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5,(35):59-6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滑脱腰椎椎体中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5年6月间因腰椎滑脱施行手术的4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20例。手术方案均采用传统腰椎后路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PLIF)手术,传统徒手穿刺组采用传统徒手穿刺完成椎弓根钉置入,3D打印组术前进行3D实体腰椎模型的打印,记录两组在滑脱椎体椎弓根钉置入过程中的工作时间、穿刺次数,均在术后复查CT以判断椎弓根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应用3D打印组在滑脱椎体中置入单个椎弓根的平均时间为(5.60±1.85)min,明显短于传统徒手穿刺组的(8.10±1.63)min;穿刺次数平均为(1.20±0.20)次,少于传统徒手穿刺组的(1.80±0.50)次;术后CT平扫提示3D打印组的38枚(95.00%)椎弓根螺钉完全位于椎弓根内,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徒手组的80.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有助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前计划的制定,在滑脱腰椎椎体椎弓根钉的置入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置钉时间并且明显提高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对角线式椎弓根钉置入法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有效固定长度、安全性。方法成人防腐脊柱第12胸椎-第5腰椎标本14具,将每具标本的每个椎体左右两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84个椎弓根,人字嵴顶点法为对照组,对角线法为研究组。对角线法方法为进针点选择在固定椎体的上关节突外缘垂直延长线与横突上缘交点,进针方向头尾夹角指向椎体前下方,矢状夹角与对照组相同。椎弓根钉选用大于对角线长度,以总长度减去外露钉头长度即为有效固定长度。MTS机测量最大抗拔出力。检查螺钉有无穿破椎弓根。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椎弓根钉固定可增加有效固定长度(5.2±0.16)mm,抗拔出力增加,由(1 011.1±112.6)N至(1 254.2±128.4)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结论对角线椎弓根钉固定可增加有效固定长度,增加抗拔出力。对角线椎弓根置钉安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8,(9):121-122
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法,评估采用不同螺钉内固定方式在人体骨质疏松性腰椎中生物力学特点,为后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名65岁老年骨质疏松志愿者,进行CT薄层扫描(层厚0.75 mm),利用Mimics 17.0及Hypermesh 13.0软件建立腰4椎体三维四面体网格有限元模型,并对四种不同螺钉(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可注射空心椎弓根螺钉、普通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单纯普通椎弓根螺钉)进行建模、网格划分,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 2016模拟在骨质疏松腰椎椎体中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计算并分析结果。结果:在模拟轴向拔出力试验中,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拔出力最大,为1 508.05 N,可注射空心椎弓根螺钉为1 304.05 N,普通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为1 128.42 N,单纯普通椎弓根螺钉为833.06 N。单纯普通椎弓根螺钉在拔出1.6 mm处出现骨质破坏,螺钉松动,可注射空心椎弓根螺钉、普通椎弓根螺钉骨水泥强化分别在2 mm和1.8 mm处出现骨质破坏,而新型钉道强化椎弓根螺钉螺位移在2.5 mm处才出现骨质破坏。结论:在模拟骨质疏松椎体中,新型骨水泥钉道强化螺钉抗拔出力最强,能有效提高螺钉在钉道内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7):115-116
目的:根据患者术后的缓解程度、恢复程度、生活质量,还有不良反应等因素分析椎弓根钉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单侧颈椎骨折患者40例,其中20例设置为对照组行单边椎弓根钉置入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另20例设置为观察组行双边椎弓根钉置入骨折复位内固定治疗,每组患者的骨折分型相同。两组患者分别进行跟踪、随访和观察6个月~1年,分别记录并比较每组患者的术后的缓解程度、恢复程度、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缓解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472,P=0.041)。观察组愈合程度优14例(70%),愈合良好5例(25%),愈合较差1例(5%);对照组愈合程度优4例(20%),愈合良好8例(40%),愈合程度较差4例(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00,P=0.0073)。观察组健康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者1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者8例。结论:单边置入椎弓根钉治疗的患者颈椎稳定性差,术后缓解程度小、恢复慢,生活质量好。采用双边置入椎弓根钉治疗的患者颈椎稳定,术后缓解程度大、恢复比较快,生活质量差。单边置入椎弓根钉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轻,而双边置入椎弓根钉治疗的患者不良反应较重。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2)
