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展建中 《中州建设》2011,(21):73-74
分析大跨度无粘结预应力箱形空心楼盖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预防裂缝的措施,从材料使用、模板施工、混凝土浇筑、基础处理等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郝合生  陶文飞 《山西建筑》2009,35(24):74-75
介绍了某大学教学楼大跨度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楼盖的结构布置方案,结构计算方法及预应力钢筋的布置,并提出了预应力的施工方案,以推广大跨度无粘结预应力交叉梁楼盖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详细介绍了大跨度无粘结预应力砼板施工技术,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砼施工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同时,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选用、无粘结预应力楼板砼强度及配合比以及锚固系统的选用都提出了要求,对现场施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纯  潘秀艳 《混凝土》2006,(5):72-74
对连续多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群锚预应力筋采用单根张拉方式进行应力测试,探讨无粘结预应力筋束的张拉工艺,获得了计算预应力损失的有关参数,发现长无粘结预应力筋束在张拉中存在粘滞现象,掌握了单根张拉、后张拉的预应力筋对已张拉锁定了的预应力筋的应力影响程度和裂缝控制条件等,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设计和施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建奎 《施工技术》2003,32(5):51-52
介绍了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超长结构温度应力的计算及预应力筋的配置,有粘结预应力大跨度梁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6.
无粘结预应力和有粘结预应力技术 ,在解决大跨度、大空间、大面积混凝土结构设计上 ,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的大跨度、重载、大面积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屋盖体系和大跨度、超长度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体系 ,在施工中解决了诸多关键技术 :张拉、锚固、布管、穿筋、灌浆等。这些经验 ,有助于推动大跨度预应力技术的发展。现场进行的摩擦系数的测定与试验 ,为修订现行技术规范提供了可参考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彭人玮  杨飞 《工业建筑》1999,29(4):32-36
计算了某工程大跨度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施工时的预应力筋张拉伸长值和预应力施工损失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大型公共建筑、饭店、宾馆工程的增多,大跨度大厅楼盖结构的设计与施工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我国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楼板中的推广应用及大跨度梁等的试验应用证明,无粘结预应力大跨度结构具有施工简便、缩短工期、降低结构高度等优点,引起了建筑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南京广电大厦工程自±0.00平板开始 ,至二十六层采用了多种预应力施工技术。其中包括多跨无粘结预应力平板、无粘结预应力扁梁及悬挑结构 ,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梁等。本文着重结合工程实践 ,介绍五层24.3m跨有粘结预应力梁的施工。  相似文献   

10.
预应力施工已经非常普遍,特别适用于大跨度、圆形水池等工程,一般常用的是无粘结预应力钢筋。但是无粘结预应力筋自由滑移使预应力筋和端锚极易疲劳,混凝土构件容易受力开裂。我们在一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施工时采用了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丝束,施工简单方便。  相似文献   

11.
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楼面裂缝控制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国际展览中心2层楼面尺寸为270m×118.5m,梁内施加有粘结预应力,板内施加无粘结预应力,不设伸缩缝。根据施工阶段梁板混凝土内部温度、温度应力以及施加预应力后混凝土预压应力的监测,对其监测结果作出分析,研究大面积预应力混凝土楼面及其超长预应力大体积混凝土梁的裂缝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2.
王晓东 《工业建筑》2012,(Z1):85-88
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合理计算,是较准确计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和极限荷载的基础。采用弯矩-曲率非线性分析法编制了可考察预应力混凝土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程序,通过与16根两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实测值的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精确性。最后基于仿真分析结果,得到了预应力筋配筋指标、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跨高比、加载形式等参数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连续梁中无粘结筋应力增长的影响规律;建立了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增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把握使用阶段无粘结CFRP筋应力增长规律是准确计算无粘结CFRP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板刚度及裂缝开展宽度的基础。为此,基于无粘结CFRP筋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板全过程分析程序,考察CFRP筋弹性模量与钢筋弹性模量比值、非预应力筋配筋指标、预应力筋配筋指标、加载方式、跨高比和无粘结CFRP筋布筋形式等参数对正常使用阶段简支梁板中无粘结CFRP筋应力增长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建立了基于增量变形的既适用于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亦适用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受力全过程数值分析方法。本文的方法能够模拟构件达到其峰值承载能力后下降段的性能,并可考虑非预应力钢筋及混凝土由于结构进入承载能力下降段引起的卸载而导致的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变化情况。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加载方式、跨高比、综合配筋指标(CRI)、部分预应力比率、混凝土抗压强度等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延性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随综合配筋指标(CRI)的增加而减小。对于某个给定的综合配筋指标(CRI),对比分析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差异情况。分析表明,综合配筋指标(CRI)在0.15—0.20之间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与相应的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接近;当综合配筋指标(CRI)大于0.20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大于相应的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当综合配筋指标(CRI)小于0.15时,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士梁的曲率延性系数小于相应的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曲率延性系数。  相似文献   

