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7年4月底,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对无锡市供水造成了严重成胁。为缓解供水危机,启动了应急响应机制,引江济太应急调水10.04亿m^3,有效缓解了无锡供水危机。实践证明,实施引江济太有利于改善太湖水质和河网水环境、水生态,提高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已经实施了15年,因望虞河引江济太入湖水质并不好于太湖水质,社会各界对引江济太给太湖水质带来的影响仍有争议。文章以2007—2016年水质监测资料对太湖、引江济太以及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引江济太入湖水质尽管较太湖平均水质差,但明显好于22条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引江济太有利于太湖水质的改善。同时,因为太湖的纳污能力有限,引江济太增加了太湖的污染负荷量,建议应在保证太湖水域功能的前提下进行科学调度、适度引水。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利》2007,(24):8-8
2007年5月,太湖蓝藻暴发,太湖贡湖水源地水质恶化,无锡供水受到严重影响。水利部及所属太湖流域管理局会同两省一市人民政府成功实施引江济太,及时改善太湖水质,恢复无锡城市供水。水科部还积极妥善处理了武汉汉江、巢湖等多起水污染事件,建立了突发性事件的月报制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利》2007,(11):I0004-I0004
6月1日上午,水利部部长陈雷到太湖流域管理局召开引江济太应急调度会商会,研究部署有关工作,要求太湖流域管理局千方百计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引江济太调水力度;进一步加大太湖水质监测力度,特别是要加强锡东水厂、贡湖水厂、小湾里水厂取水口的水质监测,把每日监测两次调整为每日监测四次;进一步加大沿湖各个排污口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向太湖排放;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太湖流域防汛工作,既要做好应急调水工作,也要合理安排太浦闸下泄流量,满足下游地区的用水与生态需要,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5.
引江济太调水效果评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在大量水量水质实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定量化、综合性的水环境评估指标体系与太湖水环境模型,并结合实测资料对引水期间河网与太湖水环境改善效果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估,为引江济太调水工程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望虞河和贡湖2018年日均水质资料及引江济太水量数据,分析得到望虞河和贡湖氮、磷浓度年内变化特征和污染物入湖通量,结合贡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目标和历年来引江济太时间分布特征,提出在确保供水安全前提下,可于氮、磷浓度相对较低的9、10月份提前引水,并适当推后冬季引水时间,同时加快推进望虞河两岸农业面源污染源头治理,有利于入湖污染削减。  相似文献   

7.
"引江济太"工程对浙江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位于长江口的常熟水利枢纽和连接太湖的望亭立交水利枢纽引长江水入太湖的“引江济太”工程,旨在增加太湖流域水资源量,加快流域水体流动,缩短换水周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缓解流域水恶化的趋势。针对“引江济太”的调水原则、分期控制水位、引水路线和2002—2007年调水实况,客观分析了“引江济太”调水对太湖水质,杭嘉湖平原的防洪排涝、农作物生长、供水和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以后,国家将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确定为我国环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提出分阶段实施太湖治理目标,并制定了点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治理、引江济太、第二水源建设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太湖底泥生态疏浚被纳入生态修复项目中。  相似文献   

