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州同大机械有限公司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苏张家港市凤凰镇凤凰大道8号,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为设计要略,力求引领行业进步发展,研发创新型技术赶超世界,为中华民族工业振兴、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现在让我们共同走进苏州同大机械有限公司,感受其深厚的企业文化及独特的魅力!迈进公司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富有浓厚江南文化底蕴的苏式文化长廊,文化长廊中的板报经常会结合公司生产经营、技术创新进行更新,方便员工与客户共享、交流,办公楼大门上方镌刻着——同大机械的核心价值观“同心协力,一起壮大”更能让前来的客人感受到同大公司深厚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2.
3.
4.
为期四天的Chinaplas 2015国际橡塑展于2015年5月23日落下帷幕。作为亚洲第一、全球第二的中国国际塑料橡胶工业展览会,本次展览会吸引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3200家参展商齐聚广州,参观人数更是达到十二万人次。秦川塑机作为中国中空机行业的龙头老大,整个塑机行业的佼佼者,在本次展会上也是收获满满。展会上,秦川塑机共计发出宣传册500余册,共接待参观人数上千人次,搜集各类名片信息三百多张,潜在客户六十余家,其中国内三十余家,国外二十余家。整个展览期间,秦川塑机展位上先后参观的新老客户、海外客商络绎不绝,洽谈交流应接不暇,使公司宣传富有成效! 相似文献
5.
秦川塑机是国内最早研发塑机产品的厂家之一。该公司43年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以技术自主研发为先导,向多层化发展,向自动化发展,向专业化发展。大胆提出从"传统塑机向高端路线发展,走向高端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创新思路,开拓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该公司生产的大规格中空塑机产品至今仍保持高速成长,在国内同行业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相似文献
6.
7.
8.
9.
“从行业和全球趋势来看,工业网络和自动化系统必将通过工业以太网协议进行整合。”——科动控制系统(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冬先生 相似文献
10.
李月成 《工程设计CAD及自动化》2009,(9):112-113
中国的市场是一块巨大的蛋糕,很多企业都想在这块蛋糕上占取份额,于是乎,大批布线企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美国的、欧洲的、国内本土的,一时间,国内外知名布线品牌分别在中国占据着市场的一隅。然而,所有的事物都会有跟进,作为布线企业中的“后来者”,想要来争取自己的市场份额,必先有其“先行”的战略,因此本期受邀采访了华迅工业(苏州)有限公司,从“后来者”的身上领略“先行”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从200元起家到完成超亿元的积累,康平机电用了20年;个人投资上亿元,不贷国家一分钱,又创办南通康平、苏州康平两大支柱企业,康平机电用了3年;从创南通知名商标、南通名牌产品到江苏省名牌产品,康平机电用了2年. 相似文献
12.
13.
正上海锐历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注册于1999年12月,主要生产及研发纸木复合材料及环保绿色材料,以绿色环保的理念从事包装制品的生产制作。值得庆幸的是2000年初公司正式运营时,恰逢中国制造业开始腾飞,我们伴着这股经济大潮,乘势而上,有所作为,度过了2008年的全球经融危机,迎来了公司的快速发展期。截止到2015年底,公司拥有上海生产基地两家,分别坐落于浦东 相似文献
14.
15.
李昊 《工程设计与应用研究》2007,(1):1-4
提到工业建筑,相信在许多人的思维之中会产生此种印象:简单的外形、相对公共建筑单调的立面处理以及相对不太精致的细部处理。虽然从90年代开始,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工业建筑设计逐步摆脱了以前“经济性、功能性为主,美观、细节为辅”的观念,将功能性、美观性提至首要位置,但是对细节的处理仍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因此,强调细节使工业建筑简约而不简单已成为一个应引起广大建筑师足够重视的问题。本文所叙述的工程实例“维斯塔斯风力发电设备(中国)有限公司”叶片工厂一、二期工程建筑设计即是对上述问题较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上海市劳动模范名单,上海包装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上海人民塑料印刷厂厂长,高级工程师,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7.
同志们:为了传达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并对2005年的协会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我们今天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中国包协第六届二次理事会.这是协会更名后第一次全行业的大会。 相似文献
18.
燕京啤酒(浙江仙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6月,由原浙江仙都啤酒发展公司与中国最大啤酒企业——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合并而成。公司现占地面积268亩,员工总数923人,总资产3.76亿元,年生产规模已达30万吨,企业综合实力浙江省啤酒行业第六名。 相似文献
19.
3电声录音时代
早期声学录音(acoustic recording)的主要困难在于要直接拾取并记录微弱的声波能量,人们早就意识到更好的解决途径在于要设法把声波转换成电信号,大约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这一设想逐渐变为现实。这主要得益于在广播和无线电报等方面的技术进步,诞生了电气传声器和功率放大器等必需的设备,1925年后,唱片公司纷纷把这些技术运用到唱片录音,开始进入了电声录音时代(electronic record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