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采用真空辅助树脂灌注成型工艺(VARI)制作了CFRP,将CFRP和钢板利用环氧树脂胶黏结起来,制备了 CFRP/钢板单搭接剪切接头。利用MTS液压伺服高速机测试了试件在恒定动态加载速率(0.625 m/s)和不同温度 (-25℃,0℃,50℃,100℃)作用下的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接头的拉伸剪切性能(黏结强度、界面断裂 能、剪切刚度)与温度具有相关性。在一定的范围(-25 ~ 50℃)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接头的黏结强度和界面 断裂能随之增大,但当温度超过环氧树脂胶的玻璃转化温度时,接头的黏结强度和界面断裂能急剧下降。不同温 度下的破坏模式有所不同:在低温(-25℃和0℃)时,接头的破坏模式表现为钢板与胶层之间的界面破坏;在50 ℃时,接头的破坏模式表现为部分胶体分别残留在CFRP和钢板的混合破坏;当温度达到100℃时,接头发生胶层 与CFRP之间的界面破坏。最后,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对不同温度下试件的搭接区域的FRP应变场进行了 分析,结果表明搭接区域端部的应变大于内部的,且试件的破坏也从端部开始发生。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种类的黏结树脂制作复材-混凝土双面剪切试件,保持混凝土强度、复材粘贴层数和黏结长度等参数不变,仅将黏结树脂种类作为变化参数,进行疲劳荷载下复材-混凝土界面性能试验。比较疲劳荷载下试件破坏模式、荷载-滑移、复材应变分布、界面黏结-滑移关系等受力指标,分析黏结树脂性能对复材-混凝土界面疲劳受力行为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疲劳荷载水平下,相比其他树脂,采用柔软树脂的试件平均疲劳寿命相对更高,界面黏结强度、刚度、界面断裂能更大、延性更好;通过液体橡胶对普通树脂进行增韧改性,能够有效改善界面的疲劳受力性能,提高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3.
基于45°剪切角的复合试件剪切试验,进行了改性环氧树脂防水黏结层的设计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改性环氧树脂防水黏结层的剪切强度主要受树脂用量和树脂混合到沥青混合料摊铺之间间歇时间的影响.改性环氧树脂用量宜≥0.6L/m2,玄武岩碎石粒径为1.18~3mm或3~5mm,碎石对防水黏结层表面的覆盖率为90%,24℃下施工间歇时间应小于12h.与其他材料防水黏结层相比,改性环氧树脂防水黏结层具有更好的高温性能、低温抗冻性能和抗疲劳性能,但造价较高,推荐用于裂缝较多的水泥混凝土桥面.  相似文献   

4.
通过共256块超高韧性水泥基复合材料(UHTCC)与既有混凝土黏结而成的立方体试件的劈拉和剪切试验,研究了既有混凝土黏结面粗糙度、抗压强度、黏结面干湿状态以及UHTCC浇筑方位等因素对该2种材料黏结劈拉强度、黏结剪切强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相同浇筑条件下,各种因素对UHTCC与既有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和黏结剪切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生土材料与水泥砂浆材料接触界面切向黏结性能是衡量两种材料共同作用效果的重要指标。设计一种推剪试验方法,以有效模拟生土与水泥砂浆接触界面的实际受力状态。基于此方法,通过4组20个试件的推剪试验,得到不同界面处理试件的黏结面剪切强度、破坏荷载及位移值。试验表明:界面粗糙度对界面黏结性能、强度、断裂能有一定影响。黏结界面增设抗剪键方法可以较大程度地增大界面破坏荷载值,提高两种材料界面黏结性能。试验研究表明:生土墙体表面略做粗糙处理后,与外贴水泥砂浆有一定的黏结力,基本能够满足水泥砂浆与生土墙体共同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吴婧婷  黄玮  张强 《矿产勘查》2014,(2):14-16,27
目的:比较在相同培养条件下,变形链球菌在5种临床常用合金材料(镍铬合金、钴铬合金、金钯合金、74%金合金、86%金合金)表面的黏附情况。方法将5种合金、材料的试件(各5个)逐级打磨、抛光至粗糙度无差异,灭菌后分别置于含有变形链球菌的培养基内厌氧培养,48 h 后检测试件表面菌落生长数量。结果合金材料表面黏附的变形链球菌量:镍铬合金>钴铬合金>金钯合金>74%金合金>86%金合金。74%金合金组与86%金合金组间变形链球菌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贵金属修复体在控制变形链球菌黏附方面优于普通合金修复体,临床上可考虑尽量选用贵金属材料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7.
