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Planning》2014,(4)
目的: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4年5月期间在北京协和医院儿科因高胆红素血症而两次入院的足月患儿44例(研究组),并随机抽取在此期间因高胆红素血症入院一次的足月患儿10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例在体重、孕周、喂养方式、住院天数、蓝光照射及静脉补液治疗情况、胆红素下降情况、血糖因素、感染因素、溶血因素、血管外出血因素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孕周明显小于对照组(37.9 vs 38.9w,P<0.01),但性别、出生体重无差异(P>0.05)。研究组患儿诊断为高胆红素血症的平均时龄明显小于对照组患儿的平均时龄(64 vs 98h,P=0.03)。研究组首次入院时胆红素值及出院时胆红素值显著高于对照组(15.6 vs 12.8mg/dl,P=0.002;11.3 vs 10.5mg/dl,P=0.004)。蓝光照射周期及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2 vs 1.4r,P<0.001;43 vs 29h,P=0.002);住院时的平均住院天数及胆红素降至正常所用时间亦明显长对照组(4.1 vs 2.5d,P=0.002;43 vs 33d,P=0.021)。此外,研究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6% vs 10%,P=0.019),但在感染、溶血及血管外出血方面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胎龄越小、黄疸出现越早、胆红素水平越高、蓝光照射时间越长的患儿以及曾发生低血糖的患儿越容易再次出现黄疸,所以对于符合上述情况的患儿应考虑在胆红素降至正常后观察一天再出院,以防止再入院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贝克曼AU58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所测C反应蛋白(CRP)结果为标准,探讨芬兰OrionDiagnos-tica仪器公司的QickReadCRP分析仪和艾瑞德(i-Reader)快速免疫分析仪快速测定CRP结果的可靠性。方法选择50例需行CRP检测患者,取其静脉血分别采用AU58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QickReadCRP分析仪、i-Reader快速免疫分析仪对其CRP水平进行检测。对3种不同分析仪检测的CRP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直线相关回归分析和系统误差(Se)估计。结果QickReadCRP分析仪、i-Reader快速免疫分析仪的CRP测定值与AU58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CRP测定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ickReadCRP分析仪、i-Reader快速免疫分析仪的CRP测定值与AU58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CRP测定值存在显著正相关(r=0.9925、0.9753,均P<0.005);QickReadCRP分析仪、i-Reader快速免疫分析仪的CRP测定值系统误差临床可接受。结论QickReadCRP分析仪和i-Reader快速免疫分析仪快速测定CRP结果与AU5811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值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其系统误差能为临床所接受。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5):51-54
目的研究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用换血疗法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52例,比较患儿治疗前后血液中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各项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换血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大幅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b含量、血钾、血糖、血钙均升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钠变化不大,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同步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有非常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3):39-42
目的:观察并比较患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在伴脑损伤情况下,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总胆红素(TSB)水平及总胆红素与白蛋白比值(B/A)的差异,分析上述检测指标在预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生胆红素脑损伤中的优劣。方法:选择日龄17 d内的足月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47例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测,并依据检测结果分为BAEP正常组和BAEP异常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儿血清NSE水平,重氮法检测TSB(B),溴甲酚绿法检测白蛋白(A)并计算B/A值;受试者工作曲线(ROCC)。比较TSB、NSE、B/A值等检测指标与BAEP法的相关性。结果:(1)BAEP异常组的TSB、NSE、B/A值分别为(303.07±51.77)μmol/L、(124.28±33.06)μg/L、(6.65±2.53)×10-3,BAEP正常组分别为(296.20±46.87)μmol/L、(65.41±20.96)μg/L、(4.20±1.99)×10-3;两组TS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NSE、B/A值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以BAEP法为金标准,TSB、NSE、B/A值的敏感性分别为84.33%、75.10%、45.31%,特异性分别为65.18%、76.23%、49.06%;NSE、B/A值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均显著高于TS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NSE检测的敏感性最高,而B/A值的特异性最高。(3)NSE、B/A值预测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听力损害的临界点分别为100.56μg/L、6.06×10-3。结论:测定血清中NSE及B/A值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TSB,可作为预判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脑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光疗方式时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血清IL-2、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48例足月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序贯试验分为持续光疗组24例(光疗24 h停24 h)、间断光疗组24例(光疗12 h停12 h×2 d),均于光疗前、光疗后24 h和48 h分别检测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分析(ELISA)法检测血清IL-2、IL-10水平。结果 1)2组光疗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均明显降低;光疗后24 h持续光疗组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明显低于间断光疗组(P〈0.01),光疗后48 h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光疗后血清IL-2水平均明显上升;光疗后24 h持续光疗组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间断光疗组(P〈0.01),光疗后48 h血清IL-2水平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持续光疗组光疗后24、48 h血清IL-10水平均较光疗前上升(P〈0.001),光疗后48 h与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断光疗组光疗前后血清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光疗后24、48 h持续光疗组血清IL-10水平均显著高于间断光疗组(P〈0.001)。4)血清IL-2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浓度均呈负相关(r=-0.966,r=-0.959;均P〈0.01)。结论持续光疗与间断光疗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的疗效相同;2种不同光疗方式时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IL-2水平均升高,但持续光疗时血清IL-10水平升高,而间断光疗时血清IL-10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光疗时会影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对于光疗时间较长的新生儿,同时给予适量免疫调节剂,有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无肝素化装置在新生儿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中的应用.