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盾构的始发和接收是盾构施工中的主要风险点之一,现多采用地基加固方法使土层固化而避免地质风险。受制于地面施工条件限制无法进行地基加固,或地质条件复杂及地下承压水丰富使加固程度欠缺,由此造成洞口涌水、涌砂事故。采用钢套筒密闭装置始发和接收盾构,使盾构机进入到钢套筒内完成始发或接收,有效避免了地层复杂因数和基坑空间过度中常出现涌水、涌砂等的各种风险。结合工程实践分析钢套筒盾构接收技术实施中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依托孟加拉卡纳普里河底隧道大直径泥水盾构工程,对盾构始发大型钢套筒设计及变形控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钢套筒始发在大大降低了涌水涌砂风险的同时,也存在自身变形,失稳的风险。通过对大直径钢套筒不同始发阶段的力学行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钢套筒始发过程中变形大、容易失稳的位置,并给出了套筒变形防控措施和监测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新建盾构隧道遇到各种不良地层的几率增大。在地铁工程盾构法区间隧道施工中,盾构接收过程是整个工程中的关键工序,也是难度最大、风险最高的环节,当遇到不良地质或富水砂层时,很容易出现涌水、涌砂、坍塌等事故,因此,在不良地层选择合适的盾构接收技术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某地铁盾构实际工程,通过对钢套管的设计及简算,得出了钢套筒施工的合理性,同时在盾构通过止水帷幕、三轴搅拌加固区、加固区、破洞门及进入钢套筒时,通过调整不同的推进速度、推力、土压、扭矩及滚动角等相关参数,使盾构顺利接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盾构接收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盾构接收是盾构施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源之一,尤其是在富水砂性地层中极易发生涌水、涌砂等事故。当采用钢套筒工法进行接收时,复杂的地质条件以及施工环境对结构的安全性以及施工控制措施提出较高要求。以某轨道交通工程钢套筒工法进行盾构接收的工程实践为例,采用数值模拟对钢套筒结构的安全性进行分析,通过工程应用实例提出相应施工控制措施,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钢套筒接收工法的可行性。为今后钢套筒工法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苏州地铁5号线塔竹区间隧道工程为依托,依据工程特性,介绍了冻结设计原理和钢套筒应用原理,对水平冻结法端头加固、钢套筒组装、钢套筒辅助盾构施工及洞门密封、封闭车站盾构暗掉头等施工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冻结法施工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积极冻结期冻胀位移变化。实践表明:在盾构接收和始发前,通过采用冻结法对盾构接收和始发井范围内的土体进行加固,达到了降低土体渗透性和提高土体强度的双重目的,降低了破除洞门时土体自立性差带来的风险;钢套筒的密闭空间提供平衡掌子面的水土压力,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盾构接收时涌水涌砂风险。  相似文献   

6.
在城市盾构始发施工中,当始发段地层稳定性差、地下水压较大,且受场地、工期、征拆等因素限制,传统端头井加固方法无法确保施工安全,可考虑采用钢套筒分体始发施工技术进行盾构始发施工。文章以某区间盾构始发施工为例,介绍了盾构钢套筒分体始发技术在复杂边界条件下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市政技术》2017,(5):89-92
武汉地铁3号线香港路站右线盾构在深覆土(隧道顶部覆土约22m)条件下、在富含承压水的粉细砂地层中始发,盾构始发风险极大。介绍了钢套筒始发辅助措施结合垂直冻结加固的盾构始发技术。该技术在武汉地铁3号线香港路站始发中的成功应用,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施工技术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8.
钢套筒密闭始发是应用盾构平衡始发技术,通过密闭的钢套筒提供平衡掌子面的水土压力,使盾构机在钢套筒内如同在正常掘进状态始发掘进,该方案有效避免常规始发方案在地质条件复杂、端头加固不理想、周边环境无法进行端头加固的条件下保障盾构始发施工安全。结合施工实践,对钢套筒密闭始发工作原理、施工工艺及施工过程控制等方面进行介绍,阐述了钢套筒密闭始发施工方案及常见问题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地铁盾构施工过程中,钢套筒接收是一项施工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的施工技术,因为地铁盾构钢套筒在进行接收时很容易出现涌砂和漏水等问题,对盾构安全出洞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文章以实际工程为例,对地铁盾构钢套筒接收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提高盾构施工安全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在盾构钢套筒接收过程中没有出现涌砂和漏水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针对富水软土地层盾构接收施工易发生涌水涌砂的问题,使用钢套筒辅助盾构接收施工能有效克服该难题。文章对钢套筒辅助盾构接收在富水软土层中应用的重、难点和关键施工工艺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并结合实际施工数据对钢套筒安全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结果表明,使用钢套筒辅助土压盾构接收在富水软土地层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针对黄河路站—紫荆山站区间左线盾构到达端头埋深大、水位高、地质全断面粉砂及场地狭小等特点,需采取盾构接收辅助措施,方可保证工程施工安全。从方案的适用性、安全性、施工难度、工期及经济性等方面,对盾构常规接收方案、盾构土中接收方案、钢套筒接收方案进行了比选,最终选用钢套筒接收方案。从筒体、反力架、洞门连接等方面对钢套筒进行了设计研究,同时对盾构法施工钢套筒接收关键技术进行了详尽论述,主要包括确定合理的端头加固方法及范围、洞门凿除工序设计、钢套筒各部件安装技术分析、盾构进洞段的分阶段掘进等。  相似文献   

