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Planning》2014,(34):130-132
目的: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方法:于本院病历检索系统中随机抽取250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病例,设计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调查表。搜集有关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体系研究的相关资料,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的指南和规定为指导,采用Delphi Method法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本组患者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对本组患者围术期预防用药的评价结果为:有用药指征患者共202例(80.8%),无用药指征患者共48例(19.2%);用药方案不合理患者占总体患者的比率依次为:药物选择12.8%、给药途径4.8%、溶媒选择5.2%、溶媒用量10%、用药频次20.8%、用药剂量22%。同时,本组患者围术期使用预防用抗菌药物后,仅2例患者出现轻微手术部位感染,比率为0.8%。结论:Delphi Method法下建立的由3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能系统性的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较客观标准。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1)
目的 探讨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为儿外科临床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18年1月-12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小儿外科出院手术病历500份,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00份手术病历中212例患儿使用了抗菌药物,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总使用率为42.4%, I类手术切口为28.2%。抗菌药物使用频次排名分别为头孢唑林91人次(42.9%),头孢西丁钠61人次(28.8%),头孢硫脒29人次(13.7%),美洛西林舒巴坦钠19人次(9.0%),其他抗菌药物(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等) 12人次(5.6%)。手术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评价中,抗菌药物给药时机合理率较低(55.2%)。结论 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目前应用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临床各相关科室之间加强协调合作,促进小儿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8):124-127
目的:分析本院眼科I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情况,评价行政干预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为本院抗菌药物的规范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干预前1052例和干预后648例出院的I类切口手术病例的围手术期静脉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干预前后的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围手术期静脉使用抗菌药物从干预前的90.5%下降到干预后的1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切皮前30 min2 h抗菌药使用率明显提高;干预后术后48 h、72 h、>72 h抗菌药使用率下降。手术时间>3 h术中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均未使用和追加;干预前后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分别为0和10.8%。结论:通过各种行政干预,干预后围手术期抗菌素使用率明显下降。但仍存在一、二代头孢菌素使用率偏低、术中追加一剂抗菌药物不规范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81-83
目的:考察2013年某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按"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对该院2013年1-12月585例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85例手术中,预防用抗菌药物92例,预防用药率为15.73%,其中108例白内障手术患者预防用抗菌药物者为54例,所占比例达50%。预防用抗菌药物时机及品种选择也存在明显问题:预防用药患者中术前未用药而术后才用者占82.61%,预防用药物品种选择不合理占比也很高,其中选用大环内酯类罗红霉素分散片作为预防用药者高达76.09%。结论:该院Ⅰ类切口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主要存在部分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指针过宽、药物品种选择和用药时机不合理等问题。医院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加大医护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力度,以充分发挥抗菌药的抗菌特性而减少其耐药菌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郎梅春  王冰  李秋华 《矿产勘查》2010,(9):40-41,46
目的了解九江市第三人民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宏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本院333例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3例清洁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277例(83.18%)于术前0.5~2 h给药;给药途径均为静脉滴注。在65例手术时间〉3 h的患者中,仅5例(7.69%)于术中追加了一次抗菌药物。仅手术前单用一次抗菌药物者4例(1.20%);手术后用药?24h者11例(3.3%),1-3 d者82例(24.63%),4-7 d者114例(34.23%),7-14 d者110例(33.03%),〉14 d者12例(3.61%)。术前0.5-2 h预防用药共8类11种,头孢菌素类(第一、三代头孢菌素)与复方β-内酰胺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各占25.99%,其余依次是磷霉素、头孢西丁、阿奇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以二联为主占66.97%,其次为单一用药占30.33%。结论该院在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如用药时机不恰当、药物选择不合理、用药时间持续过长等。因此,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规范化使用应予以重视和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南昌市第一医院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对本院2009年7-12月968例外科围术期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8例患者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率达99.1%(959/968),应用最多的前3位药物为:头孢呋辛钠(19.0%)、头孢哌酮/舒巴坦钠(17.0%)、头孢替唑(10.1%)。术后超时应用抗菌药物657例(68.5%),其中Ⅰ类切口手术261例(27.2%)、Ⅱ类切口手术376例(39.2%)、Ⅲ类切口手术20例(2.1%)。结论本院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存在给药方法不当、用药时间过长等问题,需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7.