方法 将80例不同疾病的患儿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肝素组)和试验组(无肝素组),每组40例.肝素组行直式动脉置管端外接T型连接管和三通管接头,三通管两端分别接肝素钠生理盐水和排血管,生理盐水和排血管的输注速度均由输液泵控制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无肝素组行Y型留置针动脉置管后一端接排血管,但无须肝素抗凝,排血管的输注速度由输液泵控制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观察2组患儿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及换血中堵管、再穿刺等情况.结果 2组患儿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与换血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素组患儿换血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与无肝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素组患儿在换血中堵管率和再穿刺率均明显高于无肝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无肝素化连接装置在输液泵全自动控制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疗法中安全、有效,且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高血压患者胆红素水平与踝臂指数(ABI)的关系。方法采集82例女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测定其血压、ABI、胆红素水平及血糖、血尿酸等生化指标,并根据ABI值分为2组:ABI〈0.9为A组,ABI≥0.9为B组。采用t检验比较2组各测量指标的差异,进一步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调整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分析胆红素水平与ABI的关系。结果 2组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模型调整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胆红素水平与ABI呈正相关(OR=3.327,95%CI1.139~9.717,P=0.028)。结论胆红素水平影响女性高血压患者ABI,两者之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32):34-36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其血糖检测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7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观察组,并选取76例健康新生儿作为对照组,于早上6点空腹抽取患儿的静脉血液样本,分离血清后分别采用GOD-POD法和HK法进行血糖检测。比较两组样本去胆红素前后血糖测定结果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在去除胆红素前采用GOD-POD法测定血糖水平为(2.44±1.29)mmol/L,去除胆红素后血糖水平为(3.53±1.63)mmol/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去除胆红素前采用HK法测定血糖水平为(3.59±1.55)mmol/L,在去除胆红素后血糖水平为(3.61±1.58)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采用两种方法测定血糖浓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K法检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血糖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检测结果准确性高于GOD-POD法,有助于及时诊治患儿的低血糖等并发症,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6)
目的:探讨比较即时检查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为临床即时检测血糖仪的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30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同一台即时检测(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和静脉全血,并同时应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血浆葡萄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对三种不同方式血糖指标测定结果两两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OCT血糖仪两部位血糖指标的测量结果均合格;偏倚率的比较,POCT血糖仪测定指尖血血糖指标的偏倚率小于静脉血组,且P<0.05。结论:即时检查血糖仪检测指尖血和静脉全血的血糖结果均较可以接受,但是指尖血样的血糖指标更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重症梗阻性黄疸减黄过程中血清TNF-α和IL-2及肝损伤的相关性,术前减黄对于免疫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以结扎胆总管(LCD)建立阻黄模型(LCD组,n=10),在建立阻黄模型1周后松解胆总管(ID组,n=60),正常组不进行任何处理(n=10)。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组、LCD组术后1周及ID组不同时间点TNF-α、IL-2的含量,同时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和胆红素含量。结果 LCD组血清TNF-α为(1 320.58±82.15)μg.L-1,IL-2为(45.12±12.65)μg.L-1,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引流1周时ALT和胆红素分别为(7.25±1.16)U.L-1和(51.03±7.52)μmol.L-1,与LC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TNF-α在引流2周时已恢复正常,IL-2在引流4周时已恢复正常,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LCD组和引流组不同时间点的TNF-α与ALT呈正相关(r=0.762,P〈0.01)。结论 TNF-α和IL-2参与了肝损伤,术前减黄治疗对于急性重症梗阻性黄疸免疫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β-胡萝卜素(β-C)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在血管内皮细胞长至80%以上融合时,将其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高糖损伤组及低、中和高剂量β-C组,每组6个复孔。正常对照组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5mmol·L^-1,高糖损伤组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33mmol·L^-1,低、中和高剂量β-C组分别加入β-C 10、20、40μmol·L^-1+10%葡萄糖注射液33mmol·L^-1。各组放置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后,收集细胞或培养液进行实验。使用酶联免疫检测仪、采用MTT比色法检测5组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血管内皮细胞中活性氧(ROS)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乳酸→丙酮酸连续监测法检测5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使用全自动生化仪、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定量法检测5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MDA)的水平;先参照NO检测试剂盒的使用说明书进行实验,后采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检测5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NO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损伤组的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NO水平均明显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MDA水平,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血管内皮细胞中ROS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1);与高糖损伤组比较,中、高剂量β-C组的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NO水平均明显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液中LDH活性、MDA水平及低、中和高剂量β-C组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率、血管内皮细胞中ROS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β-胡萝卜素对高糖诱导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加NO水平和促进ROS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2.