为枢椎以横突后支下缘与下关节突交界处为解剖标志行椎弓根植钉提供CT测量数据及影像学依据。对20具成人枢椎尸体标本进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测量植钉相关参数,观察植钉位置,分析植钉角度。结果显示,枢椎椎弓根的高度、中部宽度、长度分别为8.77±1.30mm、5.79±0.94mm和26.13±1.65mm。植钉过程顺利,螺钉偏置率为7.5%(3/40)。枢椎以横突后支下缘与下关节突交界处为解剖标志,取内倾角30°~35°、头倾角20°~23°进行植钉,从CT影像学方面证实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8):139-140
目的:探究3D打印技术在胸腰椎骨折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在本院行胸腰椎骨折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术患者,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行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使用X线次数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均比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高度比及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96.00%)及置钉准确率(95.03%)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6.00%、80.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为(3.16±0.22)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38±0.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的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使用3D打印技术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术中置钉成功率,并降低术中X线使用频率,提高手术效率,且该治疗方法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5,(6)
目的:观察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传统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病例均经过CT确诊。将所有病例按照系统抽样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行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行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记录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带支具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及带支具的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实验组出现伤口感染2例,剧烈疼痛5例,无内固定破坏;对照组出现伤口感染8例,剧烈疼痛14例,内固定破坏3例。实验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相关性尿路可逆性结石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例近期使用头孢菌素后尿路出现可逆性结石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有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用药史,疗程1~3 d,用药后1~6 d全腹部CT平扫显示尿路多发高密度可逆性结石影,6例停药后7~16 d腹部CT随诊显示尿路可逆性结石消失(4例)或明显减少(2例),1例行手术治疗。在CT图像上,观察可逆性结石的部位、数量、形态、密度和伴随征象,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中,肾结石7例,双侧发生5例,单侧2例,结石均为多发,呈结节状或泥沙状;输尿管结石6例,双侧发生1例,单侧5例,其中5条输尿管各发生2枚,2条单发,结石共12枚,2枚呈结节状,10枚呈圆柱状或条状;膀胱结石3例,单发2例,呈小结节状,多发1例,呈泥沙状;2枚结石密度不均匀,其他结石密度较均匀,各个结石之间密度不甚一致,全部结石CT值范围为47~667 HU;6例患者共7条输尿管发生梗阻性尿路轻度或中度积水。结论头孢菌素相关尿路可逆性结石由于其形成时间短,结构松散,在尿路中容易铸型,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在怀疑头孢菌素相关尿路可逆性结石时,应注意询问用药史并应在短期内影像学复查,以便明确诊断,避免不必要的治疗并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
目的比较经皮骶前间隙轴向融合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术的"组合微创"技术和传统开放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轻中度腰5椎体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无根性症状腰5椎体滑脱症患者39例(Meyerding分级均≤Ⅱ度),其中17例采用"组合微创"技术,22例采用"传统开放"技术,对两组病例围手术期指标、随访影像学指标、疼痛改善情况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的Meyerding分级、椎间隙高度、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周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传统开放组术中出血平均值大于组合微创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经皮骶前间隙轴向融合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Meyerding分级≤Ⅱ度且无根性症状的腰5/骶1滑脱症相对于传统腰椎后路开放手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等微创优势。这种"组合微创"技术是治疗腰5/骶1滑脱症可行且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23):142-143
