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前言菲律宾海是由以伊豆-小笠原弧和九州-帛琉海岭为代表的数条岛弧起源的海岭所围成的边缘海盆的集合体,故该区是掌握解释边缘海成因的关键区域(图1)。由于能很好地确定年代的古地磁资料可记录当时相对于地球自转轴采样地点的相对位置,所以,对探讨以前构造运动的空间座标非常重要。为了获得有关菲律宾海板块构造发育史的空间制约条件,对从菲律宾海及其周边岛弧、海盆所获得的岩石样品或者从海山、海盆所获得的磁异常资料进行了大量的古地磁研究。此外,据最近大洋钻探计划第126航次首次  相似文献   

2.
<正> 地貌特征菲律宾海的基本地貌单元有:地形相当起伏的广阔深海平原,分隔深海平原的长海底山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海早期的地球物理调查是1926年维宁一梅涅斯在潜艇上所作的海洋摆式重力测量。1948-1956年,美国的地球物理学家用潜艇在太平洋西部和菲律宾海进行了摆式测量,测量的均方误差为±5-8毫伽。近几年来,美国和日本的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各种海洋重力仪来测量菲律宾海和太平洋西部的重力。测量仪器和方法的改进,以及卫星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1981年主办的首次板块构造理论培训班,历时23天,于七月三日在南京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有关系统的七十一名地质工程师或科技人员参加了学习。我国著名地质学家郭令智教授、朱夏和李德生总地质师为培训班讲学或作了专题学术报告。南京大学地质系、成都地质学院石油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地质研究所等院所有教学经验的教授和教师应邀也为培训班讲了课。学员们反映这次培训班专业性很强,对于提高在职  相似文献   

5.
出版了白垩纪诸阶的重建图,作为白垩纪古地理和大洋与大陆资料的基础图。利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确定白垩纪板块对北美的相对旋转。海底扩张史是根据相对旋转求得的。此扩张史与深海钻探计划的资料一致。古经度线是按平均古地磁极的位置推算的。虽然仍有许多地方尚有争议,但本文提出的重建显然比先前的重建更为完整。  相似文献   

6.
<正>1 引 言 许多关于岛弧形成和演化、弧后和弧前演化及弧岩浆过程的思想是以菲律宾海板块的构造解释为根据的(图1)。从运动学和作用力观点来看,西太平洋的板块运动史对理解东南亚的发展和欧亚东缘边缘盆地的成因也是关键的。理解西太平洋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单元是菲律宾海板块。可是,此板块为俯冲带所围绕,使得它与洋脊体系相隔开,它缺失热点轨迹,并缺失增生边界。所以,它相对其它主板块的现代运动很难测定(Seno等,1993),是一个其运动史知道很少的重要板块。因此对它的成因还有不同看法。 古地磁可提供解决菲律宾海板块运动和成因的一些问题的一种手段。得自陆地和海洋钻探的倾角资料都一致地指出此板块向北移动。然而偏角资料的解释不清楚。仅有的海洋钻探的偏角结果得自ODP126航次,它表明自晚第三纪中期以来有很大顺时针转动。陆地研究也指出有偏角变化,表明有巨大顺时针转动,但对这些结果的解释有争论,因为所有采样位置都位于板块的东缘,那里有局部构造转动是一种可能的解释。在那里,自始新世来的一些弧后扩  相似文献   

7.
菲律宾海西北边缘的琉球弧,以庆良间海底断裂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其基底分布格局及地形上的差异,是揭示琉球海沟活动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8.
《格罗玛·挑战者》号在大东海岭及其南侧深海平原进行了钻探,对所获第三纪沉积物(始新世—中新世)粗粒组分的岩芯做了重矿物分析。透明重矿物中以普通角闪石、普通辉石含量最高,淡绿—蓝绿色角闪石、绿帘石含量次之。自形晶磷灰石、黑云母、形状不规则的铬铁矿普遍存在,而含钛辉石、透辉石、霓辉石仅见于部分样品中。由于重矿物组成和透明重矿物含量的急剧变化而在海底约760米深的始新统中形成一个界面。本海域重矿物的母岩为玄武质火山岩(碱性岩)、结晶片岩、超基性岩。与九州西北部、冲绳岛、西表岛的始新统、渐新统或中新统相比,在岩石固结度、透明重矿物含量、磁铁矿含量、重矿物组成方面迥然不同。本海域是一个和日本西南部完全不同的地质区域。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中出现了新的内容丰富的有关环绕菲律宾海深海沟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这些资料是在完成国家和国际规划的成果中得到的。在菲律宾海,DSDP钻探船《格·挑战者》号和ODP《JOIDES Resolution》号的9航次期间(包括在深海沟的两侧)打了许多钻井。从各方面分析这些资料是所推荐文章之目的,它依各种数据帮助查明菲律宾海深海沟的构造和演化中的相似和不同之特点。  相似文献   