李志勇  罗晶  钱进  游艳 《矿产勘查》2010,(4):114-115,131
目的调查采取干预措施前后围术期抗菌药合理用药情况,推动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的开展。方法选择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2008年10-12月外科围术期病历300份作为非干预组,在医院进行一系列干预措施后,另选取2009年4-6月外科围术期手术病历300份作为干预组。分析2组病例抗菌药预防应用情况。结果抗菌药的合理用药比例由干预前的9.33%上升到干预后的89.33%(P〈0.05);干预前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干预后均有显著改善。结论实施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干预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14):121-123
目的:通过比较2010年和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及用药合理性,评价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行前、后一年门诊处方各5000张,从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合理性等多方面分析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014年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整改前(2010年)明显减少,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且单种药物利用指数>1的情况较为少见。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开展后,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逐渐规范,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7):116-117
目的:比较一系列医药卫生政策实施前后基本药物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评价其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医院门急诊处方和出院病历,将2011年作为政策实施前组,2012年作为实施1阶段组,2013年作为实施2阶段组,进行实施前后的对照研究,考察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实施2阶段基本药物门诊处方使用率为51%,基本药物金额使用率为33%。实施2阶段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67%,较实施前的76.06%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也有明显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药卫生政策和整治干预措施的出台对促进合理用药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5,(17):108-109
目的:探究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现状及管理对策。方法:收集2012年3-5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1000例并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0例。对观察组制定抗菌药物的使用及实施细则,制作预防用药的方案,并成立专门管理抗菌药物的小组,调查患者的菌群,对质量进行定期的控制检查并与奖惩挂钩;对照组患者则进行常规的管理。结果:观察组管理后的住院及门诊抗菌药物总使用率(36.00%)较管理前(78.00%)明显降低;管理后,观察组的总用药率(36.00%)明显低于对照组(62.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用药的方案详细化、组织机构的有效性、具体的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实施细则及质量控制和奖惩挂钩等方法,是医院进行抗菌药物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39例各类主动脉瘤行人工血管移植、介入腔内隔绝、"杂交手术"等外科综合治疗的经验,探讨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手术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单纯Bentall手术3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1例,David手术1例,Wheat手术1例,Bentall及右半弓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杂交手术"5例(Ⅰ型杂交:Ben-tall手术+全弓置换+介入腔内隔绝降主动脉1例;Ⅱ型杂交:主干与分支动脉人工血管转流+介入腔内隔绝降主动脉及左半弓4例),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4例,降主动脉及左半弓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腹主动脉分叉人工血管移植并与髂动脉吻合术3例,腔内覆膜支架介入隔绝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结果住院死亡3例:1例Bentall及右半弓人工血管置换术中主动脉根部出血无法止血,1例Bentall术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腹主动脉腔内隔绝术后下消化道出血死亡。腔内覆膜支架介入隔绝实时操作成功率(即夹层裂口完全封闭,恢复真腔血流,动脉假腔不再显影)100%。35例随访3~82个月,3个月内无死亡;1例介入腔内隔绝降主动脉术后38个月再发弓部夹层动脉瘤死亡。结论根据病变部位、程度,采用包括人工血管移植、介入腔内隔绝、"杂交手术"等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进行综合外科治疗可以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12.