戴宏燕  历风元 《矿产勘查》2010,(11):28-30,33
目的通过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血清脂联素、白细胞、C反应蛋白等的变化,探讨脂联素与AECOPD的相关性,为AECOPD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择AECOPD 60例(AECOPD组)及正常体检者60例(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常规测血压、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量指数,于患者入院后次日取清晨空腹肘静脉血,分离血清,血球分析仪检测白细胞计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空腹血糖、血脂。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定量分析测定C反应蛋白。剩余血清标本保存于-80℃冰箱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人脂联素水平。取桡动脉或股动脉血测血气分析。结果①2组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ECOPD组的脂联素为(0.27±0.17)mg.L-1,正常对照组为(0.41±0.35)mg.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E-COPD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白细胞、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378,P=0.005;r=-0.349,P=0.005),与动脉血氧分压呈正相关(r=0.805,P=0.000)。结论 AECOPD患者存在低脂联素血症;脂联素与白细胞、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与动脉血氧分压呈正相关,进一步证实脂联素与AECOPD的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血清甘胆酸(CG)水平的变化及ICP的诱发因素,观察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与熊去氧胆酸联合治疗I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ICP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31例(M组)采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与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组31例(N组)采用熊去氧胆酸治疗,疗程均为2周,2组均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另外选择31例健康孕妇为健康组(A组)。比较M、N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及治疗前后瘙痒评分的变化;检测M、N组治疗前后及A组血清总胆汁酸(TBA)、CG以及肝功能(ALT、AST、T-BIL、D-BIL)、硒(Se)含量;观察3组围产儿结局及新生儿生化、心肌酶谱指标水平。结果 ICP患者血清Se含量较健康孕妇显著降低(P〈0.05)。M、N组治疗前血清CG、TBA、ALT、AST、T-BIL、D-BIL水平较A组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M、N组血清CG、TBA、ALT、AST、T-BIL、D-BIL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05),M组较N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M组治疗后瘙痒评分、黄疸消退时间显著优于N组(P〈0.05);胎儿宫内窘迫率、早产率、Apgar≤7分比例、新生儿窒息率及死胎率均明显低于N组(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ICP,能明显减轻瘙痒和黄疸,改善生化异常,改善围产儿预后。血清甘胆酸水平测定有助于ICP的早诊断、早治疗。妊娠期血清硒减少可能会引起ICP。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疾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观察组(28例感染性黄疸新生儿)及对照组(50例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WBC、CRP指标,并对2组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前TBIL、IBIL、WBC、CRP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排除胆红素的影响,血清CRP与WBC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8207,P〈0.01)。结论CRP可作为早期诊断新生儿感染性黄疸的指标之一,动态观察其水平变化有助于判定病情的演变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3组:单纯性糖尿病组(DM组,UAER〈30mg·24h^-1)、糖尿病肾病早期组(DN 1组,UAER 30-300mg·24h^-1)和糖尿病肾病中晚期组(DN 2组,UAER〉300mg·24h^-1),每组40例。选择体检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40例。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4组血清Cys-C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肌酐(Scr)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尿素酶法检测血清尿素氮(BUN)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LB)水平,并计算24h尿UAER,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N 1组、DN 2组血清Cys-C、尿UAER和DN 2组血清BUN、Scr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DN 2组血清Cys-C、尿UAER和血清BUN、Scr水平均显著高于DN 1组(P〈0.05或P〈0.01)。DM组、DN 1组和DN 2组血清Cys-C、尿UAER和DN 1组、DN 2组血清BUN及DN 2组血清Scr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N 1组、DN 2组血清BUN和DN 2组血清Scr阳性率与D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DN 2组血清Scr、Cys-C、尿UREA和血清BUN阳性率与DN 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20例患者血清Cys-C水平与尿UAER和血清BUN、Scr水平均呈正相关(r=0.882、0.582和0.655,均P〈0.01)。