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均进行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观察围术期指标,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功能(JOA评分)、腰痛情况(VAS评分)、椎间隙高度。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置钉过程中未损伤神经根及周围小动脉;融合一个节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32.100±14.366)min、(185.950±58.601)m L、(249.240±66.731)m L,融合两个节段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15.370±16.770)min、(308.420±81.871)mL、(350.580±80.364)mL;末次随访时VAS评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末次随访椎间隙高度均高于术前(P<0.001)。结论:椎弓根钉棒系统联合单纯自体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椎间隙高度恢复可、腰椎功能恢复好,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追踪。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3)
目的对自行研制的中下颈椎前路内固定装置——新型翼型钛网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产品初步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25具新鲜青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制成5种状态脊柱功能单位(FSU)的试验模型:正常颈椎组、失稳颈椎模型组、髂骨植骨组、钢板+髂骨植骨组和新型翼形钛网组,每组5具标本。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分析系统依次测定各组在不同运动状态下颈椎节段(C4-6)运动范围(ROM)变化,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新型翼形钛网组与单纯髂骨组、钢板+髂骨组对失稳颈椎的稳定作用。结果生物力学测试表明,新型翼形钛网内固定系统可以对失稳颈椎提供有效的稳定作用,与失稳颈椎节段的运动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抗前屈和抗后伸功能超过正常颈椎(P<0.05),而其抗旋转抗扭曲功能与钢板系统存在一定差距(P<0.05)。结论新型翼形钛网内固定系统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以对中下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提供有效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0):28-30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监测下经椎弓根截骨短节段固定治疗创伤后脊柱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笔者2005年3月-2013年7月在采用诱发电位监测下,单纯后路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路径,切除后凸顶点(包括伤椎后上角和伤椎上方椎间盘),截骨矫正手术前、后进行系统影像学检查,测量胸腰段Cobb角的变化,治疗11例胸腰椎创伤后凸畸形。结果:术后全部后突畸形均明显矫正,随访无明显加重。随访时间为47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植骨融合时间为472个月,平均28个月,所有患者疼痛消失,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植骨融合时间为46个月。结论:诱发电位监测下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治疗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安全、可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以71m 110m 71m三跨连续钢-混凝土组合箱形梁桥为工程背景,采用足尺模型推出试验方法研究了高强砂浆填充群钉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和荷载滑移曲线。共制作了7个C65砂浆填充剪力连接件试件,其中4个为单排标准推出试件,另外3个为20根22×200的群钉试件。比较了单排钉和群钉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和荷载滑移曲线,推荐了相应的经验公式,并且讨论了公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9):147-148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共3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先行内镜检查及上腹部增强CT门脉重建。根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严重程度采取内镜下套扎、硬化剂及组织胶注射术联合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结果:本组38例患者急诊止血10例,择期治疗28例。随访352个月,平均随访15个月,复发出血5例(13.1%)。结论:内镜治疗联合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消化道大出血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降低再次出血发生。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7):146-148
