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中心区位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的空间秩序角度,梳理发展脉络,探寻演变机制与要素。通过调查、分析与比较,发现商业中心的演变和城市空间形态与功能布局密不可分;交通工具与可达性是影响其演变的重要技术因素;人口布局是其演变的持久动力,以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要存量优化背景下,轨道交通促进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从而拓展公共空间容量是实现城市中心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探明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内涵,剖析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特征,明确轨道交通对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影响的基础上,总结轨道交通促进下的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通用策略;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通过分析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侧重点,结合轨道交通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并使用空间句法验证策略的合理性。为类似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引和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3.
通过回顾新街口地区的历史发展并对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新街口商业中心功能需要再次整合,突出各地块的特点,完善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和综合交通体系,以促进商业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与更新。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城市中心地区社区更新中存在的触媒不足等问题,以跨学科视角提出基于“公有引力”的老旧小区有机更新路径,并建构立足于公共空间营造的社区更新实践方法。公共空间的“引力”存在于空间与人之间,与公共空间质量以及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成正比,与空间可达性导致的距离成本成反比。研究在探索“公有引力”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南京新街口淮海路片区的老旧小区更新提出具体规划构想,针对其公共空间缺乏、社区活力阻隔、文化特色消隐等现状困境,确定了“寻找潜在公共空间、构建社区公共系统、利用盘活公共节点,共建共享公共机制”4项措施,并通过创建共享的城市空间和多元的社区活动来激发社区活力、推进服务业态升级,带动多维度的社区改善升级。 相似文献
5.
6.
以上海9个不同等级实体商业中心为研究对象,探究消费出行视角下城市实体商业中心的服务空间特征。使用互联网位置服务数据,测算消费出行的空间范围,通过数据挖掘估测消费出行目的为体验性、非体验性,进而比较商业中心服务空间特征。首先,消费者来源地空间范围特征上,同一个商业中心的体验性消费的空间范围明显小于非体验性消费;不同等级商业中心之间比较,非体验性消费空间范围等级差异显著,体验性消费空间范围差异较小,且与中心等级不一致。其次,消费者来源地空间模式上,同一个商业中心的体验性消费空间聚集度比非体验性消费更高;不同等级商业中心之间比较,等级低的商业中心,体验性、非体验性的聚集模式差别明显。认为商业中心服务体验性、非体验性消费的空间特征差异显著。在当前社会经济趋势下,实体零售业态中体验性消费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实体商业中心体系规划原则和方法需要做出改变和应对。 相似文献
7.
以南京市新街口地下空间为例,通过现状调研和问卷调查,得到一系列空间环境影响子项,并以其为基本元素,通过因子分析法得到7个主要成分,总结出影响地下空间环境的7大方面.然后结合实例,针对各项因子给出地下空间环境的改进建议.所采用的评价地下空间环境规划设计的方法和研究思路,对改进大城市地下空间环境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9.
10.
该文通过六个时期阶段对70年来的中心区发展进行了调查,建构的线段角度模型清晰地显示出随着城市生长而不断变化的空间结构,从而揭示了空间构形变化对商业中心区的维持和演变所起到的作用。这个实例清楚地显示出使用空间句法的理论和工具进行城市研究所带来的几个优点。其一,它的计算机分析手段能把本来难以言说、讨论,但能被人的直觉所感知的空间结构用一目了然的图示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空间构形的作用就可以从复杂的因素中抽离出来,凸现出空间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力。其二,在做历史研究时,空间句法的拓扑学分析方法使我们能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审视那些古老的地图,从中提炼出蕴含在地图中的当时城市的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开发中的“反增长政治”研究——基于南京“老城南事件”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曾广受关注的南京老城南事件作为实证,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开发中的反增长政治的参与者、组织和作用机制等理论问题,指出,中国城市开发中反增长政治的认同基础较为多元,一方面决定了当前城市反增长政治具有广泛的动员能力;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其松散性和碎片化的组织缺陷,从而制约了其实效。不同于西方(尤其是美国)地方性的特征,跨层级与超地点的参与者互动成为当前中国城市反增长政治的作用方式。最后,讨论了反增长政治兴起对城市治理与城市规划变革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2.
