0.4%、糖化酶0.3%、中性蛋白酶1%、酸性蛋白酶0.3%(第一次添加量),在此最佳酶添加量条件下,接种5%红茶菌发酵,制备谷物醋中总酸、氨基酸态氮含量和不挥发酸含量分别为47.90 g/L、6.62 g/L和0.72 g/L。结果说明红茶菌在谷物原料发酵制醋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羊栖菜生长过程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快速定量分析,并探究其生长过程中的活性成分含量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羊栖菜7个生长阶段共175个羊栖菜粉末样品,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多糖和多酚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岩藻黄质的含量。运用组合区间-偏最小二乘法(synergy interval partial least squares,Si-PLS)分别建立了近红外光谱与3种活性成分指标参考值之间的定量校正模型,并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和主因子数优化模型。结果 在羊栖菜的生长过程中,多糖含量变化为栽培期>快速生长期>成熟期;多酚含量变化为快速生长期>成熟期>栽培期;岩藻黄质含量变化为栽培期>快速生长期≈成熟期。多糖、多酚和岩藻黄质3种定量模型的近红外预测值与参考值之间的拟合性良好,模型预测精度较高,其中预测集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prediction,RP)均大于0.95;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分别为11.01、1.72、0...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氨基酸与丙二醛的反应,考察反应时间、pH和浓度对赖氨酸与丙二醛反应体系发射光谱的影响,并对不同种类的氨基酸与丙二醛反应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氨基酸与丙二醛反应生成了400nm激发、460nm发射的荧光物质,该反应在中性条件下易于进行,并随时间延长产物增多,反应体系中,丙二醛浓度高于赖氨酸浓度有利于生成荧光产物。不同氨基酸与丙二醛反应产物的荧光强度差异明显,精氨酸、赖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等五种氨基酸易与丙二醛反应,脯氨酸、羟脯氨酸、色氨酸未能与丙二醛反应生成荧光物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出一种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无损快速检测工夫红茶含水率、游离态氨基酸、茶多酚品质的新方法。方法:实验样品共计240个,手动选择180个样品作为校正级,剩余60个样品作为预测集;利用OPUS 7.0软件优化出各模型最佳波数段和最佳预处理方法,平滑点数17,维数1,结合含水率、游离态氨基酸、茶多酚含量建立预测模型,分析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各预测模型预测精准度高,均可用于工夫红茶含水率、游离态氨基酸、茶多酚品质预测。其中,各模型校正相关系数(Rc)为92.76%~99.28%,校正均方根误差(RMSEC)为0.016~0.0437;预测相关系数(Rp)为97.41%~98.46%,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00915~0.0168。各模型校正集和预测集均有较高的拟合度,模型预测性能游离态氨基酸>含水率>茶多酚。结论:近红外光谱图结合含水率、游离态氨基酸、茶多酚品质含量建立的各预测模型预测性能优,适合工夫红茶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