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是明代朱之蕃等人对彼时“金陵四十景”的总结集称,其景图与题咏共时关联,集中揭示了金陵名胜的风景特色和品题风尚,对解读金陵风景名胜的地方意识和传统内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现代声景理论,以声要素识别及其环境特征为契入点,结合《金陵四十景图考诗咏》的景图诗词判读,在景观空间建构、听觉系统感知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针对“金陵四十景”声音要素及其动态场景进行联立解析,进而总结归纳传统声景营造手法。以“天印樵歌”为例,通过图文解析展现了朱之蕃笔下声音场景及其想象空间的内在关系与变动趋势,分析论证传统景图声环境与风景境域的同一性。相关研究为传统景观集称图册的当代阐释提供了现代声环境分析视角,为当代风景名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于传统声景解析的研究坐标与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2.
苏州古城地处太湖之滨,河流湖泊众多,近郊群山林立,城内河道纵横,街道和建筑临河而建,形成"水陆相邻、河路平行"的双棋盘格局。乾隆时期徐扬所绘的《姑苏繁华图》以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路过的苏州为背景,细腻地描绘了苏州城郊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从《姑苏繁华图》内容入手,结合相关文献,从河岸空间、街巷空间、建筑形态和园林名胜4个方面展开分析,提炼了清代苏州古城的景观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3.
4.
肖华斌  宋凤  王洁宁  徐晓蕾 《规划师》2012,28(2):109-112
面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我国城乡风貌与景观资源在管理体制、规划体系及控制措施等方面显得相对滞后,造成了景观风貌的无序与特色缺失等诸多问题。日本自2004年开始施行《景观法》以来,在城乡风貌管理和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在解读日本《景观法》的实施背景、体系框架及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我国城乡风貌与景观资源空间管治问题进行剖析,并从概念明晰、法规制度、规划体系及控制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我国景观资源的控制与管理的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可持续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3):107-109
《全宋诗》著录两宋诗人九千余人,为有宋一代诗歌之全景,但仍有部分诗作漏收。通过查考部分方志文献,辑出目前补遗成果所没有辑补的《全宋诗》未收佚诗多首,并加以考订。可补白玉蟾、王文卿等21人的佚诗33首,以供《全宋诗》的修订采择。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风貌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抓手。2018年"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对城市特色塑造、城市景观风貌立法规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对立法必要性和新要求的基本认识,创新性地探讨"公园城市"理念下景观风貌的内涵特征和立法法理基础。同时系统性地对既有国内外立法实践开展对比性研究,以"公园城市"理念审视其实施成效,探讨当前新发展理念下,景观风貌立法的3大重点,以期为未来的城市景观风貌立法研究及工作实践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7.
特色小镇建设中强调对特色风貌的塑造。文章在系统分析产业、文化与城镇风貌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基于产业和文化角度提出特色小镇风貌设计的新方法。认为要打造独具特色的小镇风貌,须从特色产业培育和特色文化挖掘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延长产业链条,丰富产业业态,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利用、管控等措施,为小镇风貌增添特色烙印。并以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石雕小镇景观风貌规划为例,阐述产业和文化在风貌规划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视觉分析的大地景观风貌优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地景观包含自然、生态、社会和文化等不同类型的风貌要素,针对其特点进行风貌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基于其生态环境多元、人文资源丰富和新城建设发展迅猛的风貌特征,结合视觉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实际调研数据,从视觉可见、视觉舒适和视觉美观3个层次解析城乡景观风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昌平区景观风貌优化策略,包括提高视点品质、完善视域覆盖、设立禁(限)建区、连贯区域道路和协调景观要素等,进而提炼及优化昌平区的景观风貌特质,为昌平区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为落实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传承要求,实现高度控制的法定化,研究以老城40km~2内的5569个权属地块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法定规划高度控制整合基础上的、城市设计控制与赋值计算双向校核的技术方法。其中法定控高整合实现了各种相关法规、条例和已批规划设计的高度控制成果整合;  相似文献   