9.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建设生态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要求流域水利提供更加安全的防洪保障,更加可靠的供水保障和更加良好的水环境、水生态,但由于流域的水污染问题突出,水生态与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流域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为保障流域供水安全、改善流域的水环境,根据温家宝总理“以动治静、以清释污、以丰补枯、改善水质”的指示精神,按照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从2002年起,在水利部的领导下,太湖流域管理局组织流域的两省一市实施了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并开展了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关键技术研究。5年多来,引江济太有效地缓解了流域水生态与环境恶化的趋势,改善了流域水环境,特别是2007年太湖蓝藻暴发.引江济太有效地缓解了无锡的供水危机,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关键技术研究,为引江济太长效运行在理论、技术、管理等方面提供了决策支撑。2007年12月14日,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关键技术研究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验收。本期重点对“引江济太调水关键技术研究”进行报道,并集纳了部分领导和专家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水利水电快报》2005,26(2):32-32
截止2004年10月24日,经望虞河从长江引优质水近19亿m^2入流域,入太湖已超过9亿m^2,通过太浦河向下游供水12亿m^2。3a来,已引长江水60亿m^2入流域,有近30亿m^2经望虞河入太湖,使太湖水位维持在3.20~3.30m的适宜水位;引水期间,望虞河、太浦河、太湖贡湖湾等引江济太受益区主要水质指标维持在Ⅱ~Ⅲ类,黄浦江上游水源地水质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1.
调水引流在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客观反映调水引流工程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根据望虞河"引江济太"等调水引流工程实践,通过实测数据说明调水引流工程在应急处理无锡供水危机和提高太湖水环境容量的作用,分析污染源治理后进一步扩大调水引流工程的必要性,并利用太湖二维模型等初步分析调水引流工程实施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太湖梅梁湾、贡湖套网格风生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太湖梅梁湖、贡湖湖流进行套网格数值模拟。根据1998年8月太湖富营养化水质监测水文物理资料,绘制出梅梁湖、贡湖各站点位置分布图和其流速大小和方向。模拟计算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证明其套网格数值模型的建立是合理和有效的。分析结果表明,太湖各水域流速相差很大,近岸区域流速高于远岸区域,存在明显的近岸流。但流速值不大,即梅梁湖、贡湖和大太湖的水体交换量不大,通过流场分布可初步判断污染物质在水体中的扩散与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13.
无锡水源地贡湖引水改善水质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引江济太工程”对无锡市主要饮水水源地贡湖南泉水质的影响,建立了太湖二维水量水质模拟模型。在设定引水水质与水源地水质的条件下,针对常规和突发污染事故调度情况,模拟分析了引水枢纽望亭立交及梅梁湖泵站不同引水流量对南泉水源地水质的影响,掌握了水源地水质的恢复时间及恢复过程与引水流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水资源管理部门决策、优化工程调度、水源地供水安全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4.
在回顾我国水污染补偿研究及实践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太湖水污染状况,提出太湖水污染补偿量测算方法:在确定水污染补偿参与主体、考核断面、考核指标、污染物补偿标准的基础上,从污染物总量控制的角度建立太湖水污染补偿模型,分别进行入湖污染物总量考核和出湖水质考核的补偿量测算。利用2006年出入湖水量、水质资料进行环太湖各行政区水污染补偿量的实例测算,测算结果为,环太湖各行政区的补偿量总共为41 030.4万元,其中苏州市3 918.9万元,无锡市14617.8万元,常州市17913.6万元,湖州市4580.1万元。  相似文献   

15.
朱威 《中国水利》2012,(7):43-45,42
太湖流域水污染问题突出,2007年5月因太湖蓝藻暴发,引发了无锡市城市供水危机.2007年后,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得到全面实施.本文介绍了《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的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提出要以流域为单元,按照水功能区水质保护目标的要求,从严核定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总量,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16.
太湖调蓄,改善杭嘉湖平原水资源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3年6~9月杭嘉湖地区遭到了高温干旱灾害。为确保太湖的蓄水量和调蓄能力,及时启动了"引江济太"调水工程,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满足了下游地区的用水量需要。运用大量资料对比,进行水量计算、水质分析,论述了太湖调蓄对杭嘉湖平原、嘉兴市河网蓄水量的影响,探讨了提高水资源利用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太湖流域湖西区入湖水量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收集、整理1986-2007年太湖流域湖西区实测入湖水量的基础上,从区域降雨量、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沿江口门引江水量变化等方面对湖西区入湖水量的变化趋势以及主导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前,降雨量为影响入湖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随着湖西区沿江口门工况条件的改变,2000年后,引江水量成为影响入湖水量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8.
Taihu Lake, the third largest freshwater lake in China, is located in the Chanjiang Delta of the Yangtze River. Its waters are used by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as major drinking water for several cities including Shanghai and Wuxi. The lake also is important for tourism, aquaculture and flood control. Taihu Lake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are facing three major water-related threats: deteriorating water quality with inflow and runoff from its watershed; flooding during the rainy seasons; and water shortages during drier months. Noxious algae blooms are occurring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and water quality continues to decline. Remedial actions implemented to date have been ineffectiv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problems could be remedied by constructing a by-pass channel (BPC), which would divert low-quality water from the lake during low precipitation periods and allow better quality water to flow into the lake during high flow periods. This remedial action would simultaneously deal with the deteriorating water quality of Lake Taihu and maintain its water level at a desired level.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this strategy shows that, if the BPC were implemented, the water quality of Taihu Lake would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n few years, the flood disaster would be greatly mitigated, and the water shortage problem in the basin would be allevi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