寰枢椎不稳是由炎症、创伤、先天性疾病、肿瘤或退变引起的脊柱生物力学异常改变,可能导致患者四肢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其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难点之一,常常需要手术固定。随着现代外科诊疗水平的日益提高,寰枢椎脱位的诊疗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出现了多种手术内固定方式。经前路内固定手术方法有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ATS),前路钢板内固定术目前主要有经口咽寰枢椎钢板(Harms钢板)、前路寰枢关节锁定钢板(SAALP)、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系统(TARP)、经口咽前路重建钢板(TORP)。经后路技术有Gallie技术和Brooks钢丝或钛缆内固定技术,Halifax或Apofix椎板夹内固定技术,Magerl经寰枢椎关节突螺钉联合后路钢丝或钛缆法内固定技术,C1~C2侧块和椎弓根螺钉钉棒或钉板内固定技术。寰枢椎不稳的其他手术方式主要有微创手术、数字骨科技术、导向器技术以及维持寰枢椎活动性的动态固定技术。但以上几种技术还在研究实验中或初步应用于临床,需进一步研究评价。本文就寰枢椎不稳手术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4):140-142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例13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手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置入支架13枚,支架一次性到位12枚,通过调整后到位1枚,放置位置满意;即刻血管造影致密栓塞10例,大部分栓塞2例,不全栓塞1例;出院时按改良Rankin评分0分12例,1分1例,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例经1个月3年随访,随访期间患者无一例死亡,无再出血及栓塞等症状。结论: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近期随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7,(32):66-69
目的:研究术中CT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前路手术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因OPLL进行颈椎前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患者7例及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CF)患者9例,术中应用CT在完成病灶切除后对手术区域进行即时复查,评估骨化病灶切除效果并指导手术。统计术中CT对OPLL前路手术进程及手术结果的影响;术前,术后3 d、3个月、6个月的JOA评分;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MRI。结果:本组病例中采用单间隙ACDF手术7例,ACCF手术9例;术中CT检查发现,存在骨化病灶残留8例,主要残留区域为椎间隙上缘以及骨化病灶椎体两侧;术中CT扫描次数1~3次,平均(1.7±0.8)次;术前JOA评分(9.6±1.5)分,术后6个月为(12.9±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复查颈椎MRI示椎管减压充分,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1.5%±6.2%)。结论:在OPLL术中引入CT技术,可对手术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修正,降低了因骨化病灶切除不完全导致脊髓压迫未能解除而产生残留症状的手术风险,有助于提高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5)
目的为临床颈椎前入路手术保护喉返神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成人尸体标本40具(男23,女17),共80侧。在颈动脉鞘与气管食管间的颈根部找到喉返神经,测量各侧喉返神经起点、入气管食管沟点和入喉第一分支点各部横径及其与颈椎对应的位置关系。结果右侧喉返神经在T2椎体水平绕右锁骨下动脉上行,T1椎体水平自颈动脉鞘内侧缘穿出椎前筋膜,C7T1椎体水平向内、上、前进入气管食管沟;左侧喉返神经在T4椎体水平绕主动脉弓上行,在T2椎体水平进入气管食管沟,在沟内行走无脏筋膜穿入点,双侧喉返神经入喉第一分支在C6椎体水平。结论左侧喉返神经的解剖结构比右侧相对恒定,C3~C7颈椎手术选择左侧前入路较右侧更利于保护喉返神经。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6):93-96
目的:研究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椎前路减压椎体间融合(ACDF)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椎疾病患者31例,均行ACDF术,共置入Zero-P椎间融合器31枚,融合节段均为单节段。术后定期摄X线片检查,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RI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颈脊髓神经功能。结果:31例患者均获12个月以上随访,平均14.70个月,手术时间(72±10)min,术中出血量(60±12)mL;1例患者术后24 h内出现咽部疼痛,经对症治疗,术后7 d内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X线片提示颈椎椎间隙骨性融合,术前JOA评分(8.65±1.8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6.09±0.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改善率为(89.60±9.45)%,与术后12个月的(90.30±8.9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椎间高度、生理弧度恢复满意。结论:Zero-P椎间融合器应用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颈椎疾病的早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8,(1)
颈椎前路动态钢板相比刚性固定钢板在促进载荷分享及减少对临近节段的影响方面存在优势,但以往的生物力学研究没有观察跟随载荷的影响。本研究应用跟随载荷于单节段颈椎椎体次全切手术的生物力学测试,评估其对不同前路钢板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15具新鲜冷冻人颈椎标本(C3~7)被随机平均分成刚性固定钢板组、平移动态钢板组、和旋转动态钢板组,在100 N跟随载荷及无跟随载荷下完成目标扭矩为2.0Nm的前屈、后伸、侧屈与轴向旋转测试。跟随载荷的应用与无压缩载荷相比减少了C4/6的ROM,增加了C3/4的ROM,增加了所有钢板前屈运动过程中的应力遮挡,但对平移钢板而言没有统计学意义。跟随载荷的应用相对增加了所有钢板的载荷遮挡与临近节段的运动,但同时增加了平移动态钢板相对其他钢板而言在载荷分享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