15.
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33根矩形截面直线配筋和2根T形截面配置曲线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梁的裂缝宽度的试验研究成果。试验表明,在无粘结预应力砼梁中配置普通有粘结筋对梁在开裂后的裂缝分布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影响裂缝宽度的主要因素,根据预应力筋与周围砼无粘结而可互相滑动的特点,提出了将预应力筋对砼的预压力作为截面上的纵向压力,求解与弯矩共同作用下普通有粘结筋的应力(?),而后引用普通钢筋砼构件裂缝宽度的公式计算普通钢筋(?)水平处的裂缝宽度和近似计算预应力筋(?)。水平处的裂缝宽度。用本文33根矩形截面梁的裂缝宽度试验数据及文献[2]的数据对所建议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校核,符合程度较好。此外用本文报告的2根6m跨长配置曲线预应力筋的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T形梁进行了补充验证,得出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值略大于试验值而偏于保守。最后对最大裂缝宽度允许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研究现状,收集了国内外141根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板)试验数据,分析了JGJ/T 92-93,JGJ 92-2004《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极限应力增量的优缺点,在对试验数据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Δσp=120 MPa的观点,同时验证了JGJ 92-2004计算模式的合理性。最后得出配置高强非预应力钢筋的无粘结预应力受弯构件预应力增量极限值可以使用JGJ 92-2004极限应力增量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17.
基于结构变形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无粘结预应力(包括体内无粘结和体外无粘结)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逐步广泛起来。分析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主要困难,在于构件的截面强度和构件整体变形耦合。论文建立了基于结构变形的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变化分析方法,从而使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及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变化的计算得到协调和统一,也使考虑结构的边界约束条件及加载方式对无粘结预应力筋应力变化的影响成为可能。通过与国内外140根试验梁的对比,(包括作者在清华大学进行的六根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连续梁、框架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既与试验结果大面积符合,又能反映结构机理。  相似文献   

18.
大跨地道箱涵结构中无粘结预应力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上海远东大道镇北路地道工程4孔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箱涵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的设计、施工情况,论述了此类结构的设计特点和施工要求.  相似文献   

19.
根据作者提出的悬臂与单跨对称和非对称弯曲构件中无粘结预应力筋极限应力增量的二次方程解,本文对两类构件α_2 系数的同一性进行了证明。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α_2 系数的取值。由此给出了计算悬臂与单跨对称和非对称弯曲构件中这一变量的二次方程统一表达式。  相似文献   

20.
推导了将曲线无粘结预应力束视为位移变量直接求解的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单元的有限元列式,并对用于试验的2根无粘结和2根有粘结的预应力混凝土钢连续组合梁进行了分析,计算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较好。通过有限元分析发现,无粘结预应力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略小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梁,其原因是组合梁内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极限应力低于有粘结预应力筋的;而在负弯矩区采用直线配束或曲线配束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