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 引言 通过对日本海海底捞取的岩石和ODP样品,进行一系列放射性测定研究,揭示出日本海海底的形成至少为20Ma(如:Kaneoka等,1990,1992)。然而,有关日本海的形成历史,仍存在许多尚未确定的问题。 例如,在127/128航次期间获取的ODP样品,含有许多海底洋脊的岩石,它们可能不能代表形成日本海海底主要部分的岩石类型(Tamaki等,1990)。而且,从日本海盆获取的岩石,由于蚀变作用,甚至~(40)Ar-~(39)Ar分析也未能成功地得到十分可靠的年龄,对它的形成时代仅能给出一个粗略地估计。这样,对于日本海盆地区的形成时代仍然是含糊不清的。 奥尻海脊位于日本海中日本海盆的东北部边缘,与东面的武藏海盆相邻。海脊延伸超过180km,局部高出日本海盆底达2500m(图1)。海脊西侧为陡峭的悬崖,而东侧十分平缓。它沿着日本海的东部边界分布,被解释为一个板块会聚带,代表欧亚和北美板块之间的边界(Kobayashi,1983;)。奥尻海脊是一个外来的构造地块,以一个向东倾斜的主边界逆冲断层和一个向西倾斜的反向逆冲断层为特征(Tokuyama等,1992)。一系列的地震研究表明,奥尻海脊是一个抬升的日本海洋壳碎片(Miyashita等,1989)。例如,多道地震反  相似文献   

2.
综合分析日本海及其周缘现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日本盆地起源于一个发育在陆壳区中的构造槽地(即朝鲜半岛前寒武纪Ogcheon 槽的东北延伸段)。此结论基于下列证据:1)周缘大陆上辨认出的构造走向,在整个日本海区基本上都能追索;2)“洋下”(“玄武岩”)壳层在无明显水平位移情况下取代了所有先存的地质构造;3)海底地质详图显示出在日本海整个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 太平洋西缘拥有75%以上的全球性边缘盆地。位于欧亚大陆和活动日本岛弧之间的日本海是一个典型的与俯冲有关的边缘盆地。可以说此边缘盆地已结束了扩张期,并开始沿东缘会聚。为了解释日本海发育期的转折,必须要了解有关海底地质,特别是日本海上新统和第四系的沉积类型。为此,分析了山阴-北陆地区岸外的日本海中南部的海底地层和构造  相似文献   

4.
日本将于1989年内按 GGT(Global Geoscience Transect)委员会计划在日本及邻近海域完成五条剖面,藉以深入研究日本列岛的深部构造,这五条剖面分别为:(参阅附图)1.北海道剖面:该区为现代岛弧与岛弧碰撞区,以往为北美、欧亚板块的边界。在获得碰撞带深部构造资料的同时,亦将获得有关千岛海沟、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日本海东缘板块边界的资料,2.东北日本剖面:为“典型”俯冲带地下构造区,剖面拟自边缘海的日本海延至太平洋的沙茨基海隆。  相似文献   

5.
<正>1 引言 西北太平洋以沿欧亚大陆边缘存在一些弧后盆地为特征,最广泛研究的盆地之一是日本和欧亚之间的日本海。解释日本海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有意义的科学课题。日本海的张开和在日本中部一条小的但明显的蛇绿岩带的出现被认为不仅在它们的地质时间表上而且在这个区的构造环境上相互有联系的(Arai等,1991)。 日本海的构造演化(图1)早已引起地球科学学者们的注意。日本海形成概况最早由Terada(1934)讨论过,他根据日本海的水深特征指出,此盆地是通过陆壳裂谷作用在日本陆块漂移出欧亚大陆(西伯利亚陆块)之后形成的,并在日本陆块之后遗留了作为残余陆地碎块的滩地和高地。此后,日本海和其周边的地区,即日本、朝鲜和俄罗斯的滨海,成为广泛地球科学研究的对象。很有系统的介绍这些课题最近已由大洋钻探计划调查组进行过(Tamaki等,1990,1992)。  相似文献   

6.
1 构造背景日本位于太平洋的西缘,陆上和近海都发育有与俯冲作用有关的盆地。日本的许多沉积盆地主要含晚第三纪层序。其中,发育于日本主岛的本州岛北部日本海沿岸的沉积盆地对勘探石油特别重要。相对未变形的剖面出现在沿太平洋的弧前盆地内,而变形的剖面则出现在沿日本海的弧后盆地内(图  相似文献   

