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分析了钢锭模使用寿命短的原因。采用适当的蠕墨铸铁作为钢锭模材料,经生产实践证明,钢锭模使用寿命大大提高,吨钢模耗量降低了46%以上。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钢锭模使用寿命短的原因。采用适当的蠕墨铸铁作为钢锭模材料,经生产实践证明,钢锭模使用寿命大大提高,吨钢模耗量降低了46%以上。 相似文献
6.
7.
8.
通过二次回归正交设计,对在感应炉内用稀土渣处理小高炉铁水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铁水化学成分与性能关系的回归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适当处理可使铁水脱硫、脱磷,使钢锭模的σ_b提高10%、热疲劳性能提高约40%. 相似文献
9.
10.
<正> 本文介绍了高尺寸精度无缝钢管的轧制技术和生产工艺。 1.为大幅度提高均热能力,环形炉可通过延长加热时间、扩大炉底长度、改善炉底结构等方法实现。方管坯加热采用上下加热的步进式加热炉。 相似文献
12.
13.
除了改变灰铁钢锭模 Si.Mn 含量外,其它未作任何改变,我们铸造了50个2.0吨的钢锭模(简称中锰铸钢锭模),得到下述结果中锰铸铁钢锭模模耗14.09公斤/吨.钢,比同类型灰铁钢锭模模耗降低了41.32%。研究结果表明抗氧化性是影响钢锭模寿命的最主要因素即钢锭模在使用期间内壁组织被氧化而产生的应力是导致钢锭模过早损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15.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1989,(2)
日本特公昭61—055571B。在1100~1300℃对含Cr16~26%和Ni12~22%的奥氏体不锈钢扁坯进行扩散退火处理。在表面温度降至950℃后开始热轧。当热轧高合金奥氏体不锈钢扁坯时,在1000℃左右容易产生裂纹。降低表面温度至低于950℃能恢复奥氏体相的再加 相似文献
16.
张振兴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78,(4)
设计师在编制扁坯的轧制工艺时,对坯料的前后端轧制情况十分感兴趣,因为在坯料的厚度方面上常常形成突出部分,而在宽度方向的中部出现了内凹形状,这就是所谓的切头部分,其损耗约占总坯料重量的3%。虽然扁坯锭的连续铸造新近有了显著的进展,但是坯锭的轧制在钢铁工业中仍然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大量钢材仍要进行轧制加工,因此,在扁坯和坯锭的生产工艺中,即使有很小的改进,对减少损耗也有较大的帮助。关于测定轧制力、扭矩及轧辊与轧材沿接触弧间的压力分布、轧制的宽展、变形和分布诸问题,一直是许多研究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已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这些成果都限于稳态轧制情况,没有涉及前后端的端部条件。至今只有少数几篇文章涉及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日本川崎制铁所生产高合金钢无缝钢管采用如下设备:转底加热炉、二辊穿孔机、8机架连轧管机(或延伸扩管机+自动轧管机+均整机)。经再加热后,再经8机架定径机或24机架减径机减径。该所认真分析了影响高合金钢无缝钢管生产的因素,如穿孔坯温度、穿孔工具材质等。分析认为,穿孔管坯温度过高会引起塑性下降,这是因为穿孔时管坯过高的圆周速度(5.4m/s以上)使内外表面摩擦加剧,导致管坯温度升高(超过1300℃),由此造成钢中δ铁素体析出和晶界烧损,降低了塑性。在变形速度大于3m/s的条件下,由于管坯前端或后端变… 相似文献
18.
19.
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为武钢开发了目前国内第一台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先进可靠的硅钢热轧试验轧机。本文介绍了该轧机的工艺参数、设备组成,技术特点及轧制流程,该轧机在规定的终轧温度范围内,实现了2.5m/s的快速轧制速度,保证了控制系统准确及时的采集到轧件进出轧辊时的信号,缩短道次间隙时间,实现了自动控制,保证了产品板形及精度的高水平要求,对于硅钢尤其是对其取向硅钢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数值模拟和工业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大高径比铸锭内缩管的分布。利用5.3t钢锭解剖结果,验证了所建立数学模型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10.5t钢锭内缩管的形成机理,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浇注工艺对铸锭内缩管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浇注温度、浇注速度和铸模外表面冷却强度的变化对铸锭内缩管分布的影响较小。随着绝热砖长度增加,缩管深度会降低。当绝热砖长度超过500mm后,增大绝热砖长度对铸锭缩管分布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