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PSPL调研法+大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京二环内老旧街区的典型地区——北京大栅栏街道公共空间进行调研分析。主要以胡同(街道)为研究主体,探索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关系,挖掘现状有潜力发展的公共空间,探索精细化、量化的公共空间评估方法,从而提出对大栅栏街道公共空间优化的建议,促进"京味"胡同邻里生活空间活力再造。  相似文献   

2.
在存量更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对城市中的历史街区品质的优化和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借助扬·盖尔的PSPL调研法,对城市老旧街道的公共空间品质建立评估标准,并以温州城西历史街区内的主要街巷为例,对其公共空间物质性及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进行调研分析,发现街区存在街区品质下降、文化发展乏力、活力发展不均和人群满意度分化等问题,并基于现状提出街道优化的策略性建议,为街区的更新和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栅栏地区作为北京历史保护街区之一,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重要地位。新世纪以来,当地涌现了大量以经营创意业态为主的创意性店铺,并出现了空间集聚的现象,这对当地城市更新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本文以大栅栏地区特色创意店铺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空间聚集的类型和原因,分析其与大栅栏地区的相互作用,并建立大栅栏地区创意店铺支撑环境评价模型,对其现有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对拉萨市传统商业街道空间的研究是对其历史街区及传统社会生活方式进行保护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首先明确了传统商业街道研究对象,并从空间形态、构成、业态、商业形态等方面对这些街道进行实地勘察调研。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拉萨市传统商业街道的空间构成进行类型化分析,总结对比各类街道的物质空间构成特征,以期为拉萨市传统商业街道的研究和保护更新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方法对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活跃度影响因子进行研究,以天津五大道地区为例,通过对城市路网线段模型的多尺度半径数据分析和现场调研,阐述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空间网络结构中的地位,进而对空间句法整合度、穿行度等参数和实测人流量的相关度进行回归分析,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人、车流在空间中的分布规律,从而归纳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活跃度的影响因子,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资源利用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宽窄巷子和南宋御街的现状调研,结合两个历史街区各自的地理文化环境和肌理等特点,对历史街区内的边缘空间、建筑立面、节点、材料应用和场所精神的体现等方面的共同点分析总结,以浅析历史街区中的街道空间营造方法和场所精神的营造策略。  相似文献   

