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对组立酒杯型直线塔的铁塔结构和组塔施工,介绍座地旋转双摇臂抱杆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详细阐述其具有安全可靠、受力结构合理,施工作业半径大,塔材构件就位方便,解决无外拉线工况吊装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将酒杯型铁塔塔头简化为平面刚架进行受力分析,具体包括上曲臂受力分析(细分为上曲臂与横梁成直角和不成直角2种情况),下曲臂受力分析,上、下曲臂在2种极端情况下的受力分析(交点上移至梁处和交点下移至塔身顶点高度处),得出结论:比较合理的酒杯型铁塔塔头型式是在保持电气间隙要求的前提下,上曲臂和下曲臂交点靠上,上曲臂向内弯.  相似文献   

3.
ZB1酒杯型钢管塔是我国第1基应用于重冰区线路工程的特高压单回路铁塔。整塔采用钢管结构,仅在地线顶架采用角钢。钢管最高材质为Q345,全部采用插板和锻造法兰联接;在ZB1塔结构设计过程中,对杆塔塔型优化、节点构造、埃菲尔效应、钢管构件杆端弯矩等进行了研究,完善了铁塔设计。ZB1酒杯型钢管塔成功地通过了真型试验,表明我国特高压杆塔尤其是重冰区杆塔在设计、加工等环节有了可靠保障,可在特高压工程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4.
特高压线路的铁塔重量大、铁塔高、横担长、结构复杂。介绍根据不同的塔型、地形和交通状况,选择合适的组塔方案,配备合适的组塔抱杆。并介绍内抱杆组立铁塔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受力计算和工器具选择。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特高压铁塔的自振动力特性,运用ANSYS建立SZ301型1000 kV交流同塔双回输电铁塔三维梁杆混合模型,运用Block Lanczos方法提取前10阶频率和12阶振型。研究结果表明,有限元计算自振频率符合工程计算要求,建立的三维模型正确;特高压单塔振型主要集中在塔身横隔面塔材,应注意进行塔颈和塔身主材补强设计;低阶模态为塔头振动,塔高增加使得整塔结构刚度降低,为进一步研究特高压塔线体系在动态荷载下的动态特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750kV单回路交流输电工程在西北电网逐步形成主网架构,750kV单回路铁塔型式的应用基本成熟,形成较为定型的模式。文章对750kV"酒杯"型铁塔工器具配置选择、曲臂及横担吊装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唐诗洋  门永生  于振  关城  许永刚 《中国电力》2012,53(12):177-182
高空作业是生产工作当中安全风险较大的一个环节。中国电网系统的杆塔数量庞大,高空作业过程和杆塔攀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电力行业亟须解决的重点之一。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高度的杆塔攀爬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人辅助的加强安全防护方案,并设计一种运动灵活性高、能够跨越较大障碍物的铁塔攀爬系统。通过伸缩式3足仿生蚕结构的主体结构和电磁吸附/夹持混合功能手爪满足所需求的功能。在实验室测试中,系统可以完成铁塔上的竖直攀爬、转向及横向,并在攀爬过程当中实现180 mm高和400 mm长的障碍物跨越。该攀爬系统结构非常适合于进行电力杆塔的攀爬,能够完成各项高空作业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8.
在新建工程的可研和初步设计阶段,从新的设计条件出发推算铁塔质量,可以帮助完成杆塔选型和规划、路径比选、杆塔优化排位等,对提高概算准确性、节省工程造价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铁塔质量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对荷载更大、塔头布置形式多样化的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铁塔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并推广至500 kV超高压交流输电线路领域。采用“1 000 kV浙福线工程”及“500 kV铁塔通用设计”中不同塔型、呼高所对应的质量数据样本,建立回归分析数学模型,使用Matlab软件得到质量计算关系式。将计算结果与实际铁塔质量作比较,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及公式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于重覆冰区线路,则应考虑导地线脱冰跳跃时产生不平衡张力的影响,修正和补充质量计算关系式。  相似文献   

9.
在特高压线路铁塔组立过程中,存在狭小空间内紧固螺栓螺母的情况。一般电动扭矩扳手紧固螺栓时需占用螺栓上方较大空间,无法快速完成这种螺栓的紧固施工。为此,研制一种电动扭矩扳手工作头,通过采用锥齿轮直角咬合方式改变扳手的工作方向,使其能够广泛应用于狭小空间,有效解决组塔过程中狭小空间螺栓紧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唐诗洋  门永生  于振  关城  许永刚 《中国电力》2020,53(12):177-182
高空作业是生产工作当中安全风险较大的一个环节。中国电网系统的杆塔数量庞大,高空作业过程和杆塔攀登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已成为电力行业亟须解决的重点之一。针对特高压输电线路高度的杆塔攀爬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人辅助的加强安全防护方案,并设计一种运动灵活性高、能够跨越较大障碍物的铁塔攀爬系统。通过伸缩式3足仿生蚕结构的主体结构和电磁吸附/夹持混合功能手爪满足所需求的功能。在实验室测试中,系统可以完成铁塔上的竖直攀爬、转向及横向,并在攀爬过程当中实现180 mm高和400 mm长的障碍物跨越。该攀爬系统结构非常适合于进行电力杆塔的攀爬,能够完成各项高空作业辅助工作。  相似文献   

