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研究旅游型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入手,发现引入旅游业在推动乡村产业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严重矛盾。通过相关文献和案例分析,结合宜都市大溪村村庄规划实践,研究了以“三生同步”为核心的旅游型乡村就地城镇化发展路径。从生产方式、生活空间、生态景观三个重要方面,提出了完善泛旅游产业结构、营造复合式人居环境、构建生态型景观体系的旅游型乡村就地城镇化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2.
近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1个部门联合下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知,要求各省选择符合条件的不同层级市、镇作为试点上报发改委,尤其针对人口10万以上的建制镇,开展新型设市模式试点,这也将成为近中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4.
大都市边缘区乡村多处于“亦城亦乡”的半城镇化阶段,无差别政策供给导致的路径偏差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中国式城乡现代化目标的指引下,提出再造乡村多维价值,重塑主体关系,实现多层级赋能提升的乡村就地城镇化路径。构建了精准划分村庄类型、引导乡村收缩发展,厘清可用资源、创新利用方式,空间设计、产业发展、社区营造三位一体,差异化政策供给、全过程建设管理的落实就地城镇化目标的乡村规划思路;并以西安高新区八村为例,通过村庄类型细分及就地城镇化驱动要素识别、村民全面发展的“为村产业”培育,“村—地—校—企”的合作型村庄建设、公共资源精准投放下的长效机制建立等内容,为大都市边缘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规划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基于微小产居单元特征的乡村就地城镇化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分析当前乡村就地城镇化实践过程中人居空间稀释、乡村资源外移和城乡行政壁垒等现实阻碍,文章结合乡村产业转型、美丽乡村及乡村社区建设背景,通过对汪集街"微园区、小社区"的微小产居单元的实证研究发现:产居空间聚合的微小产居单元建设依托企业下沉、产居分权和土地流转政策,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乡村工业与服务业发展,实现村民非农化就地就业;同时,基于城乡等值理念推动乡村设施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均衡化,提升村民市民身份的自我认同感,增加村民留在乡村的居住意愿,为乡村就地城镇化提供支撑。可见,微小产居单元作为产城融合政策在乡村的科学实践,是推进乡村就地城镇化的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6.
7.
《小城镇建设》2021,(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就地城镇化模式转型问题值得关注。通过访谈和实地调研,对就地城镇化地区——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中部四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研究发现:就地城镇化历程分为"非农化起步—乡村工业引领的城镇化发展—‘再城市化’发展"3个阶段,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三闲’起家、工业引领、政府规制加强"的就地城镇化模式。在就地城镇化转型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城镇空间的塑造,还催生新的治理关系。研究从治理的角度探讨就地城镇化转型现象,得出3点结论:(1)就地城镇化地区转型进入"再城市化"的新阶段;(2)不同参与者在就地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着不同角色,并带来治理模式的变化;(3)就地城镇化地区只有加强空间管控和优化物质环境,才能转型提升发展。 相似文献
8.
9.
西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探索——以西咸新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气候变化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海绵城市由于具有良好的吸水、持水、释水的水力特性,逐步成为国家统筹解决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水系统问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海绵城市建设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铺开。本文以西咸新区为例,结合其本地气候、水文地质、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等特点,探讨海绵城市的内涵、建设目标、指标分解、建设策略等关键内容,并重点针对湿陷性黄土区、干旱地区等的海绵城市建设方式进行分析,提出西咸新区的解决措施和方案,为我国西北地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2006年8月建设部在新疆召开了“全国节约型园林绿化现场会”,批判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的浪费之风,大力倡导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几年来在全国各地城市建设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取得初步成效,新疆阿克苏市就是榜样。 相似文献
12.
14.
<正>迈进新时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和重要支持。立足建筑行业向管理要效益的新阶段,数字化需求亦由点状转向系统化,由单一的生产力工具转向引发生产关系变革的催化剂。广联达智慧建造及华南总部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广联达华南总部基地”)承载数字化验证与探索的使命,通过业务数字化的解析与实践,探索不同业务信息的载体单元,建立业务数据流转基础,实现设计、 相似文献
15.
16.
17.
保护农业生产格局、细化农业空间、落实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核心内容。当前,“双评价”指南主要应用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其适宜性评价侧重于自然地理特征,未考虑地方农业生产结构、现状条件等因素,造成城镇建设和农业生产适宜区高度重叠,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过大、精度不足,对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缺乏指导意义。本文将“优势农业空间”概念引入镇级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评价,在镇域尺度上明确其定义、内容和特征,创新提出镇级“优势农业空间”的评价方法体系,并以成都市白头镇、隆兴镇国土空间规划为例,探索“优势农业空间”在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的应用方法及成效,以期为镇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科学、有效的支撑。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