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景区带小镇、以山水促小镇"是以山岳型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接待功能型小镇实现功能提升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关键。本研究选择均为5A级景区下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引入培育阶段、成长整合阶段、成熟创新阶段)的小镇:四川省海螺沟风景区的磨西镇、山西省五台山风景区的台怀镇、安徽省黄山风景区的汤口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处于不同阶段的山岳型小镇与其对应景区的区位关系、依附关系、错位发展与共赢、旅游产业对特色小镇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关键影响因素,结合旅游产业类特色小镇建设的宗旨和原则,提出不同发展阶段特色小镇建设重点和提升要点。  相似文献   

2.
杨颖 《城市建筑》2023,(7):48-52
以往的城市研究表明,城市空间结构与商业设施布局具有相关性。而近年来随着旅游城镇化发展,旅游小镇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利用空间句法(Depthmap)与ArcGIS中的核密度估算法对喜洲古镇的商业聚集与城镇空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小镇商业布局与道路空间的整合度、选择度呈现明显正相关;(2)购物服务类商业分布受道路可达性、选择度的影响较明显;(3)餐饮服务类商业以线性分布为主,在选择度较高的路段形成聚集;(4)生活服务类商业受旅游商业的影响,空间分布较不均衡,在整合度较高的街区巷道形成聚集;(5)住宿服务类商业分布主要受交通条件影响,道路结构对其影响力较弱。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29)
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研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密度最高区域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京津冀地区、川黔渝交界地区及闽南地区的分布密度也较高。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旅游资源、市场、人口、交通、地形地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8)
建设拥有旅游发展潜力的特色小镇已然成为今后特色小镇建设的方向之一。如何在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融入旅游元素,实施旅游开发,实现特色小镇的进一步发展,也成为当下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基于此,本文阐述了特色小镇旅游开发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特色小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给予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5.
全域旅游是统筹整合区域旅游资源的全新发展理念及发展模式,特色小镇作为引领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域旅游空间的载体。文章以合肥市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特色小镇规划为例,提出产业发展联动、全域旅游空间优化、生态控制保护、乡村风貌特色化、完善配套服务等规划策略,以期为其他少数民族特色小镇建设规划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和Ripley’s K函数研究浙江省151个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分析影响特色小镇分布的各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特色小镇分布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集聚性;特色小镇一级聚集区主要集中于杭州市东北区域,二级聚集区主要集中于嘉兴、宁波和温州等地区;不同的影响因素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格局,其中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消费需求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为正向影响,人口集聚和空气质量对特色小镇空间分布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旅游度假特色小镇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型产业主体。随着特色小镇的建设热潮,以及人们对于旅游度假需求的不断提升,旅游度假特色小镇以一个丰富而崭新的姿态,成为助推城乡发展、产业经济转型、满足各类旅游度假消费需求的重要空间载体。本文以沈阳市棋盘山中下马国际旅游度假特色小镇规划为例,基于新时代背景特征及"旅游+"等新的模式理念,从市场、空间、区域、产业等视角,探索旅游度假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旅游小镇是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运用地理集中指数、洛伦茨曲线等分析方法,对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特征展开研究,发现安徽省旅游小镇空间分布较为集中;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皖南最为密集,皖北最少;从四大板块分析,也可以得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居首位,皖北文化生态旅游区最低;通过洛伦茨曲线分析,旅游小镇主要集中在黄山、六安、安庆、宣城、池州5市。尝试从宏观政策、全域旅游推进、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等方面对其分布影响因素进行解析,进而提出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特色小镇正在成为我国城镇转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亮点,却也有很多城镇迷失其中,如何找到适合之路建设特色小镇,是西南地区城镇应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体旅融合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研考察法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西南典型特色小镇云南省安宁市温泉镇为例,着重分析小镇的形成动力与融合过程,探讨西南城镇结合体育旅游发展建设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笔者指出,西南地区特色小镇的体旅融合主要体现在资源、产业、文化和空间等方面,提出资源挖掘与培育、产业强化与互融、文化融入特色加强和空间融合有序连贯等策略来实现西南地区特色小镇的体旅融合。  相似文献   

