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何海  邱启航  何力  龚维  张纯 《塑料科技》2013,41(9):47-51
采用熔融共混挤出的方法制备了A、B两种玻璃纤维(GF)增强母粒。将两种母粒与自制发泡母粒、助剂母粒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二次开模条件下制备了PP/GF复合微发泡材料,研究了两种GF增强母粒对微发泡PP/GF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结晶行为对微发泡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母粒制备的微发泡PP/GF复合材料性能优于B母粒,在GF含量为30%时,A母粒制备的微发泡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为55.72 MPa、7.58 kJ/m2,与B母粒制备的发泡PP/GF复合材料比较,其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9.97 MPa、1.1 kJ/m2。  相似文献   

3.
刘乐文  李聪  陶四平  肖鹏 《塑料工业》2012,40(4):111-114
在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树脂中加入适量的聚丁烯树脂,通过二次元影像量测仪观察该材料的表面浮纤现象。结果表明,聚丁烯能够降低材料的结晶温度,提高树脂体系的流动性,提高树脂对玻璃纤维的包覆,从而改善增强聚丙烯的表面浮纤状况。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在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GFRPP)复合材料注塑制品的表面极易出现“浮纤”的关键原因,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X-CT)、光学显微镜(OM)、热重分析(TGA)、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X射线能谱仪(EDS)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具有不同熔体质量流动速率PP基体的复合材料制品中的GF分散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提高PP基体的熔体流动性有利于促进GF沿流动方向高度取向、抑制表面“浮纤”的产生,但所有制品芯层部位的GF含量均高于皮层,说明“浮纤”并不能简单归因于GF在注塑过程中向制品表面的浮动。进一步分析发现,GF在注塑充模过程中出现的翻滚、打转等不稳定流动行为才是造成“浮纤”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提高PP基体的熔体流动性可很好地抑制GF的不稳定流动,进而实现“浮纤”的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通过将PP/LGF复合母粒与少量(4%)较高熔体质量流动速率PP颗粒进行复配来改善注塑制品表面浮纤的新策略.采用光学显微镜(OM)、热重分析(TG)、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详细表征了所得LGFR-PP复合材料制品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发现复配后制品的浮纤含量降低了 30%以上,且其...  相似文献   

6.
硅酮耐刮擦剂对车用PP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三种不同牌号的硅酮耐刮擦母粒对聚丙烯(PP)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耐刮擦性能的影响,采用3D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SLM)对划痕表面形貌、截面形貌进行观察和3D模拟。结果表明,硅酮母粒降低了材料的强度、刚性和表面硬度,而且洛氏硬度和拉伸强度有一致的变化关系。划痕横截面积与ΔL值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都可以作为评价材料耐刮擦性的指标。通过CSLM的3D模拟图可以定性评价材料的耐刮擦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验,对混纤纱制备热塑性复合材料进行了相关的工艺探索,并对试样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混纤纱法制备的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的综合力学性能比SFT、LFT、GMT均优异,仅次于Twintex。随着玻纤含量的提高,混纤纱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均明显提高,而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则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试验指出了存在的有关原材料本身和混纤工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玻璃纤维(GF)形态对GF增强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的性能影响,以指导开发出力学性能与表面性能均优异的复合材料制品,对比研究了不同GF含量下常规圆GF以及扁平GF增强聚丙烯(PP)的性能差异,并探究了以上两种GF复配使用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重点研究了不同PP/GF复合材料在力学性能、界面性能、翘曲性能、表面性能方面的差异性。研究表明,在GF质量分数为30%时,PP/GF的力学性能随扁平GF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在GF质量分数为50%时,PP/GF的力学性能随扁平GF用量增加而提高。同时,在高GF含量(质量分数50%)下,与常规圆GF相比,扁平GF在PP树脂中分散更均匀,并在熔体流动方向具有更加明显的取向性。此外,当GF质量分数为50%时,使用圆GF制得的薄板翘曲高度为13.8 mm,表面浮纤占比为7.93%,而使用扁平GF制得的薄板翘曲高度降低至3.1mm,表面浮纤占比仅为2.03%,表明在高GF含量下使用扁平GF能有效改善PP/GF复合薄板的翘曲问题,并能有效减少复合板材的表面浮纤。  相似文献   

