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都市圈是实现大城市功能疏解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主要地域层次。文章基于大城市地域的圈层结构特征及聚散规律,分析武汉城市圈三个圈层间人口、经济与城镇空间集聚与扩散的特征,揭示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关注重点。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圈正从向心集聚阶段向整体集聚与近域扩散阶段过渡,尽管极化效应依然突出,但核心圈层的扩散效应已经凸显,圈层间的差异不断缩小。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圈层聚散规律视角下武汉城市圈的引导策略:核心圈层要吸聚外部资源、疏解非核心功能;紧密圈层强调跨界功能协同、交通一体化疏导与专业性综合新城吸纳;外围圈层要培育次级增长极、集聚发展特色化功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首先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性分类框架,分析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区位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构成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不同类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在城市内部出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化。其次,结合这些规律和趋势,研究提出了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规划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3.
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联系及其复杂网络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开展城市群地区功能联系的时空实证探索正成为学术热点。以京津冀城市群的功能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2001、2009年的总部——分支机构企业数据,从生产性服务业、一般服务业、制造业等三个产业部类度量城市间的功能联系变化,并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网络的连接效率、出入点度、规模匹配性。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不同价值区段的功能联系呈现出集聚与扩散同时并存的演化趋势:北京、天津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部集聚主导了区域发展,但是其他城市的一般服务业、制造业也开始在高等级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区位空间组合利润的最大化,基于此,研究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商务产业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集聚分布也随着新兴商务产业的涌现而不断调整,通过研究商务产业分布特征及关联因素,对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分布结构以适应未来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POI数据在GIS平台的空间分析,从南京市商务产业的分布集聚区着手,同时引入spss统计学分析方法,结合POI数据进一步探索交通区位、土地开发、服务设施分布等多项因素对商务产业集聚区的影响机制,提出南京市商务产业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运用空间数据挖掘技术中的空间聚类分析法,以商务办公楼宇为空间对象,以其地理位置为空间数据、建筑面积为属性数据进行空间聚类计算,对杭州市中心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进行划分和判定.以这些集聚区为基本空间分析单元,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空间发展表现出向心集聚的特征,并且向集聚区集中的态势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构成、功能特征与空间分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所在的或邻近的地域所承担的城市功能等级越高,集聚区的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功能不同,空间区位分布也会不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劳动力市场空间分布的影响.在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发展与城市空间开发之间产生的矛盾,导致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相对分散的布局,建议在空间开发模式、区位选址以及开发容量三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引导.  相似文献   

6.
运用核密度分析、Ripley's k函数、空间基尼系数、地理联系率等方法,研究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区位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结果显示:(1)杭州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呈现多种金融业态共存,网络金融加速发展的态势;(2)总体形成中心集聚,外围多中心布局的金融业空间格局;(3)不同类型金融业具有不同的集聚扩散特征;(4)城市空间的扩张、地区地理要素的影响、新兴网络金融的发展是杭州市金融服务业区位变迁的主要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7.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城市功能与城市人口在空间布局上的错位.因此,以功能布局优化带动空间布局优化的关键在于:明确空间错位发生的产业维度,对可能被疏解的城市功能和空间优化的主要载体进行界定.通过空间坐标精确落点、空间栅格化等技术,可以对上海市各类产业的企业空间分布和就业密度衰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空间错位主要发生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维度上,科创产业最有可能成为功能优化的核心产业,而中心城周边地区最适宜成为上海市未来空间优化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8.
城市功能疏解是国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的普遍做法,伴随着人口和产业的快速集聚,特别是城市核心区日益拥挤、宜居品质降低,往往采取功能向外疏解的措施,重构城市空间格局。而不同城市、不同发展阶段采取的疏解模式、疏解内容和疏解距离亦不尽相同。文章通过总结国内外尤其是新时期北京、上海的疏解经验,根据大连城市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新时期大连城市疏解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心区圈核结构模式是指在城市中心地区中,由公共设施主核与亚核体系及其扩散圈层、轴环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集聚结构现象,它广泛存在于我国特大城市中心地区。文章在研究国内典型中心区的基础上,从形成机理方面剖析其源于城市服务业的聚集效应与分离效应的空间叠合,提出由于圈核结构模式兼顾了城市中心的趋中性和特色功能的边缘性,从可以实现多核中心区在内部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进而提出圈核结构中心区发展的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和信息化加速产业空间组织的演变,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的集聚与扩散,形成多个Sub-CBD,促进了大都市区空间结构的多中心化。本研究选取东京都新宿为案例,探讨交通规划对Sub-CBD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影响,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空间组织的集聚与关联。本研究认为政府高起点规划,依托交通枢纽,促进产业空间集聚,强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商业一体化,发展有助于Sub-CBD功能拓展。  相似文献   