10.
陈筝  李晔 《风景园林》2021,28(12):85-92
结合大数据的街景,风景园林师能够快速、有效地对建成环境的感受进行评价。但是目前街景分析主要依靠图像内容语义分割等高级认知,较少考虑人视知觉初级加工特征。研究证据表明在视知觉初级加工中,丰富的高频细节信息可以提升人们对环境的喜好并强化环境恢复效果。为了探索不同景观风貌的细节差异,筛选了150张自然景观、69张城市景观、60张不同林冠覆盖率的树林景观以及31张中国古典园林典型景观图像,并对代表它们的高频细节信息进行了傅里叶斜率分析。结果表明,看似简单的自然要素,如岩体和砂石、水面、修剪草坪等,比城市人工景观的细节要丰富多变,其傅里叶斜率仍然更接近自然。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傅里叶斜率更加接近典型自然,呈现出更加丰富、更加类似于自然的复杂细节。本研究拓展了提升街道环境感受的可能的途径,即除了利用植物等自然要素之外,还有可能通过模拟自然丰富多变的细节和形态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陈伟   《中国园林》2022,38(6):91-96
声景影响居民身心健康,探究城市声环境-人-景观之间的互动关系,改善声景,成为研究热点。城市公园是高密度城区居民远离喧嚣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景观要素与声景内在关系研究,是调控公园声景的重要切入点。以使用频率高、声源复杂的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公园为例,通过高密度网格定点测量背景音和ArcGIS空间统计分析,对公园声景声压级分布进行空间制图;通过声漫步主观感知调查法和SPSS相关性分析,对大众声景感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景观要素影响了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公园声压级和声源影响使用者声景感知,并提出通过景观要素调控声景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拟通过图像学方法,以元代名画《富春山居图》所描绘的富春江流域乡土景观为切入点,同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乡村现状,与绘画互为印证,重点分析构成富春江流域乡土景观的自然山水格局、生产生活方式、乡土聚落形态及农耕文化形态,探讨古人如何以人工干预自然的方式,创造出适宜的人居及生产环境以世代繁衍,并从风景园林的视角,为当今流域内乡土景观的保护与营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15.
基于自然地理格局的南京古都景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往往是从建筑学角度出发,而缺少相应的从地理研究角度的古都风貌保护规划。而历史时期自然地理格局对于南京古都景观形成有至关重要作用。探查地理系统中的历史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山水脉络,这对研究城市持续发展与特色继承有重要作用。现代南京城市发展支离破碎地分解了历史上的连绵山峦整体,河流水系网络已经断断续续。本篇探讨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以地理景观研究作为基础规划南京古都风貌格局。  相似文献   

16.
以顺延山峦与河流脉络调查分析古都遗址为研究思路,探讨以地理景观分析并规划形成的南京古都风貌保护的地理格局网络。研究表明:南京应以连绵丘岗山系、河流城濠为骨干,保持山体轮廓的连续性,河流水网的完整性;以自然山水地形为纽带贯通各自相对独立的历史遗迹;以明朝城垣、历史街区为网络,以及分散在各地的重点建筑保护范围,构成完整的古都风貌保护的格局。  相似文献   

17.
基于类型学的梁园景观风貌复现和街区活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历史地图,文章提出将梁园的历史沿革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兴盛时期、衰落时期、修缮时期。以岭南四大园林与苏州园林作出对比研究,用类型学方法总结提炼岭南园林空间营造手法,提出梁园内湮没建筑及周边地区传统风貌恢复方案,同时提出功能拓展,将历史文化遗存与活化利用需求有机结合,融入新功能激发街区活力。  相似文献   

18.
卓智慧  刘晖 《室内设计》2021,(2):132-140
历史校园景观风貌是由建(构)筑 物、景观环境、空间格局等有形的物质形态 与校园历史、传统、活动等无形的人文特征 组成,具有历史记录、科学艺术、情感记忆、 场所精神等价值。根据在历史校园景观风 貌遗存的组成中,各历史时期的校园景观风 貌遗存所占比重的相互关系,可将历史校园 归纳为“单一风貌主导型”和“多时期风貌 杂糅型”两类。此外,还有一些历史校园仅 遗留下了个别单体遗存,遗存间的时空联系 性较弱,本文将其归纳为“散点遗存型”。历 史校园从属于文化景观遗产范畴。城市历史 景观(HUL)是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景观方 法,运用HUL的理论及方法,对历史校园景 观风貌进行保护更新研究,在校园动态发展 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校园,提出保 护方法及更新策略,实现历史校园景观风貌 更好的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19.
<正>1引言全球化与快速城市化使中国城市的地方特征与城市风貌特色正逐步丧失,已经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吴良镛,2002;仇保兴,2004、2005;阮仪三,2004)。因此,城市风貌特色作为极具价值的"稀缺性"资源,正在发展成为政府经营城市的重要手段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锐利武器(蔡晓丰,2005)。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1)
题画诗独具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它是诗与画结合的产物,正所谓诗情画意,浑然一体。题画诗源远流长,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是题画诗的萌芽阶段,而庾信的《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在此时独占鳌头,具有很大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通过研读这组诗歌,了解题画诗的源头,探究魏晋南北朝诗期题画诗的独特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