IC反应器在抗生素废水处理中的调试运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生素废水是一种难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传统的厌氧工艺通常对其处理效率不高.将新型高效的厌氧反应器--IC反应器用于处理抗生素废水,并通过接种颗粒污泥、控制进水浓度和水量、调控pH值和温度等一系列措施后成功启动了该反应器.两年多的实际运行效果表明:采用IC反应器处理抗生素废水,不仅处理效率高而且运行稳定,对COD的平均去除率可达到78%,大大减轻了后续好氧和气浮工艺的处理负荷,确保了整个废水处理系统出水的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逐步提高抗生素浓度和有机负荷(OLR)的方法,考察改进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MIC反应器)对含万古霉素(VA)发酵废液的处理效果,并对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泥经过驯化后,MIC反应器对VA发酵废液有较好的处理能力,当进水VA浓度为70 mg/L左右、水力停留时间(HRT)为4 d时,对MIC反应器运行没有抑制效应,此时COD去除率约为90%,VA去除率达到90%以上;当HRT为2 d、进水OLR为25 kgCOD/(m^3·d)时,MIC反应器对VA发酵废液的COD去除负荷最大,为19.5 kg/(m^3·d)。通过微生物多样性检测结果发现,细菌群落在门水平上的优势菌为Bacteroidetes和Firmicutes。  相似文献   

14.
施工现场用电总负荷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施工临时用电中反复短时工作制设备、小型电气设备、电焊机、不对称负荷设备容量的计算,并结合具体实例确定了施工现场的用电总负荷,以保证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设计的合理性,从而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5.
集体理性是指导集群构成与运作的内在支撑,是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追求效用的作用范式.当代城市设计体现出多学科交叉融贯的特性,其创作主体、创作机制、创作方法与个体理性指导下的城市设计存在差异.本文以集体理性指导下的城市设计为主题,阐明作为城市设计创作逻辑基础的集体理性的内涵与特征,论述集体理性指导下城市设计创作主体集群的团队构成及协同创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基于多元系统叠加整合的城市设计创作方法,以期为逐渐走向开放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焦洋  张伶伶 《建筑师》2011,(6):79-81
功利性源自主体自身的需求欲望,带有明显的趋乐避苦特征.同样也是市场中主体维持生存的现实反映,对主体的能动性以及市场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广泛性与合理性的一面。但市场中过度的功利欲望,也使得作为创作合理性基础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产生了混乱、异化与尺度失衡的不良趋势.陷入到过度效益话语抑或权利运作的价值失范情境中,进而使建筑的价值生成脱离了本体意义以及真正接受者人的价值需求。因此.在当前功利性与合理性为建筑市场的影响愈加强烈.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对分离的创作环境中,促进两者重新结合.积极地调整与转换价值视野.权宜价值合理性的基础,是十分必要与迫切的。  相似文献   

17.
浅析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王磊 《山西建筑》2007,33(9):190-191
为保证电气设计的合理性及系统的安全运行,从电力负荷、供电电压的选择、高压、低压供配电系统、配电所等方面对民用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要点进行了阐述,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4)
目的探讨腹腔手术后继发出血的原因和干预时机,以优化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腹腔手术后继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出血原因、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6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腹腔手术后继发出血患者入选本研究,其中男性49例,女性12例,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最多(50. 8%,31/61),其次为肝脏手术(16. 4%,10/61)和胃部手术(14. 8%,9/61)。56例患者明确了出血原因,其中创面渗血和/或创面小动脉活动性出血24例(42. 9%,24/56),吻合口出血11例(19. 6%,11/56)。出血后多数患者采取手术止血(65. 6%,40/61),成功率为87. 5%;其次采取介入栓塞止血(24. 6%,15/61),成功率为26. 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成功止血55例、死亡5例,1例患者放弃治疗。结论腹腔大手术后出血机率更高,手术止血效果可能优于介入栓塞止血。  相似文献   

19.
苏磊  曹毅 《山西建筑》2008,34(4):330-331
从交通部自然生态保护理念、施工方便、安全以及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养护、维修等各方面论证了施工图设计阶段较初步设计阶段方案进行了调整是合理的,可供桥梁设计工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