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昌市第一医院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09年7-12月968例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8例患者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99.1%(959/968),应用最多的前3位药物为:头孢呋辛钠(19.0%)、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7.0%)、头孢替唑(10.1%)。术后超时应用抗菌药物657例(68.5%),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61例(27.2%)、Ⅱ类切口手术376例(39.2%)、Ⅲ类切口手术20例(2.1%)。结论本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给药方法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34):130-132
目的: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于本院病历检索系统中随机抽取250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病例,设计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表。搜集有关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体系研究的相关资料,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的指南和规定为指导,采用Delphi Method法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本组患者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对本组患者围术期预防用药的评价结果为:有用药指征患者共202例(80.8%),无用药指征患者共48例(19.2%);用药方案不合理患者占总体患者的比率依次为:药物选择12.8%、给药途径4.8%、溶媒选择5.2%、溶媒用量10%、用药频次20.8%、用药剂量22%。同时,本组患者围术期使用预防用抗菌药物后,仅2例患者出现轻微手术部位感染,比率为0.8%。结论:Delphi Method法下建立的由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能系统性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较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九江市第三人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333例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3例清洁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277例(83.18%)于术前0.5~2 h给药;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在65例手术时间〉3 h的患者中,仅5例(7.69%)于术中追加了一次抗菌药物。仅手术前单用一次抗菌药物者4例(1.20%);手术后用药?24h者11例(3.3%),1-3 d者82例(24.63%),4-7 d者114例(34.23%),7-14 d者110例(33.03%),〉14 d者12例(3.61%)。术前0.5-2 h预防用药共8类11种,头孢菌素类(第一、三代头孢菌素)与复方β-内酰胺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各占25.99%,其余依次是磷霉素、头孢西丁、阿奇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以二联为主占66.97%,其次为单一用药占30.33%。结论该院在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如用药时机不恰当、药物选择不合理、用药时间持续过长等。因此,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规范化使用应予以重视和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81-83
目的:考察2013年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对该院2013年1-12月585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5例手术中,预防用抗菌药物92例,预防用药率为15.73%,其中108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者为54例,所占比例达50%。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及品种选择也存在明显问题:预防用药患者中术前未用药而术后才用者占82.61%,预防用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占比也很高,其中选用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分散片作为预防用药者高达76.09%。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主要存在部分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针过宽、药物品种选择和用药时机不合理等问题。医院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力度,以充分发挥抗菌药的抗菌特性而减少其耐药菌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围术期抗菌药合理用药情况,推动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08年10-12月外科围术期病历300份作为非干预组,在医院进行一系列干预措施后,另选取2009年4-6月外科围术期手术病历300份作为干预组。分析2组病例抗菌药预防应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的合理用药比例由干预前的9.33%上升到干预后的89.33%(P〈0.05);干预前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干预后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实施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4):121-123
目的:通过比较2010年和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及用药合理性,评价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行前、后一年门诊处方各5000张,从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合理性等多方面分析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整改前(2010年)明显减少,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且单种药物利用指数>1的情况较为少见。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开展后,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逐渐规范,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17):108-109
目的:探究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现状及管理对策。方法:收集2012年3-5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000例并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0例。对观察组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及实施细则,制作预防用药的方案,并成立专门管理抗菌药物的小组,调查患者的菌群,对质量进行定期的控制检查并与奖惩挂钩;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的管理。结果:观察组管理后的住院及门诊抗菌药物总使用率(36.00%)较管理前(78.00%)明显降低;管理后,观察组的总用药率(36.00%)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用药的方案详细化、组织机构的有效性、具体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实施细则及质量控制和奖惩挂钩等方法,是医院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3)