9.
刘学习  戴干策 《塑料工业》2006,34(10):51-53
制备了硅烷接枝聚丙烯(PP-g-Si),研究了PP-g-Si作为PP/GF体系的界面相容剂对界面结合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与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的增容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PP-g-Si对PP/GF体系有增容作用,PP-g-Si不仅可以改善PP/GF复合体系的拉伸强度,而且可以改善PP/GF复合体系的韧性;PP-g-Si的增容效果优于PP-g-MAH。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和剪切场强度等对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GFRPP)性能的影响。加入PP-g-MAH后,GFRPP的拉伸强度持续增加,最大达82.5 MPa;弯曲性能大幅度提高;缺口冲击强度明显增大,最大达160.3 J/m;热变形温度基本维持不变。PP-g-MAH的加入可改善玻璃纤维与聚丙烯间的界面作用,从而有利于提高GFRPP的性能。在极高剪切场强度的条件下,GFRPP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热塑性树脂聚丙烯(PP)与玻璃纤维(GF)之间的界面相容性和粘结强度,提出了一种对GF三步浸渍的方法,将GF逐步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γ–APS),1,6-己二异氰酸酯(HDI)及苄胺或十八胺处理,从而在GF表面接枝上长的分子链。利用接触角测定仪、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仪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仪等手段,对改性后的GF表面进行了表征,证明了接枝反应的成功进行。将不同方法改性的GF与PP制备成单向PP/GF复合材料,对其进行了拉伸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GF表面接枝的碳链增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2.
采用熔融插层法制备了一种高效成核母粒,研究了该成核母粒对玻璃纤维(GF)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6 %(质量分数,下同)的成核母粒时,GF增强PET复合材料的起始结晶温度比纯PET高24.8 ℃,结晶温度范围比纯PET扩大了66.3 ℃,冷结晶峰基本消失,可在70 ℃的模温下进行注塑;同时探讨了螺杆组合对GF增强PE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螺杆前段的剪切太强会降低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通过优化螺杆组合,制备出综合性能优异的GF增强PET复合材料,其热变形温度为228 ℃,拉伸强度159 MPa,弯曲强度235 MPa,冲击强度101 J/m。  相似文献   

13.
以接枝极性官能团的聚丙烯为增容剂,在保持一定拉伸比的条件下,与聚丙烯(PP)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共混挤出。通过改变增容剂的用量,控制PET在PP中的形态结构。当增容剂含量为3%时,PET以纤维状分散在基体PP中,达到了较好的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UP/GF)基层合板进行了人工紫外加速老化试验,分析了试样紫外老化前后的巴氏硬度、质量保持率以及拉伸、弯曲性能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紫外老化时间的增加,试样的巴氏硬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紫外老化最初的168 h内,质量损失率占整体质量损失的近50%,之后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其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在紫外老化前期有所上升,在紫外老化168 h开始下降;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图中可以看出,试样中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只是化学结构发生了变化;紫外老化后,UP含量明显减少,在拉伸断裂过程中,有明显的玻璃纤维从UP树脂中拔出而留下凹槽空洞。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玻纤增强材料表面浮纤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模温是影响材料表面浮纤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对不同黏度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PBT)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PET)搭配的阻燃增强PBT/PET合金表面浮纤的研究,发现注塑压力和模具温度对合金材料的表面浮纤都有较大的影响,高注塑压力和高模温可以显著地降低合金的表...  相似文献   

16.
EG/IFR对长玻璃纤维增强PP的协同阻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可膨胀石墨(EG)作为协效剂,与膨胀型阻燃剂(IFR)协同阻燃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PP)复合材料,研究了EG与IFR对长玻璃纤维增强PP的协同阻燃作用。采用氧指数(OI)和热失重(TG)进行分析,结果表明:EG与IFR的协同阻燃作用存在佳协同比例;在佳协同比例下,长玻璃纤维增强PP的阻燃性和热稳定性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不同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配比对阻燃增强PET/PBT合金表面浮纤的影响.采用二次元影像测试仪和目测的方式,半定量地表征表面浮纤.结果表明,随着PBT含量的增加,表面浮纤逐渐减弱;当PET和PBT质量比接近1:1时,材料表面质量最好;进一步提高PBT含量时,表面浮纤现象又逐...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悬浮法制备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过程中不同偶联剂的适用性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根据悬浮法工艺的特点 ,提出了适用的偶联剂品种和添加方式。探讨了悬浮体系中偶联剂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和偶联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