11.
王新涛 《城乡建设》2011,(6):33-35,4,5
我国特大城市承载力的动态平衡不仅关系到城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城镇体系和城市一区域系统的整合优化。由于现阶段我国特大城市的集聚效应远高于扩散和辐射效应,导致特大城市地域空间上的资源要素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随着快速交通的发展,加快特大城市人口、产业以及功能在内部地域空间、城镇体系和城市一区域系统三个层面的有机疏散,更加突出作为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主要职能,从而实现特大城市资源要素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功能疏解与城市功能迭代相伴相生。东京、首尔、北京和上海等世界超大城市纷纷经历过功能疏解的历程,为城市功能更新提供普适性的经验和原则。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为更好地承担国家使命和区域责任,必须思考如何实现城市功能最优化、空间效率最大化,因此疏解与城市定位不相匹配的功能不可避免,延伸部分优质公共服务设施也非常必要。文章研究了世界其他超大城市功能疏解的经验和做法,以重庆为案例,分析了快速发展中的特大城市如何有效推进功能疏解,提出了新旧同步、疏聚同步、职住同步的三个基本原则,立足"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确定四类疏解对象,并提出疏解、延伸、互换、转型四种方式及具体的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3.
崔向华 《城市规划》2015,39(5):9-15
从经济基础理论对城市功能与城市性质关系的论述出发,对首都功能及疏解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将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的深层原因归结为现状城市功能与首都核心功能的偏差,指出功能疏解是实现北京城市功能与首都性质及核心功能匹配的必然要求。基于功能疏解与首都经济圈规划的内在联系,重点对北京应当保留和疏解哪些功能、功能疏解的区位选择和区域政策工具选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规划思路、实施路径及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内特大城市纷纷采取多中心空间发展战略来缓解单中心集聚带来的城市病,然而在实践中次中心往往难以形成,因而明晰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对于多中心城市结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现以上海都市区为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其就业次中心的形成机制,并与北京都市区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丰富的劳动力要素与交通基础设施对于上海和北京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人力资本与距高速公路距离对上海都市区就业次中心形成也具有正面影响;主、次中心的空间相对位置和经济结构因素也显著影响次中心的形成,但北京和上海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北京就业次中心倾向于靠近主中心分布,服务业增长较快的空间单元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就业次中心;而上海就业次中心倾向于远离主中心分布,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均对就业次中心形成具有显著影响。此外,政策对于北京、上海就业次中心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效应并不如预期明显。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20)
近年来,得益于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持续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逐渐成长为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本文运用区位熵理论、空间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理论来分析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6.
《规划师》2016,(9)
正大多数经济学家对服务业集聚区的界定往往侧重于从产业组织的视角出发,忽视了服务业集聚区是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内的集聚,从而忽视其根植性、地域性和空间差异性。而规划或地理学者在对服务业集聚区进行研究时,又容易忽略服务业集聚区内产业之间、企业  相似文献   

17.
创意产业的集聚可改变原有的城市空间和功能,引入新的就业岗位和服务设施,实现城市更新,但同时可能带来绅士化。本研究以绅士化理论为基础建构分析框架,选取上海4个创意产业集聚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明确住房市场、人口结构和服务设施的变化,探讨创意产业集聚区对周边地区的影响。研究发现,创意产业园区带来了周边地区绅士化的方面和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对人口结构和服务设施影响显著,带来高学历人口比例和咖啡馆数量的增加;而周边地区的住房房价受创意产业园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功能过度集聚造成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凸显,城市问题与区域问题联动并日趋严峻。新时期,国家战略的提出和城市-区域空间演化呈现的新特征要求北京由"关注市域"到"面向区域"。研究指出,北京必须以非首都功能疏解为首要任务,通过对接支持河北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承接的有序对接。在空间上,发挥北京的"一核"引领作用,在都市区-都市圈-城市群三个尺度开展空间体系构建。并携手津冀两省市推进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并通过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和统一管控,实现交界地区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9.
杭州城市服务业及公共建筑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服务业的繁荣发展是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需求与表现,而相关公共建筑空间分布体系的变化反映了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杭州主城区七大类公共建筑的系统调查,分析了公共建筑现状分布存在的特征与问题,揭示了服务业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规律与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杭州城市服务业及相关公共建筑空间布局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产服务业的发展与办公楼分布相关研究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界定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生产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生力军”,在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比重和潜力表现日趋重要;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又必须以办公楼为载体,凭藉办公机构的合理配置和空间优化来实现,并且办公机构和办公楼必然落实到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上,以达到生产服务业的功能体现.文章探讨了生产服务业、办公楼和城市空间结构三者相互联系、耦合互动的密切联系,尤其是对办公楼区位分布的研究动态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