13.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中的一种效应分析--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溢出效应理论分析的视角对上海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进行实证研究,通过空间形态指数测定与人口密度空间分析对上海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的表征进行描述,进而揭示上海空间形态变迁的内在作用效应在于郊区化进程与扩散主导型溢出效应的时空耦合。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商业中心的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分析了北京市商业中心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 ,根据详尽的商业活动单位统计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层次聚类分析方法 ,划分并界定了北京市目前商业中心的等级 ,并分别对一级商业中心、中间过渡性商业中心、二级商业中心分别作了描述和解释。对于西单、王府井、前门和朝外商业中心 ,在功能、时间和规模等级构成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在分析北京市商业中心空间发展趋势的基础上 ,确定了各级商业中心的功能定位和相互关系 ,并指出了其空间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空间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促使中国不得不面临产业调整的压力,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的转型,城市发展需要从简单的外延式扩张走向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实现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这就需要重新思考城市地租理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目前中国的工业、办公和居住用地的地租曲线呈现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工业地租曲线水平化、办公物业郊区化与集群化、居住地租曲线波浪式下降,城市规划可以借鉴这些理论来思考城市空间的结构调整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以重庆主城为例,就土地利用的视角重新审视与研究交通拥堵问题,从建立土地利用与交通发展的协调关系出发,通过城市功能的合理安排、用地开发强度的控制、重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空间的复合利用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交通,以及日常性大规模长距离交通,避免特定时间人口大规模单向流动,为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大都市郊区新城住区的空间演变与分化——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市东山新城区、仙林新城区和江北新城区为例,对大都市郊区的新城住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城住区的空间形态受新城的建设模式、发展阶段、原有基础和政府举措等多因素的主导,其发展态势具有较强的阶段性特征。调查问卷还显示,不同住宅空间中的居民构成、居民行为都有较大的差异。笔者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新城住区规划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空间演变的研究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和促进城市更新具有直接的意义。工人新村是城市社会变迁所导致的一种历史产物,其空间生产和演变的逻辑既不同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合院住宅,亦与今天的商品房住宅存有很大的差别。针对工人新村这一在今天看来较为独特的城市空间现象,应该如何去理解在其背后所隐含的城市社会变迁的过程?如何去研究城市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所造成的影响?本文采用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空间辩证法原理来研究这一课题,尝试从空间意义、社会实践和空间实践等层面去探讨工人新村这一城市空间类型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9.
依据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包括空间形式和功能联系两方面特征.但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多关注要素的空间分布形式,缺少对功能联系特征的分析.本研究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使用手机信令数据从中提取街道之间的就业-居住功能联系和游憩-居住功能联系,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单位面积吸引量、联系紧密程度两方面分析空间结构的功能联系特征.研究发现,从功能联系来看,上海中心城区呈“单中心+扇形”结构,中心地区对就业、游憩活动的吸引力远大于外围地区,外围地区居民沿与放射地铁线网耦合的若干扇面与中心地区产生紧密的联系.行政区划、黄浦江和苏州河会通过对居民活动范围的限制影响扇形结构边界.这与“多中心+内环、中环、外环3个圈层”的空间结构传统认识和圈层式的社会空间结构有较大差异.说明表象的圈层结构下,就业和游憩活动都受中心地区强烈吸引,不同社会经济属性的居民虽然居住分布存在圈层分异,但就业-居住和游憩-居住活动相互交错,不存在空间隔阂.基于功能联系,补充空间结构理论中既已提出,但还难以实证的内容,希望能有助于深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中心区城市设计的系统演变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深圳市中心区的规划设计的系统过程,对中心区城市设计随着规划建设而不断深化认识和积累经验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这些系统的介绍激发对深圳市中心区规划建设的进一步研究,为中国新城市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