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裴铁男 《鞍钢技术》1999,(5):40-43,62
转炉污泥是转炉炼钢的副产品,其铁量极高,用它制成复合球团造渣剂,用于炼钢生产,可明显改善化渣效果,减少物料消耗。介绍了复合球团研制的最佳工艺和制作过程,并对使用复合球团前后的效果作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炼钢转炉尘泥中温固结球团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清学 《钢铁》2005,40(10):80-83
为了解转炉尘泥中温固结球团应用于转炉中的冶炼性能.进行了生产性试验。试验中采集了正常生产和试验条件下铁水成分,钢水终点碳、磷、硫含量、炉渣数据,进行对比和数据回归,分析了正常生产和试验条件下的脱硫和脱磷能力、成渣时间、供氧能力以及铁元素的回收量。试验表明:应用尘泥球团作为化渣剂可加快初期炉渣的形成.提高转炉炉渣的去硫、去磷能力;可提供一定数量氧,回收部分铁元素;可以替代部分矿石,减少石灰用量。应用尘泥球团化渣剂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转炉尘泥球团应用于转炉中的冶炼性能,进行了生产性对比实验。试验表明:应用尘泥球团作为化渣剂可加快初期炉渣的形成,明显提高转炉炉渣的去磷能力,回收一定量的铁元素,降低石灰和氧气消耗。  相似文献   

4.
吕心刚 《河南冶金》2007,15(2):22-24
为了解转炉尘泥球团应用于转炉中的冶炼性能,进行了生产性对比实验.试验表明:应用尘泥球团作为化渣剂可加快初期炉渣的形成,明显提高转炉炉渣的去磷能力,回收一定量的铁元素,降低石灰和氧气消耗.  相似文献   

5.
《炼钢》2017,(1)
在现有技术中,冶金尘泥循环利用的关键是环境保护因素和直接有效的利用。因此,研发了一种利用能够作为造渣剂的复合球体爆裂反应诱发微小异相再利用冶金尘泥的新工艺。通过圆盘造球机(12 r/min)设计和制造出一种功能性复合球体,并且优化了球团的加入方式。结果表明:在转炉中加入复合球体是一种全新有效的尘泥处理新工艺。在转炉兑铁后,吹氧前一次性加入尘泥球团是最有效、可行的加入方式。复合球体技术不适合在冶炼低硫钢时使用;球团最大加入量为10 t;铁的收得率大于95%。与传统的尘泥处理工艺相比,该技术更快捷、有效,每吨可降低成本309元。  相似文献   

