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national strategy in the new era.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cross-border planning collaboration in this area,from functional division to institutional coordination.However,this process is still constrained by problems such as having few platforms and channels of collaboration,too much reliance on the provincial government,limited measures of collaboration,and weak coordination on the issues concerning core interests.It argues that the orientation should be building an open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with multi-party participation and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should include establishing a multi-level and multi-party planning collaboration framework,promoting the planning integration of three metropolitan areas,co-building a unified international quality life circle,promoting the co-building and co-sharing of strategic areas,and exploring diversified measures of planning collaboration.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7,(11)
粤港澳三地协作治理由供水保障起步,实现了向经贸合作、环境治理等多领域的拓展,并逐步搭建了以行政协议为顶层设计,以合作联席会议、专责小组为基础的协作治理机制,推动了三地的融合发展。文章在总结粤港澳三地关系与协作治理机制演进的基础上,认为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实施,粤港澳大湾区的协作治理机制建设将进入新阶段,建议加强区域统筹规划、构筑"四方协议+大湾区发展合作委员会+联席会议+专项合作"的协作机制、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法治框架,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大湾区大学规划发展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骏 《南方建筑》2019,(5):20-25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目标是要打造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在此过程中,以大湾区大学规划与人才培养为基础建立的科研创新平台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大湾区能否实现产业升级并培育原创性科技发展的关键。通过与世界著名的三大湾区(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比较研究,以宏观的大湾区视角为起点,提出高校规划的宏观整体性,应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大学集群规划。同时依托高水平大学集群的发展实现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的统一,在城市空间上形成城校一体的良性互动格局,并提倡大学高效综合的规划发展模式,实现大湾区高校规划地域特色的文化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4.
杜雁 《城市规划》2020,(7):102-109
在国家治理体系亟待加强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创新发展的先行地区,其在近现代中国迈向工业化社会的历程之中,经历了面向西方列强被动开放的历史;与此同时成为向东南亚地区文化、经济、人员输出的最前沿,并孕育出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精神。改革开放的40年,以经济特区为窗口,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粤港澳本地的城市治理改革与示范效应开始显现并得到社会关注。当下,梳理大湾区的治理历史沿革,有利于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在产业创新培育、人居美好家园营造、系统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为世界文明贡献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对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大湾区的建设意义进行探究。通过对两大湾区进行对比研究,探索湾区建设的既有成效意义,分别从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效应、产业结构内部的经济效能、湾区内城市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角度,以实际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然后总结两大湾区建设的经验,从空间优势和湾区形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两个角度,探讨我国大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防灾安全规划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从传统的以救灾抢险为主的末端救灾型规划走向新时期源头防御型规划的过程中,规划思想、目标、对象和路径等均发生了转变.文章遵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中识别问题—耦合系统要素—设计解决方案—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研究...  相似文献   

7.
粤港澳大湾区跨界合作区作为新时期推动粤港澳三地跨界合作的空间载体,对于探索跨界协同规划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于2022年6月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要求南沙建设“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文章以该方案为基础,结合南沙新区空间方案国际咨询工作,通过深入剖析跨界合作模式、区位优势和发展瓶颈,结合国家战略制定区域发展目标,从产业、交通、人文空间3个方面提出规划策略,并进一步探索跨界治理机制,搭建“机遇研判—策略制定—机制创新”的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框架,以期通过跨界合作区规划编制与协同治理的探索,增强南沙新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引领和区域协作能力,推动大湾区的区域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8.
9.
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频发,严重制约城市的健康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韧性概念是应对突发性与不确定性气候灾害的重要理论和策略,但在高温灾害领域鲜有涉及。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首先,构建包括“物理、自然、经济、制度、社会”5个维度、“灾前、灾时、灾后”3个阶段的高温灾害韧性概念框架与评估体系,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其次,利用WRF、ArcGIS、层次分析法等对多源数据集进行时空模拟与运算,绘制准备性、抵抗性、恢复性、适应性与转化性以及高温灾害韧性等级区划图,识别大湾区高温灾害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最后,提出韧性提升策略,为大湾区及其他高温风险地区韧性研究与建设行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大湾区和城市样区两个层面的碳排放总量、碳排放效率与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空间形态、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相关性,得出高度融合的产城关系、更合理的用地结构、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后工业化的产业结构、较高人口素质和密度都会相应提升碳排放效率。提出建议:优化国土空间碳排放格局,控制各类用地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加快推进生产体系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向转型;全面推进低碳城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资源的价值核算方法,推动形成跨区域的碳补偿机制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11.
12.
正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以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供给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目标是,按照科学布局、统筹衔接、创新发展、支撑引领的原则,在继续实施并优化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基础上,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以规划响应的演变印证规划的本质。前半部分对珠江三角洲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历版规划进行高度概括梳理凝练,解读了规划演变历史背景,揭示规划响应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层级由低到高的演变过程,既是国家意志体现,亦是经济规律使然,此观点具首创性。后半部分主要阐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及粤港澳三地聚焦科技创新走廊的规划响应,通过描述粤港澳三地在空间上和政策上各自作出的规划响应,以地区的特殊性再次重申“体现国家意志,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规划本质。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2月31日晚18:38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亮灯迎新年!这预示着120年设计使用寿命的港珠澳大桥将从建设转入营运,也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必将在新时代,有新气象,有新作为。2018年又将站在新的起点,她也必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点燃融合发展的新引擎。目前,珠三角与港澳已经形成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随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莲塘口岸即将相继落成,粤港澳大湾区联系愈加紧密,无论是从国家战略层面还是广东自身发展,无论是面向世界竞争还是面向国内城市群竞争,粤港澳三地都有着共同的发展问题、三地经济都面临着各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4月2日,南沙大桥(原名虎门二桥)正式建成通车,这是继港珠澳大桥之后沟通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通道。南沙大桥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首个投入使用的超级工程。大桥全长12.89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行车时速为100 km,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工程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广州南沙和东  相似文献   

16.
<正>2019年2月18日,酝酿许久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正式规划落地。《规划纲要》的落地,谁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是房地产?还是金融?亦或者旅游、基建还是生态环保?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而物业服务板块可能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仔细阅读就不难发现,两万七千多字的《规划纲要》,对粤  相似文献   

17.
随着粤港澳地区经济发展,三地交流融合日益加深,粤港澳地区以"大湾区"建设作为切入点,从区域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的增长极."湾区经济"是带动区域发展和引领技术创新变革的重要力量,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这些世界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贸易、港航业、科创、制造加工等方面逐渐形成比肩世界的竞争力.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将在内地与港澳融合发展、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以及进一步扩大开放等方面发挥更为深远的战略作用.文章提出了港航业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中重点推进的几个问题:包括综合交通一体化、航运政策创新、核心港口定位以及区域内港口资源整合.  相似文献   

18.
《规划师》2019,(11)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逐步推进,各城市积极谋划以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内湾城市作为战略实施的关键地区,需要重点谋划空间发展策略。文章在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进展与政策解读的基础上,聚焦港澳合作、国际湾区、创新驱动与区域协同等领域,研判湾区空间发展趋势与特征,并以处于内湾地区的东莞为例,分析其发展条件,并从港澳、开放、创新、协同四大空间行动策略着手提出东莞主动参与大湾区规划与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共11章、2.7万多字,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各界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虽然文字很多,但我们可以根据纲要来看其蕴含的核心价值、面临的挑战及显性与潜在的战略与机会。纲要的战略意图相比深圳、广州地区经济增长迅速,充满活力与朝气,香港、澳门地区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纲要的规划能否解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