10.
林华山 《规划师》2012,28(2):39-43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转型,旅游资源突出的海岛小镇将发展旅游业作为明确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找到一种基于海岛特征及地区人文特征,以旅游发展为主导方向的海岛小镇建设路径和规划方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东山岛铜陵镇将建设旅居一体的滨海人文旅游小镇作为发展定位,从海洋资源的利用、功能的转型、空间的营造等三个方面实现复兴,提出三大发展任务:塑造海洋资源导向的整体空间结构、打造功能多元的旅游小镇功能体系及创造人性尺度的小镇空间特色,并重点从人口规模、开发强度等发面探讨了海岛小镇的规划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1.
"特色小镇"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在新时期、新常态下的新举措、新模式。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塑造是基础,产业体系的构建布局是关键,空间体系的规划则是重要的支撑。因此,随着中国城镇化发展加快,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将显得更加重要,特色小镇在一段时间内将会以其特有的发展模式成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型发展小镇,是宁德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创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此,规划研究立足"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文化展示、旅游开发"等因素,根据现状概况,拟定小镇的建设方向,塑造小镇特色,预计投资建设模式,提出了宁德锂电新能源特色小镇的创建思路。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场域在游客的旅游体验及消费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影响,故旅游特色小镇营建是实现文化资本再创经济和社会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及民族文化是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故立足文化场域挖掘小镇内涵是提高小镇吸引力的合理途径。本文以托克托绿博小镇为例,结合文献研究及项目成果,依托民族、气候、饮食等文化,培育独特的产业及空间形态,为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高勇 《城乡建设》2007,(6):41-42
旅游小镇的建设开发是云南省结合实际,找准特色,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它将城镇化建设和旅游深度开发两大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提升云南省文化旅游内涵、保护文化资源,还有利于优化城镇布局、丰富城镇类型、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腾冲县的和顺镇、腾越镇、马站乡,施甸县姚关镇等5个乡镇被云南省政府批准确定为云南省首批旅游小镇,并划分为保护提升、开发建设和规划准备三种类型,这为保山市的旅游小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旅游小镇的建设开发是云南省结合实际,找准特色,在小城镇建设方面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它将城镇化建设和旅游深度开发两大主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提升云南省文化旅游内涵、保护文化资源,还有利于优化城镇布局、丰富城镇类型、破解"三农"难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腾冲县的和顺镇、腾越镇、马站乡,施甸县姚关镇等5个乡镇被云南省政府批准确定为云南省首批旅游小镇,并划分为保护提升、开发建设和规划准备三种类型,这为保山市的旅游小镇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5.
特色小镇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载体,"温泉+"新业态则让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精准。该文以"温泉+"的视角,在分析里湖石牌存在温泉旅游竞争大、产业发展程度低、资源要素被制约等现实问题基础上,甄别出里湖独有的"温泉"特质、"养生"内涵,按照产业为根、文化为魂、旅游为桥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区域资源的差异发展、产业链条的多功能集合、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开发、本土文化的激活利用、乡村空间的重构整合、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规划策略。该策略打造了多元服务功能的"小镇型"温泉养生特色小镇,为同类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规划背景下,传统小镇普遍面临着空间特色丧失的问题,对其有效地保护性开发尤为关键。而作为历经数百年仍保持鲜明特色且保证经济稳定从而成为世界典范的传统小镇,往往是利用其独特的人文地理、区位优势,形成结构合理、文化独韵的自我发展模式。其中空间形态是主要驱动力之一,保护并发展空间特色对于小城镇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文章根据科茨沃尔德小镇相关政策,对空间形态的保护与营造策略进行研究,以英国科茨沃尔德地区为例,从空间肌理形态、空间结构布局、空间要素构成三个方面分析其小镇的空间特色,结合其发展策略,为国内小镇特色化发展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17.
菏泽鲁西南小镇修建性详细规划,是旅游小镇开发与地方文化主题有机结合的一次实践。其特点是在小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中融入曹州古城格局,通过牡丹、戏曲、武术等文化植入,提升小镇空间吸引力,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将小镇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形象的展示,进一步打造菏泽记忆名片效应,形成小镇独特的品牌特色。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9月,我省发布《山东省创建特色小镇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创建100个左右特色小镇,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就我省特色小镇建设而言,存在起步晚、资源挖掘不足、产业引领不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特色小镇建设,影响着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从浙江、广东等地的特色小镇建设情况看,除去旅游特色小镇外,"地域产业创新谷"模式有利于  相似文献   

19.
贵州是典型的山地省,山多地少,城镇分布零散、基础设施薄弱。特色小镇建设可补齐城镇体系的短板,拓展城镇化增长的内生空间,是促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平台。本文介绍了贵州特色小镇发展的概况,基于增长极和点轴理论,从空间发展的视角提出特色小镇发展应创建一种可产生极化效应和发挥辐射功能的牵引力,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点—线—面"非均衡发展的道路,以推动就地就近城镇化。要实现这个目标,突破口在于:因势利导地发挥贵州在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大健康、大扶贫等方面的政策优势,以人为本地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因地制宜地寻找和发挥比较优势,打造出特色产业小镇、特定功能小镇、特有资源小镇,走符合贵州实际的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特色小镇建设是在新常态下由浙江省率先提出继而上升到国家层面的一项战略措施,是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实践。当前,建制镇模式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与我国现行规划体系的有效契合仍在探索阶段。文章以南京市汤山为例,结合当下特色小镇建设的背景环境,从人地关系、城乡关系和尺度关系三个角度出发,对旅游小镇的城乡总体规划如何解决旅游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原有社区居民的安置和就业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重组社会经济空间尺度,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期为特色小镇的总体规划编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