夏冬桃  郑挚  吴昊 《混凝土》2022,(9):132-136
为研究不同掺量的混杂纤维及界面剂对新老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对12组混杂纤维混凝土(聚丙烯纤维体积掺量为0.11%,多锚点钢纤维体积掺量分别为0.8%和1.2%)与既有混凝土的立方体黏结试件(150 mm×150 mm×150 mm)进行劈拉性能试验,并对黏结界面取样进行SEM扫描,分析不同纤维掺量及界面剂对新老混凝土的界面黏结强度和破坏形式等的影响以及混杂纤维在黏结面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单纤维及钢-聚丙烯混杂纤维的掺入均能提高试件的黏结劈拉强度,其中钢纤维体积掺量1.2%的混杂纤维混凝土试件提高幅度最大,相较于普通混凝土提高幅度最大为26%;涂抹环氧界面剂试件的黏结劈拉强度均大于无界面剂试件,涂抹环氧界面剂能有效提高混凝土试件的黏结劈拉性能;混杂纤维掺入后能有效改善黏结界面区的孔隙结构,提高界面黏结性能。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新老混凝土黏结性能,提出了一种在自密实混凝土表面撒干石子替代混凝土表面凿毛的新工艺.将石子视为黏结面增强颗粒,利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系统(RFPA)软件,进行了不同黏结强度斜面压剪试件和黏结面含增强颗粒斜面压剪试件在单轴压缩荷载作用下破坏过程的数值模拟,并将自密实混凝土表面撒不同粒径干石子的斜面压剪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黏结强度斜面压剪试件的破坏模式以及主裂纹产生、扩展、贯通、次生裂纹产生等过程.结果表明:对强度等级高于C35的新老混凝土,当黏结面黏结强度小于30MPa时,斜面压剪强度取决于黏结面黏结强度,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斜面压剪强度相近;当黏结面黏结强度大于30MPa时,斜面压剪强度随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而增大,最后稳定在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附近.单增强颗粒的大小对试件弹性模量和斜面压剪强度影响较小,可以忽略;多增强颗粒的粒径越大,越有利于提高斜面压剪强度,且黏结面不再是最薄弱位置.实际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当混凝土表面撒有粒径为5~20 mm石子时,其斜面压剪强度比表面凿毛试件提高107%.  相似文献   

9.
纤维格栅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研究纤维格栅类型、旧水泥混凝土与纤维格栅表面处理状况、粗集料最大粒径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的影响,对10组150mm×150mm×150mm的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立方体试块进行劈拉试验.分析了试件的劈拉破坏过程,探讨了纤维格栅与新/旧水泥混凝土的黏结机理.结果表明:采用网格尺寸为5mm的玄武岩纤维格栅时新/旧水泥混凝土的黏结劈拉强度最大,旧水泥混凝土与纤维格栅表面处理状况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有较大的影响,而粗集料最大粒径对新/旧水泥混凝土黏结劈拉强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15组新老混凝土试件的早龄期直剪试验,观测了加载全过程中的试验现象,获得了新老混凝土早龄期黏结滑移曲线;进而通过正交分析明确了黏结面粗糙度和新混凝土龄期两种因素对早龄期极限黏结强度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两种因素对黏结滑移全曲线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龄期的增长和粗糙度的增加,新老混凝土极限黏结强度也随之提高,剪切全过程中的黏结面抗剪性能也有所提高;在试验条件下新浇混凝土龄期是影响黏结极限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铝合金材料具有强度高、变形性能好、耐腐蚀等优点,是沿海侵蚀环境中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工程的理想材料;而铝合金板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是铝合金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能否协同工作的关键问题。基于此,对铝合金板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进行试验和理论研究。考虑混凝土强度、铝合金板宽度和厚度、粘贴长度及界面处理等因素对铝合金板和混凝土块体粘结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一套试件固定装置,采用万能试验机对105个铝合金板与混凝土棱柱体的粘贴试件进行了面内单剪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结合理论分析,得到了铝合金板和混凝土连接的粘结破坏典型特征、剪应力分布曲线和粘结滑移曲线。研究表明,试件存在两种破坏形式:界面剥离破坏和混凝土层剥离破坏。界面处理对粘结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粘贴界面没有进行糙化处理的试件发生了界面剥离破坏,其他试件发生了混凝土层剥离破坏;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铝合金板宽度和厚度的变小,粘结性能提高;存在一个有效粘贴长度,当粘贴长度大于有效粘贴长度后,增大粘贴长度并不能提高连接的极限荷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加压钢板(percutaneous compression plating,PCCP)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ur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优缺点。方法按治疗方法将7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PFNA组(38例,采用PFNA系统固定)和PCCP组(32例,采用PCCP系统固定),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为(82.62±4.76)分,PCCP组为(81.49±4.29)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CP组术中出血量和伤口引流量显著少于PFNA组、PFNA组下地负重时间少于PCCP组(均P〈0.05)。结论PCCP和PFNA均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好的内固定材料。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内固定方式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13.
