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lanning》2014,(1)
随着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逐渐提高,高消费、高享受的生活理念已越来越深入到女性的生活。因此,抓住了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就真正把握住了商机。现代都市女性具有注重品牌、心情调节的"自我馈赠"、非理性的情绪消费、"实用消费"和"随性消费"两分天下的消费特征。商家分析和研究女性的消费特征,通过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细节策略为自身制定合理的营销对策,引导女性消费潮流,将潜在的消费者转变为实际的消费者,有助于企业获取巨大的经济利润。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商品展示设计的功能、现状的概述,继而分析女性消费特征,归纳出商品展示设计对女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商品展示设计引导女性消费的原则,对女性消费特征在商品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提出设计者要从女性消费特征入手,在商品展示设计中切实关注女性的心理和情感需求。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8)
商品包装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目光,并引导消费者进行产品购买。在女性消费占据市场主流的当今社会下,要如何抓住女性消费群体,使其通过消费带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是近年来各大企业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将对经济市场下的女性消费心理进行研究,分析其在产品包装策略制定中的重要性,并为企业如何发展女性消费市场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6)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社会购买力主要掌握在女性消费者手中。因此,洞察时代女性的消费心理是激活消费市场的前提。色彩营销是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基于女性消费行为的色彩营销使空间设计脱颖而出,成为设计师和商家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正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情况下,现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多种角色,这也决定了现代女性消费者是市场最为活跃的角色,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而平面广告作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广告宣传媒介之一,本文着重研究了女性消费心理与广告创意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针对女性消费心理的平面广告创意表现策略。以此来发掘平面广告的创意表现策略和技巧,从而找到更加行之有效的销售策略。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5)
对于传统的女性主义者而言,反"拜物教"的女性消费自然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传播载体的媒介,是否必须作为利益集团的胁从者,并未有定论。那么,媒介是否可以通过议程设置等方式影响受众,在女性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产生转变的前提下,让其主体性在消费中真正实现,使消费和其生活方式如女性所愿地提升她们的地位,是本文思考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7)
近代以后,"缠足"被视为陋习,是中国女性审美畸形的典型代表。"缠足"的"美"的形成是一种由"虚"的幻想而发展为"实"的现象的过程,饱含封建传统社会下妇女的辛酸,是中国女性审美畸形的产物,然而对其不断地推崇又促进了这种审美畸形的发展。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20)
文章针对当下热门车展车模现象发起思考及探讨,运用罗兰·巴特符号学理论及福柯关于权力的理论,通过对当代中国汽车模特的静态分析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作为商业消费品的被消费地位,并从中国汽车模特各的动态演变过程看待当今女性穿衣着装越来越暴露背后所呈现的现代社会男女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
"口红热"现象折射出当下中国市场正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对于诸多行业均有着一定的影响。通过研究"口红热"现象下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总结出"口红热"背后的女性消费心理因素,即面子因素、跟风因素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据此为企业营销提供一定的思路:富有品牌神秘感的同时推出入门款,利用明星效应、网红效应,提供层次丰富的产品,为产品赋予个性。  相似文献   

10.
王佳  张原 《现代装饰》2013,(4):133+135
以色彩学为基本理论依据,针对女性公务员普遍爱美又不善于达成自身美与角色美有机统一之偏颇,探讨女性公务员在工作状态中的最佳形象设计路径,为进一步提升女性公务员的形象魅力乃至政府公信力,提供具有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的实际指导。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跨国资本主义的影响,消费主义以全新的话语出现在当代的中国社会,女性成为大众传媒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畅销符号,这无非是与市场利益结盟的传统性别话语的变形复活,女性呈现的这种"泛消费化"特征使得依然存在的男性中心意识成为一种"后男权时代的催眠术"。[1]电视所塑造的虚构是男权神话的别样诉说,本文从女性形象在电视文本中的泛模式化呈现入手,提出了女性应当在假象中清醒,破解镜像神话,探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12.
王薇  顾琛 《室内设计》2004,(1):33-36
现代消费文化把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融和在一起,室内设计趋向凝结市场资讯、审美情趣及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多元化的风格是现代室内设计的一大特点,设计师应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作出相应的设计,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充分把握社会心理和设计心理的规律,推动设计过程的心理活跃,达到心理与操作的一致性,创作出符合人类心理接受规律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复苏与发展,女性服装消费趋势也越来越强劲。本文从我国当代女性服装市场的热点分析入手,并剖析了女装的消费主体,为企业实施应对策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22,(1):70-72
本文以托尼·莫里森的最后一部小说《上帝救助孩子》中的女性商品化为切入点,分析以主人公布莱德为代表的当代女性在消费社会下被商品化的现象,认为消费社会让布莱德身体、形象逐步商品化,从而导致其思想观念慢慢物化,陷入与自我和他人相处的困境。然而作为消费对象的布莱德最终开启了自我寻找之旅,抵抗被商品化的命运,寻到了一度迷失的自我。莫里森通过小说批判了消费社会下的女性商品化现象及其对于女性自身的异化和健康人际关系的破坏。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地位及经济地位越来越高。在日常生活中,女性在消费购物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研究女性消费群体十分必要。通过分析女性消费者心理,为服装企业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四方面提供了相应的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消费作为一种方便快捷的消费方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美学在现代网络消费时代也变得多元化。人们在消费网络、使用网络的同时也赋予了美学更多的含义。美学逐渐融入网络生活,成为人们消费的一种方式,日常网络消费行为艺术化继承了以往美学审美的一些优点,但也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些问题。如何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融入网络消费,构建以人为本、高雅的审美品位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8):36-39
在中国古代有关女性的文学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的设定往往以男权视角为核心,因而女性的真实美难以得到正视,大多数作品经常是以脸谱化、模式化的形象取代女性的真实美。谈及外在,是千篇一律的"玉人"或"丑妇";谈及内在,则是黑白分明的"贞洁"或"不忠"。而《红楼梦》首次从客观而高雅的角度和品味来描摹女性,并将女性真实的外在美与内在美充分揭示和表现出来。以这种溢美手法创造出来的女性人物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使《红楼梦》成为女性文学的经典之作,并由此而开启女性文学创作的全新时代。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4)
<正>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人生境界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和实践是具有指引的作用。人的一生是追求美的一生,一个有着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人,必然追求审美的人生。"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门,芜没于空山矣。"美不是天生存在的,美离不开追求美的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是带有创造性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类,正是拥有对审美的需求,才促使人类去追求美,创造艺  相似文献   

20.
从19世纪末开始,女性建筑师登上建筑史舞台,直到今天,女性建筑师逐步摆脱了以往"附属品"的印象,在建筑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并通过独特的设计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区别于男性审美主导的、以女性审美为指向的设计作品。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对建筑形式语言中的女性指向进行研究,归纳总结出具有女性特征的建筑语言特点,试图寻找男性指向与女性指向在语言建构方面的差异,提出结合不同性别指向的形式语言进行创作会成为建筑设计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