7.
保存下来的浊流沉积事件的频率是通过对珊瑚海,日本海海底扇的DSDP钻孔内的粒级递变旋回推断的。这些沉积事件可分别与巴布亚的欧文—斯坦利山脉、日本的飞弹山脉的最大构造抬升次数相对比。保存下来的浊流沉积作用频率增减的趋势是分别与构造上升速度增减的趋势相对应的。因此,沉积盆地中个别被保存下来的浊流沉积事件的频率为物源区附近构造抬升相对速度提供了一种独立的度量方法。  相似文献   

8.
日本海形成于早-中中新世。认为,该时期最弯曲的是岛弧侧,而不是大陆侧。弄清楚日本海形成的年代和形成模式对阐明还没有分出海陆的早-中新世的日本列岛构造发育史有较大的作用。虽已提出了若干种日本海的形成模式,但现有的资料还不充分。要充分探讨现在提出的  相似文献   

9.
原始西南日本弧和原始伊豆弧的联结目前正在热烈讨论日本海形成的时代、扩张模式、机理等,由于匮乏直接来自海底的资料,只有在获得1989年ODP于日本海海域的航次成果报告后才能作出定论,但至少可以肯定,约在中中新世初完成扩张,并构成现在本州弧(西南日本—东北日本)的基本形态。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日本海的形成无疑是新第三纪后的日本列岛构造的首要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环太平洋地区是主要的活动大陆边缘发育地,发育许多与活动大陆边缘有关的盆地。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和弧后前陆盆地,日本海型大陆边缘主要发育弧前盆地、陆架盆地和弧后盆地,转换断层大陆边缘主要发育走滑盆地。通过从盆地的形成模式、构造演化、沉积特征方面分析各类盆地的特征,并进一步从生烃条件和储集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各种盆地的油藏形成条件,认为转换断层边缘盆地、陆架边缘盆地、弧后盆地成藏条件较好,可以形成大型的油气藏;而弧前盆地成藏条件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及沿海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构造活动特征前后有明显的差异,这一点已为广大的地质学者所共知。但是,如何认识这些差异性及其内在联系,又如何按构造活动特征划分构造阶段,则各有所持。事实上,不仅中国东部,而且包括陆架区,都存在着这种构造活动上的差异性,而且前后有成生联系。本文试图就此范围内的这些问题进行概略的探讨。广大的中国东部及沿海地区,在漫长的古生代,虽然其间也有过沉积间断,但基本上是升降运动控制下的海相沉积。进入中生代以后,地壳构造活动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日本前中新世构造走向在九州和中部日本是弯曲的。由于日本海在中新世张开,故诸如同变质的侏罗纪线理、尼欧克姆期盆地和晚白垩世走向滑动断裂的陆上地质构造的走向都弯曲了。中部日本弯曲强烈,归因于上新世一第四纪时日本与伊豆海岭的碰撞。本文提出了一幅日本海张开前的重建图。用一个大范围弯曲滑动褶皱作用的二维模式,解释了中部日本和九州的弯曲构造走向以及晚第三纪的断裂运动。  相似文献   

13.
迄今,在弧前区辨认出的基本地貌单元有:火山链、基底高地、俯冲复杂体和海沟。基底高地的背后或前沿可能存在沉积盆地。这些地貌构造无论就其发育方式还是所处部位都是变化多端的。东北日本边缘的地貌和构造反映了渐新世晚期以来俯冲作用的累积效应。日本海沟弧前区(东北弧前区)的晚白垩世基底之上覆盖着厚达几公里的新生代晚期沉积。弧前区内诸如盆地、断层、沟轴的走向,以及海沟外坡地垒和地堑等构造特征揭示出了一种块状构造,其每个单元的宽度是有限的。弧前区主要受向着岛弧并向岛弧下俯冲的运动所导致的水平挤压应力所控制。然而,弧前区的地表特征又表明有局部的水平引张力。俯冲复杂体主要受逆断层控制,这些逆断层也切割着复杂体下的下冲大洋基底,这表明不存在使俯冲复杂体消亡到大陆板块之下的俯冲带更深部位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Molnar和Tapponnier(1975,1977)首先提出亚洲的许多构造特征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中地壳碎块的侧向排出有关。他们认为欧亚板块东缘是一个自由边界,允许大块地壳沿走滑断层向东运动。新生代欧亚板块的东部边缘地区,南至瓜哇、苏门答腊,北至日本海、千岛盆地,都发生了拉张作用(图1)。在该大陆边缘发育的许多拉张盆地都被认为是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地壳碎块向东排出有关的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日本海扩张的共同作用,该时期是松辽盆地成藏与定型的重要时期.白垩纪以后松辽盆地经历了构造反转的演化阶段,挤压背景形成了一系列的浅层构造,老断层的开启为油气运移开辟了通道,挤压背景所造成的构造应力强度在空间上的变化为晚期油气成藏提供了动力.结合烃源岩的生排烃史认为,西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与日本海的扩张所形成的挤压背景对于松辽盆地晚期成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构造作用对页岩气形成和保存的影响,通过系统分析区域构造演化、构造活动关键时间、构造样式等,提出页岩气保存"三带三区"的分类体系,并基于该分类体系探讨了渝东南武隆地区的页岩气成藏特征。研究表明:构造演化从活动关键时间、活动强度和形成的构造样式3个方面影响页岩气保存。构造活动关键时间及强度影响有机质生烃,后期抬升破坏页岩气保存条件,但适度抬升有利于页岩气开发;构造样式对页岩气形成与保存的影响是多因素耦合的结果,单纯的构造样式分类不能够反映页岩气保存条件优劣,不同构造样式下页岩气保存特征均可划分出"三带三区",在"三带三区"分类体系下能够综合对比不同地区页岩气保存条件差异性,其中"过渡带、内连通区"是页岩气开发的有利区带。武隆地区东翼为开放型斜坡,过渡带、内连通区范围减小,勘探应靠近构造中心位置;西翼为连续型斜坡,保存条件较好,过渡带、内连通区范围较东翼大,可适当向浅层勘探。  相似文献   