采用界面破坏模型分析法和斜剪黏结强度法对比研究了碱式硫酸镁水泥基与硅酸盐水泥的树脂透光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研究结果表明,碱式硫酸镁水泥基树脂透光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损失率为19.9%,水泥砂浆与树脂界面7 d斜剪试验强度为6.8 MPa;硅酸盐水泥基透光混凝土的28 d抗压强度损失率为41.3%,水泥砂浆与树脂界面7 d斜剪试验强度为6.1 MPa。碱式硫酸镁水泥在界面结合方面表现更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胆汤对荷瘤小鼠的胃肠道5-羟色胺和嗜铬细胞分泌的影响。方法皮下注射 Colon-26腺瘤建立小鼠荷瘤模型。将32只小鼠随机分为温胆汤组和荷瘤对照组。在第7、14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小肠中5-羟色胺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嗜铬细胞的密度。并观察每组小鼠的摄食量。结果正常小鼠第1周和第2周小肠的5-羟色胺含量分别为(1.57±0.09)μg·g-1和(1.54±0.11)μg·g-1,而接种肿瘤细胞后的小鼠分别为(2.93±0.17)μg·g-1和(3.99±0.32)μg·g-1,显著高于正常小鼠。而温胆汤组则分别降到(2.03±0.17)μg· g-1和(3.05±0.17)μg·g-1,显著低于荷瘤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显示小肠中嗜铬细胞在肿瘤细胞移植后的第1周和第2周显著增加,而服用温胆汤的小鼠小肠嗜铬细胞数量明显降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第14天,荷瘤组小鼠和温胆汤组小鼠的平均食量分别为(0.70±0.12)g和(1.12±0.04)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胆汤可以通过减少肿瘤患者肠道嗜铬细胞数量和5-羟色胺含量而减轻肿瘤相关胃肠道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pin antibody,ACA)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9例SLE患者(SLE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ACA水平,同时对SLE组患者进行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双链DNA抗体(an-ti-double stranded DNAantibody,dsDNA)、尿蛋白定性、补体C3、血小板计数等测定。结果 SLE组血清ACA阳性23例,阴性46例。SLE组血清ACA抗体水平为(13.18±11.53)kRU·L^-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的(5.01±2.67)kRU·L^-1(P〈0.01)。ACA阳性组ANA平均滴度高于ACA阴性组(1∶2 549.2 vs 1∶1 32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A阳性组抗dsDNA、尿蛋白定性阳性率分别为60.9%、65.2%,均显著高于ACA阴性组的34.8%、30.4%(P〈0.05或P〈0.01)。ACA阳性组补体C3、血小板计数分别为(0.43±0.17)g·L^-1、(91.42±16.19)×10^9·L^-1,均显著低于ACA阴性组的(0.59±0.19)g·L^-1、(108.24±22.05)×10^9·L^-1(均P〈0.01)。结论 ACA在SLE的发病及病情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对SLE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判断预后及疗效观察等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鼠肺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的变化与肺组织真菌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将70只小鼠按数字表法分为2组:A组25只和B组45只。B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Y)80 mg.kg-1.d-1,A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2组于8、24、48 h杀死小鼠,分离肺组织。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小鼠肺组织胞浆中TNF-α的表达;比色法检测肺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活性。A组小鼠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4 h后、B组小鼠腹腔注射CY后8、24、48 h分别鼻吸入烟曲霉菌孢子,各组小鼠分别在感染24、96 h处死,匀浆肺组织培养,计数菌落数。结果 B组CY处理后8、24、48 h肺组织TNF-α水平分别为0.152±0.011、0.314±0.029和0.631±0.035,显著低于A组小鼠肺组织中TNF-α水平(0.812±0.043)(P〈0.01)。B组3个时间点的TNF-α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小鼠8、24、48 h肺组织中MPO活性均显著低于A组[(0.028±0.007)、(0.075±0.004)、(0.125±0.009)U.g-1vs(0.218±0.015)、(0.208±0.036)、(0.211±0.012)U.g-1,均P〈0.01]。A组烟曲霉菌菌落数在24、96 h时均显著低于B组(均P〈0.01)。