11.
特高压黄河大跨越铁塔塔头吊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特高压线路黄河大跨越铁塔塔头进行了分析, 结合现有大跨越铁塔吊装设备, 创新了吊装施工方法, 在塔体上安装辅助抱杆, 拓展了抱杆摇臂吊装范围; 计算选定合适的节点和最佳的连接方式, 将抱杆与塔体连为一体, 达到稳定抱杆起吊性能、增加起吊能力的目的, 实现了特高压黄河大跨越塔塔头吊装。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白鹤滩—江苏±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工程铁塔真型试验情况,对铁塔首先破坏位置的实际破坏荷载与理论破坏荷载进行了分析对比,建议输电线路铁塔在经验不足时按照b类截面选取稳定系数。  相似文献   

13.
黄河大跨越铁塔作为上海庙—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关键节点,具有高度大、负荷大等特点,应进行详细地优化设计,以达到安全可靠、经济美观的目的。通过对塔头型式、结构方案进行比对,推荐ZKT直线跨越塔采用展翅型钢管塔,同时对铁塔的口宽坡度、隔面型式、节点处理等进行了详细设计优化,并设计了人性化高、经济性好的附属设施方案。  相似文献   

14.
高分辨率SAR卫星监测特高压输电铁塔形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艳  胡毅  王力农  刘凯  胡建勋  刘庭  肖宾 《高电压技术》2009,35(9):2076-2080
针对灾害条件下特高压输电线路及铁塔广域监测应用的现状和需求,研究了利用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监测特高压输电铁塔及其形变的技术。首先,分析SAR成像的特点,研究高分辨率SAR图像中特高压铁塔的目标特性和目标识别技术,利用峰值检测算法对武汉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中的特高压铁塔进行识别。然后进行了特高压铁塔形变实验。结果表明,利用SAR目标识别技术可以提取特高压输电铁塔的主要结构,利用高分辨率SAR图像监测特高压铁塔较大形变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鲁固特高压直流工程黄河跨越段跨距长,杆塔高度高,承载负荷大,设计难度大,跨越塔设计是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通过多种方案对比、经济性比较,采取了系列结构优化措施,跨越塔采用了外型美观、结构布置紧凑的展翅型塔头方案,选用Q420钢管塔结构,风振系数计算方法安全可靠、节点设计合理、施工及检修设施适应性强,可为后续工程黄河大跨越铁塔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000 kV交流特高压线路铁塔组立技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1000 kV特高压输电线路铁塔结构尺寸大、横担长、部件大,使得特高压线路组塔施工难度加大。文章在借鉴我国500 kV和750 kV架空输电线路组塔施工技术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内悬浮外拉线抱杆组塔、落地摇臂抱杆组塔、塔式起重机组塔等适合于特高压线路铁塔组立的方法。该方法已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为后续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17.
淮南至上海1000kV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首次全线使用钢管塔,铁塔采用钢管结构,铁塔设计特点为塔高、螺栓数量多、螺栓直径大、螺栓紧固扭矩控制要求精度高、螺栓紧固工作量非常巨大。该工程首次应用电动扭矩扳手紧固螺栓,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并安全优质高效地完成了淮上线钢管塔螺栓紧固任务。  相似文献   

18.
特高压线路铁塔几种组立施工方法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输电线路铁塔组立相对500 kV线路铁塔而言,具有高、大、重的特点,其组立施工难度更大。其铁塔型式主要有3种:猫头塔、酒杯塔、干字塔,每种塔型均有相应的特点,在组立施工时不能一概而论。在11标段组塔中采用了几种组塔方法,这几种方法各有特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特高压线路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国内外特高压输电线路发展情况。结合750kV官亭-兰州超高压铁塔制造经验,简单分析了特高压铁塔的制造需在原材料、制造工艺、装备等方面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三维激光雷达扫描技术为杆塔姿态的数字化、可视化精确描述提供了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但亟需解决超特高压铁塔姿态参数测量算法普适性差、自动化水平低的不足,该文开展了基于激光雷达点云数据的输电线路铁塔倾斜度智能测量算法研究。首先分析了常见类型的输电铁塔结构形态特征,建立了倾斜度计算的工程数学模型;然后提出了利用铁塔纵向分层截面中心的偏移量来计算倾斜度的算法和流程,并实现了铁塔整体及局部倾斜度测量结果的可视化展示。案例应用结果表明:提出的智能测量算法有效,普适性和稳定性好,测量精度满足工程需求;通过对目标对象的三维虚拟重构,实现了测量结果的可视化和数字化描述,便于存档和追溯校核,具有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