结论Cys-C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的观察指标,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可以弥补单纯微量白蛋白检测引起的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71例 CRF患者按CRF分期标准分为氮质血症期(氮质血症期组)26例、肾衰竭期(肾衰竭期组)21例和尿毒症期(尿毒症期组)24例。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 iPTH的水平,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肌酐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RF组、正常对照组血清 iPTH 水平分别为(586.2±273.3)、(51.2±19.3)ng·L-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氮质血症期组、肾衰竭期组和尿毒症期组血清 iPTH、肌酐水平均显著升高(均 P<0.01);与氮质血症期组比较,肾衰竭期组血清iPTH、肌酐水平均显著升高(均P<0.01)。尿毒症期组血清 iPTH、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氮质血症期组、肾衰竭期组(均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氮质血症期组、肾衰竭期组和尿毒症期组血清iPTH水平与血清肌酐水平均呈正相关(r=0.916、0.883和0.927,均P<0.01)。结论监测血清 iPTH能客观地评价肾功能损害程度,对防治CRF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腰身指数(WHtR)、血尿酸(UA)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为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根据和研究材料。方法对650例拟诊为冠心病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身高、腰围、WHtR、血压及血UA的测定。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将650例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单支组,134例)、2支病变组(2支组,174例)、3支病变组(3支组,127例)和正常组(215例)。按照WHtR及血UA值分为WHtR〉0.5组、WHtR≤0.5组及尿酸≥420μmol·L-1组、尿酸〈420μmol·L-1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计算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各组年龄、WHtR、腰围、肱动脉SBP、肱动脉DBP、CHOL(胆固醇)、血UA、GLU(血糖)、LDL(低密度脂蛋白)、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元直线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将Gensini积分行平方根转化后作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后挑选出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行多元直线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排除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后,WHtR、血清UA、LDL、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对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有独立的预测价值(P〈0.001或P〈0.05)。各组间Gensini积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WHtR和血UA水平的升高,Gensini积分也逐渐升高,即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也逐渐加重(P〈0.01)。结论WHtR结合血UA检测可以很好地预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5-异丁基-3-(2-氯)苄氧基乙内酰脲(YL3)对白血病细胞 K562细胞生长与凋亡的作用。方法将K562细胞置于含10%FBS的 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实验分4个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HU组)、受试药物组(YL3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3组均接种K562细胞;HU组、YL3组分5个亚组,分别加入10-3~10-7 mol·L-15个梯度浓度的 HU或 YL3。采用 MTT法检测 YL3对 K562细胞增殖的影响;A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 YL3对 K562细胞凋亡的影响;瑞氏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 YL3在10-3~10-6 mol·L-1浓度范围内显著抑制 K562细胞增殖(P<0.01或 P<0.05),其半数细胞抑制浓度(IC50)值为88.5μmol·L-1;YL3有促进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其高剂量的凋亡率显著高于同剂量的 HU组(P<0.01),且呈量效关系(P<0.05)。结论5-异丁基-3-(2-氯)苄氧基乙内酰脲具有抑制 K562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中的预测价值及胺碘酮对其影响。方法对60例健康者(对照组)和60例PAF患者(观察组,服药前及经胺碘酮治疗2个月后)测定Pd和hs-CRP。观察组根据服药前、后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hs-CRP〈3.0 mg.L-1组和hs-CRP≥3.0 mg.L-1组,再依据服药前、后Pd的变化将患者分为Pd〈40 ms组和Pd≥40 ms组;服药前或服药患者以停用胺碘酮1个月后开始,随访PAF患者3个月,了解其心房颤动(房颤)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服用胺碘酮前的Pd、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服用胺碘酮后的Pd、hs-CRP水平与服用胺碘酮前明显降低(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前及服药后hs-CRP〈3.0 mg.L-1组的房颤复发率低于hs-CRP〈3.0 mg.L-1组(P〈0.025或P〈0.005),Pd〈40 ms组房颤复发率低于Pd≥40 ms组(P〈0.005)。结论 Pd和hs-CRP水平能对PAF的复发有较好的预测价值,胺碘酮可以显著降低PAF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