6.
基于转炉炼钢过程的造渣和温度控制机理,利用污泥、除尘灰及粘结剂等原料加工成粉尘球团,在冶炼前期代替铝系化渣剂进行化渣、中后期代替矿石进行调温.研究发现:转炉炼钢过程内循环利用粉尘球团,与采用铝系化渣剂和矿石相比,脱磷率提高了4.9%,可达到80.7%,炉渣的发泡性能和流动性能良好,炉渣碱度和铁损基本相同.既可有效回收铁等有价资源,也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炼钢副产品资源的内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7.
吴军 《新疆钢铁》2021,(3):7-11
炼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钢渣及除尘系统捕集的金属粉尘。含铁尘泥加工为冷固球团后,做为冷却剂在转炉冶炼过程中抵消富余热量;钢渣磁选后,钢渣大块、中块、粒钢、混合渣粉、铸余渣钢等可以直接回收作为金属料使用;铁含量只有2%的尾渣将其做为转炉调渣剂使用,替代部分石灰、白云石及萤石的消耗。文章重点分析了炼钢厂回收固废(除尘灰、钢渣)高效利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卓钧 《中国冶金》2018,28(6):52-55
论述了转炉煤气干法除尘灰的产生及理化性质,并介绍了转炉干法除尘灰回收利用的工艺流程及应用实践情况。实践表明,采用炼钢干法除尘灰,配加少量锰矿和石英砂以及黏结剂制备的XG型复合造渣剂,作为转炉造渣剂用于炼钢;采用炼钢干法除尘灰,配加筛焦除尘灰以及黏结剂制备的铁碳复合球团用于炼钢,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降低前期渣中带铁,通过采取氮气打渣、沉淀镇静和加入化渣压喷复合剂等相关工艺措施,使冶炼前期渣中带铁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转炉钢铁料消耗和转炉冶炼成本,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冷固球团返回转炉中的利用效率和降低冶炼原料成本,分别对除尘灰原料和生产工艺、冷固球团的生产以及冷固球团在转炉的应用实践3部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干法除尘灰含铁量较高,其中粗灰的含铁量最高可以达到89.94%,可选用淀粉胶作为生产冷固球团的黏结剂;冷固球团成型的关键之一是加入适量的水进行消化,实际生产中应控制加水量为5%~7%、消化时间为8~12 h。通过实践证明,冷固球团加入转炉后具有明显的冷却和化渣效果。通过冷固球团的使用效果研究表明,冷固球团能减少副原料消耗和提高金属使用率,一年可以增效益4 903.64万元。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鞍钢100 t转炉回收利用富矿、烧结矿、铁碳复合球、渣道回收渣铁、脱硫喷溅渣铁等含铁资源的工艺实践。通过采取优化转炉含铁材料的加料控制、过程控制方式等措施,含铁资源回收率可达30%以上,单炉可节省供氧200~300 m3。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SPHC生产比例高时转炉炉衬侵蚀严重的问题,使用了轻烧氧化镁球代替白云石,优化了转炉造渣制度和供氧制度,合理控制轻烧氧化镁球在冶炼过程中的加入量以及加入时机,结果熔剂消耗降低了31.2 kg/t钢,钢铁料消耗降低了4.99 kg/t,炉衬侵蚀情况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宝钢转炉尘泥冷固球团生产及返回转炉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固结工艺是一种简单可靠、适应性广的球团生产工艺.宝钢转炉尘泥具有粒度细、含铁量高的特点,是宝贵的二次资源.对宝钢转炉尘泥进行了原料分析,通过配料和工艺设计及检测分析,成功开发出符合使用要求的宝钢转炉尘泥冷固球团.经宝钢炼钢厂现场使用证明宝钢转炉尘泥冷固球团可以替代原有除尘灰热压球团和部分铁矿石等,具有较好的冷却和化渣效果.分析表明采用冷固结工艺替代原有热压工艺生产冷固球团返回转炉应用是宝钢转炉尘泥资源有效的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14.
根据转炉冶炼状态下冶金尘泥球中锌的热力学分析,结合工业生产试验结果,探讨了转炉使用富锌冶金尘泥球的可行性。得出结论,富锌冶金尘泥球加入转炉后,金属锌无法在熔融钢液及熔渣中存在,转炉烟道内壁垢泥中锌以Zn O形式存在;随着富锌冶金尘泥球用量的增加,烟道内壁垢泥全锌含量也增加,但未对烟道内壁垢泥厚度及清理难度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吴耀光  肖步庆  朱立光  王雁 《钢铁》2021,56(11):55-62
 电炉炼钢作为短流程的核心工艺,具有铁元素循环利用率高、能源消耗低及环境效益良好的特点,推动电炉炼钢健康发展符合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钢铁绿色发展的要求。电炉炼钢入炉的钢铁原料种类较转炉多且结构灵活,并且对电炉冶炼的工艺过程控制有直接的影响。为创造充分挖掘和发挥电炉炼钢优势的良好起始条件,针对目前电炉炼钢的主要入炉钢铁原料的情况和特点,从其生产储备、工艺过程操作、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废钢、铁水和直接还原铁作为主要原料的使用现状及优缺点,并着重对比分析了直接还原球团特点和技术指标,为探究和优化合理的电炉炼钢入炉钢铁原料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考虑,废钢和直接还原球团将成为今后短流程炼钢的主要原料。结合钢铁循环利用技术和产业专业化的逐渐成熟,以及更加绿色环保的氢冶金技术的发展,废钢综合回收利用技术、高品位洁净球团生产技术、氢气竖炉直接还原技术将会是未来电炉入炉钢铁原料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配套新型高效智能电弧炉冶炼技术将会是未来短流程炼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鞍钢鲅鱼圈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和主要来源、回收加工成混料的过程,以及混料返回烧结系统和生产铁碳球再利用情况。生产实践表明,鞍钢鲅鱼圈固体废弃物加工成混料用于烧结生产或生产铁碳球代替含铁原料,既可以创造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解决了由于各种固体废弃物无序堆放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俊  戴晓天  严定鎏  齐渊洪 《钢铁》2015,50(12):114-118
 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铜渣与钢渣搭配利用的新工艺,并通过试验考察了含碳球团的还原和熔分情况,探讨了该工艺的可行性。铜渣和钢渣互为熔剂,促进了相互的还原过程,碱度为2.0时最有利于磷的还原,1 400 ℃还原30 min时磷的气化脱除率约为75%;碱度为1.0时最有利于铁氧化物的还原,1 200 ℃还原20 min时试样的金属化率达到92%。铜渣与钢渣的质量之比高于1.32时可以实现渣、铁分离,碱度为1.0时粒铁的收得率超过90%,磷在粒铁中的分布率接近45%。  相似文献   

18.
吕明  朱荣  毕秀荣  魏宁  汪灿荣  柯建祥 《钢铁》2011,46(8):31-35
 基于转炉炼钢过程脱磷的热力学分析和计算,以控制转炉冶炼过程脱磷期温度为出发点,提出一种利用CO2气体代替部分O2进行吹炼的转炉炼钢新工艺,即COMI炼钢工艺。研究发现:COMI炼钢工艺能有效控制转炉熔池温度,降低半钢和一倒钢液磷含量,同时可有效减少炉渣铁损,为转炉高效脱磷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含铁渣料在转炉冶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世杰 《炼钢》2004,20(1):8-12
介绍了宝钢集团上海第一钢铁有限公司炼钢厂在氧化铁日益匮乏的情况下,开发使用其它含铁渣料(如铁矿粉球、污泥球、氧化铁球)的试验及其应用情况。详细分析了它们在作为转炉冶炼渣料时的化渣性能、冷却性能、铁元素回收情况以及对其它渣料和钢铁料消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