结论小鼠肺组织TNF-α表达下调,降低了肺组织MPO活性水平,导致抗感染天然免疫抑制,是机体发生机会性真菌感染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旋柠烯对胃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长以及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影响,为癌的防治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将50只昆明小鼠用致癌剂苯并芘(B(a)P)灌胃12周构建小鼠胃癌模型。确定胃癌形成之后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n=25)、对照组(n=25)。治疗组用5%右旋柠烯灌胃干预;对照组用等量色拉油灌胃。另选取10只昆明小鼠用等量色拉油灌胃作为正常组(n=10)。第24周取材,测量肿瘤体积。采用HE染色观察癌组织的生长、浸润;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析COX-2和淋巴管内皮细胞透明质酸受体-1(LYVE-1)在各组组织及淋巴管中的表达。结果治疗组肿瘤发生率为52%低于对照组的82%(P〈0.05),其肿瘤体积亦小于对照组[(0.758±0.33)cm^3比(2.124±0.29)cm^3,P〈0.05]。光镜下HE染色可见正常胃壁的层次结构被癌组织破坏,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对照组癌细胞侵袭范围广而深,多达肌层;治疗组侵袭范围较小,主要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治疗组胃癌组织COX-2呈弱阳性表达且低于对照组(39%比78%,P〈0.05),而对照组较正常组表达明显增高(78%比20%,P〈0.05)。LYVE-1的表达符合毛细淋巴管的典型形态特征,治疗组胃癌周边组织微淋巴管与对照组相比管腔较小,微淋巴管密度(LMVD)较少,但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增多(均P〈0.05)。结论右旋柠烯对肿瘤生长有抑制作用,可降低瘤细胞COX-2的表达并影响淋巴管生成;LMVD和COX-2的阳性表达率均与胃癌的生长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8.
林坚  董战玲 《矿产勘查》2014,(4):22-23,30
目的探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将86例HIE新生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3例。对照组和治疗组在"三支持、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胞二磷胆碱125mg、脑苷肌肽注射液2mL,均为静脉滴注,1次·d^-1,10-14d为1个疗程。观察2组患儿的疗效(疗效判定指标包括原始反射、意识障碍、肌张力恢复时间及惊厥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3%)高于对照组(72.1%)(P〈0.05)。2组治疗前NBN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BNA评分[(36.15±2.24)分]高于对照组[(34.28±2.79)分](P〈0.01)。结论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脑苷肌肽注射液治疗HIE的疗效优于胞二磷胆碱。  相似文献   

19.
周娟 《矿产勘查》2014,(2):38-40
目的:探讨血清 CA125动态变化对判断上皮性卵巢癌(EOC)的疗效及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 EOC 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1 d、手术后1周、化疗6周期后检测患者血清 CA125的变化,记录患者肿瘤转移、复发及存活时间。结果患者手术前、手术后1周及化疗6周期后血清 CA125水平逐级递减[(148.7±38.2)、(89.5±25.6)、(61.5±22.8)U·mL^-1,均 P <0.01]。到随访截点,CA125转阴时间(NT)≤8周组患者复发率(21.82%)、缓解率(67.27%),与 NT>8周组比较(45.95%、4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1);NT≤8周存活时间及复发时间均长于 NT>8周组[(38.1±19.7)个月比(25.6±21.1)个月、(17.2±3.3)个月比(8.3±2.9)个月,均 P <0.01];CA125半衰期(T1/2)≤20 d 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 T1/2>20 d 组[(39.9±18.4)个月比(32.4±16.6)个月,P <0.01]。结论动态监测血清 CA125的变化对 EOC 患者的疗效判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但是临床应用时应结合 CA125T1/2、NT 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简易水床及体位护理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干预效果。方法将80例呼吸暂停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患儿睡简易水床及给予俯卧头侧位。比较2组早产儿每天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及治疗呼吸暂停消失的时间。结果观察组每天呼吸暂停发作平均次数[(2.97±0.71)次]少于对照组[(3.88±0.84)次],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呼吸暂停消失的时间[(52.7±5.42)h]较对照组[(69.43±7.55)h]缩短,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简易水床及体位护理可兴奋呼吸中枢,改善呼吸,预防或减少呼吸暂停的发生,并缩短呼吸暂停患者的疗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