17.
邹娟  戴俊生  张丹丹  伍亚  张艺  田博 《石油学报》2014,35(2):294-302,384
为了直观、准确、定量地描述断陷盆地各个时期的构造活动强度,选取了底面曲率、地层厚度变化率导数、断层密度、断层落差面密度和不整合面剥蚀率5个表征参数,并将其对构造活动强度的显示结果叠加,从而提出了以构造活动强度为依据的构造区划。以饶阳凹陷为例,确定了构造活动强度定量划分标准:将饶阳凹陷整体划分为5个强构造活动区、3个中构造活动区和3个弱构造活动区,发现斜坡基本为弱构造活动区,背斜构造带为强构造活动区,断裂构造带为强构造活动区或中构造活动区,洼槽多为弱构造活动区;通过对各个时期进行构造活动强度区划,总结出弱-中-弱、弱-强-弱、中-弱、强-中-弱、强-弱及持续弱6种演化模式,同时结合研究区实例发现,先变强后变弱构造区发育古近系油气藏,变弱构造区发育潜山油气藏、古近系油气藏,持续弱构造区油气藏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8.
构造应力的存在已在世界许多地方得到证明,人们认定,地壳的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活动有关。但是构造应力场对井眼轨迹是否具有影响,人们以前似乎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事实上井眼轨迹经常和地质构造的走向相垂直,这除了岩石力学性能的差异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构造应力场的影响。本文从实验的角度出发来研究构造应力场对井眼轨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由于穆格莱德盆地A区块构造位置特殊、断裂特征复杂、构造样式多,现有的研究成果不能满足A区块勘探、开发需求。为此,对研究区重新划分构造分区、深入研究断裂活动期次、对比不同构造单元之间活动差异性、恢复构造演化史,并分析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①A区块构造演化过程经历前裂谷期、同裂谷期和后裂谷期,同裂谷期又进一步划分为三个构造阶段,即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晚白垩世—古新世、始新世—上新世,分别控制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②A区块从东向西可以划分为继承稳定型和持续活动型两种构造分区。前者以凯康东部斜坡和凯康西部斜坡为典型,在演化阶段构造活动强度具有“强—强—弱”的特征;后者以凯康槽为典型,在演化阶段构造活动强度具有“强—强—最强”的特征。③A区块存在“断裂活动减弱型深层”和“断裂活动持续型的晚期调整多层系”两种油气成藏模式。前者多见于凯康东部斜坡和凯康西部斜坡,后者常见于凯康槽。上述认识对类似地质条件盆地的油气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根据区域地质、地震资料对利津洼陷北部地区的构造样式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第三系处于伸展拉张构造背景下的利津洼陷北部地区,发育了许多伸展构造样式,主要包括复合地垒地堑、反向Y字型、多级Y字型构造、X字型构造、垮塌构造、多米诺式断层、顺向倾跷断块构造、逆牵引背斜构造.多米诺式断层及顺向倾跷断块构造样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地区,逆牵引背斜构造、垮塌构造、多级Y字型构造、X型构造、复合地堑地垒构造主要分布在中部凹陷区,反向Y字型构造分布在南部古隆起附近的缓坡带上.研究区地层的隆起活动对该地区7条主要断层的形成起到了控制作用,而7条主要断层又对构造样式的形成起了控制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