7.
北京大栅栏地区是一个极具传统特色的、具有北京"活化石"之称的历史街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该地区近年来发展缓慢。该文选取大栅栏历史风貌保存完好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从居民构成、商业活动和街巷空间三个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发挥原居民与新居民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的"互助更新"改造模式,通过产业互助、生活互助和居民参与社区活动三个方面,调动原住民和新居民的生活积极性,为社区自助更新挖掘内生力量,以探寻适合大栅栏地区更新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前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更新开始关注儿童需求,包 括自然性和游戏性,但缺少从儿童教育性视角的研究。借助大 栅栏街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利用胡同街巷线性空间特点,从承 载文化教育功能视角,研究大栅栏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适儿化改 造对儿童友好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具有借鉴意义。首先以大栅栏 街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挖掘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中华优秀文 化基因,通过人本观察、儿童心生理认知实验和语义分割等方 法,研究儿童认知特征及文化认知偏好,建立大栅栏适儿化文 化教育基因库;其次梳理大栅栏公共空间类型和模式,构建大 栅栏适儿化文教场景体系;最后通过归纳景观场景范式提出优 化策略,并结合党建引领、多元共融的社区营造工作体系下开 展的“党建四合院”“大栅栏儿童责任规划师”和“大栅栏文 化童学路”3个特色项目实践,探索具有文保区特色的儿童友 好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历史街区适应性评价是一种现有环境条件与当下生产生活需求契合度评价的方法,用于了解客观环境实际情况,常结合主、客观共同评估,辅助后续更新策略和设计方向的确定。历史街区适应性更新策略研究则常借助实地调研,总结针对特定地域、特定街区类型、特定建筑功能的更新优化策略。基于适应性理念的历史街区相关研究现有一定的文献成果,值得总结梳理。因此,文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系统梳理历史街区适应性评价发展方向,总结历史街区适应性评价的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将历史街区适应性保护更新策略总结分类,概述常见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景观的聚集地,也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具有鲜明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本文以南昌绳金塔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现场调研并分析街区的地理位置、空间格局、街巷空间等显性要素,深入剖析并挖掘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等隐性要素,归纳和总结街区文化景观价值,揭示其在历史街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依据空间句法理论,以灶儿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规划为载体,通过对街区更新前后街巷空间格局作视域化分析,将步行街道的可达性、便捷程度以计算机图示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便于我们更直观地分析更新规划对历史街区整体空间格局造成的影响,以此论证规划的合理与否,同时将句法分析结果结合街区空间尺度、建筑功能,为历史街区功能布局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探析传统街道活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开源数据构建历史街区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其街道活力的分布特征,并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文明街区街道活力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活力分布不均衡态势明显;(2)可达性、功能密度与街道活力呈显著正相关、街道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可达性>功能密度>街道长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街道活力优化策略,以期为历史街区活力复兴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探析传统街道活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历史街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昆明市文明街历史街区为例,结合实地调研和网络开源数据构建历史街区街道活力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其街道活力的分布特征,并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成环境指标对街道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文明街区街道活力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活力分布不均衡态势明显;(2)可达性、功能密度与街道活力呈显著正相关、街道长度呈显著负相关,其影响力大小依次为可达性>功能密度>街道长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历史街区街道活力优化策略,以期为历史街区活力复兴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形态的均质化日益严重,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对此有着重要意义,且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对馆陶路的实地调研,进行空间形态的深入探究,主要从空间尺度、空间界面2个方面展开,对比空间形态及街道的相关经典结论,分析馆陶路的特性及反映出的空间规律.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化街区是个极具"空间特征"的场所,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原生生活特质,展现了城市环境的多样性,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感与场所感。本文立足现状调研,结合集美学村这一独特的"学城型"历史文化街区概况和其空间形态发展历程,在理解其历史底蕴、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石鼓路街区为代表,对其从街巷格局、功能分区、街道空间、环境、立面、断面、第一/二次轮廓线、风貌保护建筑等方面进行空间特征分析,并从使用人群需求角度提出街区保护和发展策略,以期改善石鼓路街区环境,促进发展,助力延续城市文脉。  相似文献   

16.
通过以广州状元坊及周边历史街区为例,对广州城南历史地段进行空间肌理演化分析论证.认知状元坊及周边历史街区的建筑高度、功能布局、地块性质及街道尺度等城市空间尺度,初步探索反映历史地段空间本质特性的视觉特征研究途径,籍此思考城市空间调研对城市设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球气候变暖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综合影响导致了岭南地区夏季升温形势严峻。岭南历史文化街区由于新旧混合的建设现状,密集的建设环境,面临通风不畅、热岛效应严峻的气候环境问题,加强通风是缓解街区夏季高温状况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广州文德路街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流体动力学软件分析街区风环境现状,识别街区通风问题区域,从建筑、街道以及绿地空间三方面提出通风设计策略,并用流体动力学模拟比较改造前后核心空间节点的通风状况,验证通风设计策略的可行性,为岭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不破坏历史街区原真性的基础上,让历史街区保持应有的魅力和活力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难题。该文以北京大栅栏为例,尝试从传统中医理论引申出都市针灸学视角,对历史街区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运用小尺度介入的手法,形成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和腧穴学说一系列针对现状问题的空间改造设计策略,从而形成大栅栏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规划方案。期望通过设计策略的实施,探索一条北京大栅栏地区文化复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传统街区气候营建智慧对当今城市更新与设计的科学价值。以喀什老城为例,研究西北干热气候下的传统街区空间形态与微气候的关系。针对目前城市形态与微气候模拟研究大多针对现代街区,采用单一变量逐个分析、人工耦合、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入遗传算法与帕累托原理,使用多目标优化平台Octopus进行基于室外热舒适最优的空间形态自生成实验,求得气候适应性街区空间形态参数的最佳取值,提炼形成基于室外热舒适改善的干热地区传统街区街道空间形态优化方法和设计策略,该方法能够为当地城市更新与设计的微气候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