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根据赵庄煤矿1301工作面12014巷过陷落柱的情况,研究了锚杆、锚索、喷浆在过陷落柱的技术,并应用于实践,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高阳煤矿辅助回风巷过陷落柱时掘进速度慢、围岩变形破坏严重等难题,分析了陷落柱段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锚杆索+钢筋网+钢带+注浆联合支护技术。采用联合方案后,巷道顶板、底板、左右两帮变形量分别约为113 mm、78 mm、65 mm、86 mm,围岩变形量均处于变形允许范围内,可有效控制过陷落柱时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3.
4.
阐述了陷落柱的成因、特征及判别标志,以及漳村煤矿西下山胶带巷采用工钢支护通过陷落柱的 施工工艺,为其它钢性支护方式通过陷落柱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5.
6.
针对掌石沟煤矿15103工作面煤壁出现片帮、顶板破碎现象,传统液压支架支护无法满足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提出了"仰斜钻孔注浆加固+撞楔超前支护+锚索吊棚"联合支护技术.采取联合支护措施后,工作面过陷落柱期间未发生顶板垮落、破碎现象,保证了工作面安全快速回采,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7.
8.
针对掘进工作面过陷落柱时,掘进巷道易出现顶板及围岩稳定性差、掘进效率低等问题,以晋能控股集团某矿49403工作面过陷落柱工程概况为例,通过分析围岩应力场特征与进行围岩内部应力场窥视,研究了该工作面过陷落柱的主要技术措施,结果表明:在掘进工作面过陷落柱的过程中,陷落柱与煤层交界处易产生一个塑性破碎区,该区域内部易形成大量节理裂隙,应用超前注浆技术来加固煤体,并改进优化陷落柱前后5m范围内的围岩支护,能有效提高围岩整体稳定性,促进掘进巷道安全顺利的通过陷落柱。 相似文献
9.
10.
为解决巷道过陷落柱时通常存在的支护效率偏低、围岩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分析了巷道过陷落柱时的受力情况,提出了超前注浆技术以及锚网索联合支护技术,通过综合应用这两种技术,有效支护了陷落柱巷道,巷道支护的稳定性更高,效率更高,安全性更好,应用结果表明,采用新的过陷落柱支护方案后,可使巷道顶板最大变形量降低73.3%,巷道两帮最大变形量降低71.9%,提升矿井巷道支护效率10.6%,应用效果较好,该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天一煤业公司主斜井施工到378 m时见陷落柱,巷道顶板及两帮破碎,按照原设计的支护形式难以安全通过,为此该矿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对策,制定施工方案,按照以前的经验,通过陷落柱一般采用砌碹、架工钢棚、U型棚等传统的支护形式,传统支护方式施工速度慢、围岩暴露时间长、安全程度差、工人劳动强度大。因而必须探索一条既安全又快捷的通过陷落柱的施工方法,经过讨论,决定改革传统的斜井过陷落柱施工工艺,采用短掘短锚工艺,锚网喷加锚索拱形槽钢支护方式。 相似文献
13.
14.
针对陷落柱周边存在复杂构造应力场引起的巷道围岩变形及失稳,严重影响巷道支护工程开展。以山西某煤矿9712回采巷道过陷落柱为工程背景,应用弹塑性力学及离散元UDEC分析陷落柱构造对其周边岩体产生的应力特征及巷道围岩变形量,结果表明:陷落柱边缘煤岩体由原先的三向应力平衡状态转为双向应力不平衡状态,向陷落柱中心剪切滑移,岩体被裂隙、节理分割,形成由倾斜破裂区、塑性区组成的应力升高区;巷道开挖后,其围岩应力向更深处转移,形成范围较大的松动圈;以往回采巷道所使用的"锚网索"支护并不能有效阻止这类巷道的冒顶及片帮;在此基础上提出"锚网索+29U型可缩支架"的方法控制围岩,确保巷道围岩变形量满足运输、通风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裕泰煤业15104工作面运输巷陷落柱附近巷道维护难题,分析了陷落柱段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松软破碎围岩强化、及时主动支护承载、支护围岩一体化结构等综合支护思路,采用综合支护技术后,实现了15104运输巷陷落柱段巷道围岩的稳定控制,可指导类似巷道支护设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煤矿巷道围岩锚杆强度强化理论为依据,分析金家庄煤矿11盘区4#煤层的围岩地质条件为基础,通过数学模型的建立,确定锚杆的一般参数以及支柱的其他参数,最后进行了锚杆支护效果检验,得出不存在偏帮现象,支护成功.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了保证掘进巷道安全快速过陷落柱,减少巷道掘进量,提高过陷落柱期间巷道围岩稳定性,屯兰矿在北三胶带巷过X4陷落柱时,决定采用"架设L型钢棚+注浆+安装多筋加粗梯子梁"等联合支护措施对巷道围岩进行维护。应用结果表明,该措施有效控制了围岩失稳现象,提高了巷道过陷落柱掘进效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针对长沟煤矿15121回风巷过X1陷落柱期间掘进速度慢、顶板维护难度大、巷道成型率差等技术难题,提出了“注浆+超前水平恒阻锚索+双梁锚棚”联合加强支护措施。应用结果表明,联合支护技术提高了顶板稳定性,控制了顶板破碎、下沉现象,巷道掘进速度提高至5.7m/d,取得了显著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