12.
地铁区间盾构接收与始发至关重要,本文以深圳地铁7号线地铁盾构区间施工的实际工程为例,针对盾构钢套筒接收和旋喷桩端头加固这两种施工技术做对比分析研究,可供同类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中,因盾构始发端处于富水地层,致使端头井地层无法加固或加固效果不理想,且始发空间又处于暗埋工作井内,传统的钢套筒密封始发技术无法适用,因此,亟需设计一种新型的盾构始发套筒。经研究开发,苏州地铁3号线东方之门站—现代大道站区间左线盾构始发首次采用了钢筋混凝土密封舱室技术,以平衡盾构掘进掌子面的水土压力,其效果理想,为富水地层、端头井后土体无法加固、暗埋工作井内等环境下的盾构机安全顺利始发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垂直冷冻+钢套筒技术是盾构始发方案之一。以南昌市轨道交通L2八一广场—永叔路区间项目为例,针对该区间始发站的特殊周围环境,在无法采用传统加固方案进行盾构始发的条件下,巧妙地将垂直冷冻和钢套筒进行组合,规避盾构始发中涌水涌砂的风险,形成一整套垂直冷冻+钢套筒始发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5.
富水砂性地层中在盾构接收时极易发生涌水、涌砂等事故,是盾构施工过程中的重大风险源之一。以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龙华路站钢套筒接收工法盾构接收的工程实践为依托,首先采用数值模拟对钢套筒在盾构接收施工期间的受力和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钢套筒变形和防汛墙沉降的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钢套筒接收工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盾构推进使钢套筒结构的最大拉应力由后端板逐渐发展为筒体与地连墙连接部位的底部,筒体结构的环向应力为纵向应力的2~7倍、腰部以下的环向轴力增长明显、腰部累计变形将近10 mm,筒体底部的纵向应力增长明显、腰部的纵向弯矩变化明显。盾构推进导致筒体结构的底部外张、腰部内凹,筒体的径向变形由横鸭蛋变为竖鸭蛋并最终变为8字形,椭圆度达到3‰,但是盾构推进对后端板的应力和位移变化均不明显。筒体与地连墙间的接缝、钢套筒分块间的腰部接缝和底部接缝均是盾构接收中钢套筒结构受力和变形的薄弱部位。盾构完全进入钢套筒后,钢套筒结构的受力和变形最为不利。工程实测表明,采用钢套筒接收工法进行盾构接收安全、可行,但在工程实践中应重视腰部、底部和后端板位移实测数据的大的波动,规范施工操作并加强监控。  相似文献   

16.
以天津地铁某区间工程左线土压平衡盾构法隧道施工中采用钢套筒为辅助装置进行盾构接收为背景,介绍钢套筒的结构组成和盾构接收方案,采用钢套筒装置能有效避免盾构到达接收过程中漏水、涌砂等风险,确保盾构出洞安全.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在南宁地铁1号线施工中首次使用自制的盾构始发密闭法装置,通过钢套筒提供平衡掌子面的水土压力,盾构在钢套筒内实现安全始发掘进,保证了盾构成功始发。  相似文献   

18.
以南宁市轨道交通1号线7标工程实例为背景,通过展开技术攻关和实践,形成一套完善的采用钢套筒的土压平衡盾构始发施工技术,通过使用该技术,实现了在粉细砂中、始发端头无任何加固的工况下,盾构顺利始发;本文以工程项目实例对通过钢套筒这个密闭的空间提供平衡掌子面的水土压力技术及应用情况进行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9.
由于某地铁车站区间工程特殊地质条件和施工环境限制,对盾构接收采用杯形水平冻结法端头加固联合钢套筒的施工方法,介绍了端头土体加固设计、盾构接收方案比选、冻结方案设计及钢套筒接收施工流程,并详细分析冻结法与钢套筒相结合的盾构接收效果和施工中的重难点。该法有效避免了盾构接收过程中涌水涌砂风险,确保盾构接收安全。  相似文献   

20.
练才园 《绿色环保建材》2020,(1):119-120,123
城市地下工程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盾构隧道下穿既有线施工工程案例,由于既有线正常运营对轨道平顺性的高标准要求,隧道下穿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既有线的沉降和位移。成都富水砂卵石地层是一种典型的不稳定地层,其结构松散,卵石含量高,大漂石分布随机性强,且地下水位高,渗透性强。本文以成都砂卵石地层地铁6号线盾构始发段下穿既有3号线施工为例,针对盾构在始发端头下穿施工时存在的掘进参数困难、沉降控制难度大、施工安全风险高等难题,采用了端头加固及降水、大管棚超前支护、短钢套筒始发、五步注浆法填充间隙、自动化实时监测等技术措施及管理手段,安全顺利通过下穿既有地铁线,保障了既有线的运营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