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思我国现阶段旧城改造实施效果产生偏差的深层原因,提出"日常生活"是城市形成的本质,旧城更新应"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观点。借鉴哲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尝试提出基于日常生活视角的旧城更新模式的基本设计原则。以广州市解放中路旧城改造一期工程为例,探索一种自下而上的更符合生活客观发展规律的旧城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北京市旧城改造与更新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南锣鼓巷地区为例.在北京数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接二连三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同时.南锣鼓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街区格局和建筑历史风貌却始终保存完好.且不断地进行着自我改造、更新和发展。本文结合调研工作,对南锣鼓巷地区的改造与更新实践的意义、立面改造与更新模式、对北京旧城改造的启发,进行初步的总结。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小尺度渐进式"是现阶段比较成功的旧城改造模式。文章以太姥山镇旧街区更新为例,从现状出发,选择小尺度、渐进式的有机更新模式,从规划实践,更新策略上探索解决类似旧城区的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鑫  佘高红 《山西建筑》2007,33(12):42-44
通过对太原市柳巷旧城更新模式的分析,发现现有模式下居民参与无法切实进行,导致居民利益难以得到保障。借助类比的方法,提出BOD更新模式,即以商业为导向的旧城更新模式,运用行政手段对商业活动进行引导,提高居民参与旧城更新活动的可能性,使其在城市更新特别是历史街区改造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选取北京南锣鼓巷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查询,以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五大人居环境系统为切入点,分析了该历史街区所具有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了该街区人居环境系统改造的可行性建议,对旧城区改造工作的持续进行和构建科学的现代人居环境体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京旧城传统街区的居民往往被归为一类行为主体,成为旧城保护更新的研究与实践的对象,在什刹海烟袋斜街地区的社会调查表明1,传统街区的居民在职业、职位、居住形态等特征上具有较大相似性,这与以往很多相关调查研究的结论基本相同.但进一步的社会调查揭示了当地居民的分化状况亦十分严重,在居住形态、经济能力、改造意愿等方面均有很大差异,这成为改善当地居住环境过程中难以形成集体行动或者导致社会矛盾的重要原因.居民分化的现象,从一个侧面为北京旧城保护与更新的政策设计提供了参考,本文即从这个角度展开关于解决北京旧城居住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规划师》2015,(Z2)
南锣鼓巷是北京重要的历史街区之一,它的改造和发展对于北京旧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南锣鼓巷周边4条胡同的48个公产院落作为研究对象,从公产院落居民的人口结构、居住条件、行为方式和改造意愿等多个方面展开调研和分析,发现公产院落存在人口结构老龄化、低收入阶层人口多、居住条件较差及人均居住面积严重不足等问题;同时,发现院落中邻里关系好,居民对于胡同和"老北京"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旧城整治和改造的意愿也很强烈。调研结果显示,公产房的使用者才是此次旧城更新的主体,希望能以此结论为基础进一步对北京旧城更新策略进行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在老旧小区改造的背景下,进一步提出了老旧街区的概念。面对老旧街区改造这一新类型,文章以青岛锦园街区为例,基于共生理论探索了以物质共生为基础、以产生共生为途径、以人群共生为目标的更新模式。老旧街区的提出和更新模式的探索,对于打造区域形象、提升片区活力、改善小区居住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居住小区联动式更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颖 《城市建筑》2014,(33):31-31
本文对比国内外常见的旧城更新模式,结合广州民间金融街的改造更新实践,提出了基于历史文化保护的广州旧城更新的相关策略与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杭州居住性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鸽  胡晓鸣  张锟 《华中建筑》2010,28(1):72-74
我国目前老城区居住性历史街区大多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居住条件差,居民呈现老龄化、低收入化趋势;另一方面改造仍停留于形式,原住民得不到尊重,生活真实性得不到体现。该文通过对比以往保护更新模式指出杭州"以人为本"模式的进步性,提出居住性历史街区改造应在满足原住民的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行公众参与的小规模渐进式改造。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的逐渐衰老,城市老旧街区微改造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模式。本文基于深圳市旧城区环境整治和改造的实践背景下,以龙岗区龙城街道"特色街区"营造为例,在分析了特色街区内涵的基础上,了解龙城街道现状街区的特征及问题,明确了龙城街道"特色街区"微改造的目标、思路、空间结构,并从"微改造"的角度研究适用于"特色街区"微改造的内容及对策,为同类改造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北京平安大街的现状调研出发,以城市设计的视角探讨城市交通、城市文化、城市公共空间对旧城改造的影响,认为保持旧城肌理、展示城市文化精髓和创造丰富的城市街道,在传统街区改造中起着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旧城商业街区改造的理论和实践过程,提出旧城商业街区改造的分析和定位应该考虑哪些因素,才能科学地确定其合理的容量和规模,并制定相应的更新策略。文章提出要科学地确定商业街区的容量及建设规模,另外还从开发模式、交通体系的优化和空间环境的构筑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吴晨  郑天 《建筑创作》2011,(6):164-171
本文通过对北京旧城历史文化核心保护区大栅栏西街规划设计与改造整治实施过程的简要分析与归纳,试图探索出适合北京旧城传统商业街区的所谓引导与缓释为主的"西街模式",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5.
资金问题一直是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北京旧城历史街区由于其特殊性改造难度大,需要解决的问题多,更需要综合考虑资金配置的效益。本文以实地踏勘与调查为基础,归纳并分析现阶段北京旧城历史街区改造项目中主要的资金利用方式,通过效益评估、对比研究等方法,提出保护资金的优先使用方向在于精准化使用,即精准化改善和精准化管理两个方面。实施上建议引导和激励市场和居民参与更新,减少在大规模人口腾退、街道风貌重复整治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本文旨在拓展历史街区中有关资金方面的研究,促进政府在街区保护更新工作方面的方法改善。  相似文献   

16.
通过4年多的"渐进更新"和低成本的旧建筑再利用,一个典型的传统山地街区在延续原有城市肌理同时创造了新的城市景观和就业岗位.街区的更新模式与建筑策略有别于普遍的"大拆大建"做法,是旧城改造新模式的探索.文中强调渐进更新和旧建筑再利用是"政府引导"、"群众动员"与"规划设计"共同作用的良性结果,并分析了规划设计与实践的方法、手段、取得的成果与存在的问题.街区今天依然处于持续更新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以广州荔枝湾文化休闲区改造规划项目为例,对岭南旧城的水乡形态及商住共享的传统街区格局,提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设计理念,使旧城的历史街区改造不仅停留在保护层面上,还能通过功能空间的再利用,从保护型改造模式转向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文化传承为目的的发展型改造模式,从中探讨岭南旧城历史街区的改造复兴之道。  相似文献   

18.
王恒 《建筑知识》2013,(11):252-253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不断的深化,不少城市都提出了旧城改造的思路,但是在旧城改造的过程中,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保障我国历史文化风貌的壁垒,但其作为生活区还承担着人们居住、使用的现实功能。因此,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的矛盾性,本文以南阳市的历史文化街区为例,分析和提出了新时期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与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更新与改造需要综合考虑对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和项目开发的经济收益。通过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开发强度确定方法的文献分析与实际经验,构建历史文化街区旧城改造开发强度测算模型。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测算出最低经济容积率,通过评价各区域历史文化价值等级对容积率进行调整,并考虑其他因素综合确定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最佳开发强度。以重庆市十八梯核心片区旧城改造项目作为例,验证模型。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上海多伦路文化街区改造的现实情况入手,从空间生产的角度对"植入"式与"针灸"式改造方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造成多伦路文化街区现有状态及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旧城更新的改造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