目的分析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对21例行介入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在术前进行一般护理、心理护理和充分的术前准备;在术后进行一般护理、舒适护理、密切的病情观察,以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护理等进行总结。结果 1例呈植物生存(术前已浅昏迷)、2例术后偏瘫,18例治愈出院,2例偏瘫患者出院后3个月回访中1例可以下床行走,另1例肌力基本恢复,生活能自理。结论护理人员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颅内动脉瘤患者介入栓塞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2):95-96
目的:分析采取PDCA循环管理流程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3月实行PDCA循环前的Ⅰ类手术切口病例601例作为对照组,并与实施干预后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PDCA循环干预后,杜绝了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明显下降(P<0.05);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明显改善(P<0.05)。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好转。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8):19-20
目的: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应用。方法: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抗菌药物的特性、患者自身情况、病原菌来选择应用抗菌药物。结果:阐明了影响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重要因素。结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和医药费用的关键,也是合理应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8,(2)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外科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2016年《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发布,其在普通外科人群VTE风险评估、预防措施推荐以及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指导和建议,规范和推动了我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血栓管理。本文通过对指南进行解读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详细分析人种差异、不同手术方式和疾病类型对VTE发生率的影响以及VTE风险模型和抗凝预防措施的选择,旨在进一步加深外科医生对围手术期VTE预防和管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某水电站岩质边坡在运行期内不同坡比下的抗风险能力并优化坡比,设计了不同工况(暴雨、地震)和不同坡比下的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坡比一定时,随着降雨强度增加,位移逐渐增大,拉应力则变化较小;随着地震烈度增加,位移和拉应力均逐渐增大,且趋势愈明显。(2)断层区域对坡体位移场有着明显的分割作用,顺向断层则会使应力沿断层方向发生突变。(3)暴雨和地震分别作用下,边坡越陡最大位移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小,且地震强度越大,最大位移对坡比越敏感。(4)在考虑边坡稳定性与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对开挖坡比进行组合优化设计后在各工况下为最优选择。研究成果对该工程边坡开挖施工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24):68-69
目的:对老年性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探究,旨在促进患者术后的尽快康复。方法:将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超声乳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400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加强围手术期整体护理干预,对护理预后效果加以详细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前、术后血糖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是老年糖尿病白内障患者成功接受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对肺癌根治术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将48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24例。麻醉诱导:2组均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1、舒芬太尼0.5μg·kg-1、维库溴铵0.1 mg·kg-1、吸入8%七氟醚。观察组于麻醉诱导后给予依达拉奉0.5 mg·kg-1,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麻醉维持:2组均维持七氟醚呼气末浓度1.8%~2.7%,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4~0.08 mg·kg-1、舒芬太尼5~10μg;术毕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1 h(T1),膨肺后1 h(T2),术后2 h(T3)、6 h(T4)和24 h(T5)时采取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IL-6、IL-1β及IL-10浓度,并计算TNF-α/IL-10、IL-6/IL-10及IL-1β/IL-10比值。结果与T0比较,T1-T5时点2组血浆TNF-α、IL-6、IL-1β、IL-10浓度及TNF-α/IL-10、IL-6/IL-10、IL-1β/IL-10比值均显著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浆T1-T5时点 TNF-α、IL-6、IL-1β浓度及 TNF-α/IL-10、IL-6/IL-10及 IL-1β/IL-10比值均显著降低,而 IL-10浓度显著升高(均P<0.05)。结论手术创伤可导致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比例失衡诱发机体炎性反应;依达拉奉可有效抑制过度炎性反应,使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促炎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比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5.
16.
《Planning》2016,(4):166-168
针对微流量控制钻井中气液两相许用钻杆下行速度问题,考虑气体滑脱、相与环空壁面阻力、回压及井底压差,开展了对不同井深的气液两相许用钻杆下行速度半经验模型的研究,获得了气液两相许用钻杆下行速度的变化规律。当钻杆在气液两相中下行运动时,回压的增大使井筒空隙率减小、气液两相密度增大,加载在井底的有效压力增大,从而使许用钻杆下行速度减小;当井底气侵量增大,此时井底压力小于地层压力,许用钻杆下行速度增大,可借助增大的激动压力消除一部分井底与地层欠压差;当井底安全压差减小,许用钻杆下行速度呈减小趋势。控压钻井中精确计算钻杆许用下行速度,可增大钻井时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