10.
11.
12.
南海板块构造格局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亚洲大陆东部边缘有一系列边缘海(marginal sea),南海是其中的一个。这些边缘海具有复杂的构造和独特的成因。它们的起源和演化,近十多年来,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才逐渐被揭示出来。板块构造学说作为一种地质科学理论,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但是,目前它已经得到极为丰富而且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地震、地质、深海钻探等方面证据的支持。由于板块构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我们对地壳构造格局了解得比较详尽,对大陆边缘构造的演化也有了比较合理的解释。从而对石油和天然气聚集规律的认识和油、气勘探工作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海洋石油勘探,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从活动论观点出发,运用地史期间古板块的开合、漂移以及古地极移动和古气候带的变迁等基本论点,来指导岩相、古地理的研究,进而探索各种沉积矿藏的分布规律。由于板块构造在阐明区域构造发展演变上有其独特的方式,而目前历史大地构造学则可以建立在板块构造理论基础上,因而会得出有关板块构造演化对沉积作用影响和控制的基本看法。在油、气勘探工作中,板块构造对沉积作用的影响是应当给予重视的。  相似文献   

14.
菲律宾海板块(图1,略)相对于欧亚板块,正环绕位于其北缘附近的欧拉极发生顺时针旋转。尽管对该欧拉极的精确位置还有不同的看法,但均认为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间的会聚速率向南增大。这一会聚主要表现为沿菲律宾海沟向西的俯冲作用,但在临近哈马黑拉岛以北,北纬2°51′处,菲律宾海沟突然消失,这里相对会聚速率最大,约在10cm/a左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苏、日、中三国学者就国际地学断面计划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本断面穿过华北平原—中国东海—琉球半岛孤—菲律宾海—马里亚纳岛弧—西北太平洋海盆中的东马里亚纳海盆(图1)。选择这一断面的理由是,本区通过多次国际合作计划曾做过广泛的地质地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慨述东南亚的新生代构造演化模式。研究区(图1)以印度尼西亚为中心,而大范围邻区的资料也纳入研究中了。本文提出区内与全球相一致的板块演化模式,并概述板块演化的主要约束条件。演化模式以一系列70Ma 以来的板块复原平面图和剖面图表示。文中特别涉及东南亚的盆地演化,旨在根据板块运动及其影响来认识盆地演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北地区板块构造与盆地类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自显生宙以来,中国西北地区经历了中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板块离散、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末的板块敛合碰撞、侏罗纪至第四纪的盆山体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形成了三大类、十一亚类主要类型盆地。盆地在纵向上往往具"先张后压"的双层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四、印度尼西亚及邻区的岛弧大地构造1.引言岛弧的复杂特征和历史可通过印度尼西亚及周围地区的岛弧来加以说明,那里的强烈构造作用和岩浆作用记录了亚洲、太平洋和印度—澳大利亚三个岩石圈巨板块及许多小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我在各报告和图件中,对印度尼西亚、东南亚、南菲律宾、美拉尼西亚西部及邻近海区的陆上和近海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作了现代板块运动情况和板块构造性质演化的综合。在我完成此书后,我的概念已有发展,但本文中提到的一些解释主要取自这本论文集。  相似文献   

19.
60年代晚期快速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概念使得有可能认识岛弧。此前,活动论概念发展缓慢,停滞不前,特别在美国受到了保守的地学团体阻碍。岛弧火山岩带形成于俯冲板块之上约100千米处。会聚板块边界随时间复杂演化,时常沿其长度方向变化很大,地震活动确定了消减岩板的位置,但不能确定消减过程。岩板下垂陡干倾斜,并被推进的上部板块驮覆。俯冲作用每次仅发生在内部刚性的板块一侧之下。在地表加积楔后面的上驮板块内的一般体制是引张,但在碰撞的地方除外,弧后盆地岩石图形成于长度和曲率都在增长的迁移岛弧后面或附近。碰撞可涉及两个活动孤,在这种场合,相间的岩石圈沉降于弧之下,或活动边缘和被动边缘之下。任何类型碰撞一般在轻的地壳组成物质下继以出现新俯冲,在碰撞集合体的外侧形成新海沟,新的俯冲系通常是碰撞副产品。在很多场合,在前沿新海沟内,贴近碰撞集合体遗留着弧后盆地地壳带,成为弧前盆地的基底,由于混杂岩充填其下,其前缘被抬起。海沟内的沉积作用主要是纵向沉积,可来自很远源区。加积楔是动态的,在前端和底部因构造加积而加厚,并因重力向前流动而减薄。混杂岩大部分是构造叠瓦作用和这些作用导生的流动的产物,它不是海底滑动的产物。高压变质岩形成于上驮板块之下,而不发生于上驮板块前沿的楔形体内。弧岩浆通过岩石圈上升,从中并进了很多物质,并随所涉及的岩石圈的组分相应变化。弧壳因侵入岩和热膨胀而隆起成地背斜。海底岛弧火山岩是大规模溢出的,并因与海水发生热水作用使 Na 富集,Ca 亏损。成熟岛弧的下部地壳由镁铁质、中性和长英质—中性组分的麻粒岩相岩石组成。莫氏不连续面可能主要是一个构造界面,代表超镁铁质组分或缺斜长石矿物的巨大岩体结晶的上界限。  相似文献   

20.
应用板块构造学说研究板内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探讨板块构造同油气生成、分布的规律,是当前世界石油构造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近两年来应用板块理论研究了松辽等盆地的演化特征,在《中国东北含油气亚区中、新生代弧后裂谷盆地和弧上断陷盆地演化特征及其含油气远景评价研究》(张恺、高明远、姚慧君)的专论中,提出了一些新看法,进而分层系评价和预测了东北地区含油远景,为扩大找油新领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