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解决现有雷电定位系统所测电磁波因波形传播延时和地形传播延时影响雷电定位准确度的问题,根据输电线遭受雷击时向两端变电站母线运动的行波和行波测距理论,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双端行波输电线雷击点定位法。首先利用小波变换提取在线路两端母线处采集到的雷击入射行波、母线反射行波或雷击点反射行波信号的波头特征点,进而准确确定行波的到达时刻,然后建立一个只包含距离和时间的函数解出雷击点的位置而不受波速影响。该方法不需事先确定行波波速,与传统行波定位法相比,消除了波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定位误差。大量PSCAD/EMTDC仿真结果表明,该法的雷击点定位误差<300m。  相似文献   

2.
现有雷电定位系统探测到的电磁波存在的波形传播延时和地形传播延时,将使定位精度受到影响.考虑到输电线遭受雷击时将产生向两端变电站母线运动的行波,结合现有的行波测距理论,提出一种改进的双端行波定位法对雷击点进行定位.通过在线路两端母线处采集雷击入射行波、母线反射行波或者雷击点的反射行波信号,利用小波变换提取行波波头特征点,精确确定行波到达时刻,进而确定一个只包含距离和时间的函数求解出雷击点的位置 ,实现不受波速影响的雷击点定位.该方法不需要事先确定行波波速,和传统行波定位法相比,消除了波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定位误差.大量PSCAD/EMTDC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对雷击点进行定位,定位精度高.  相似文献   

3.
高压输电线路多应用于长距离输电工程中,因此快速定位故障点对保证电力供应稳定可靠性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高压输电线路常见故障类型及检测方法,经过综合对比确定了行波法的优越性,介绍了单、双端行波法的原理,以及双端行波法的具体应用,为高压输电线路故障点定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引言 电力系统输电线路距离长、跨度大,受雷击的机会多,故障点不易确定,这给雷击设备的及时修复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由于雷击难以预测,应用传统方式收集与掌握较大统计性的雷电分布、雷电流概率等基本参数,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便,有时还使得输电线路的防雷设计、设备运行、调度和管理缺乏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小波变换技术的输电线路单端行波故障测距   总被引:18,自引:8,他引:18  
提出了利用小波变换的单端行波测距新方法,可有效提取输电线路故障行波特征并消除行波色散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同时解决了如何定义行波到达时间和选取行波传播速度的问题。大量测距结果证实,采用小波变换技术的单端行波测距法的测距结果在可靠性和测距精度上都有很大提高,在单端行波测距法能够使用的条件下,测距精度能够满足现场对精确故障定位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实现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线路故障的准确定位对于提高故障处理效率、确保直流输电系统运行可靠性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设计了基于改进D型双端行波法的直流输电线路故障定位策略。首先采用导数法对故障发生的时刻范围进行准确判断,进而通过小波模极大值分析确定行波到达线路双端的准确时刻。利用故障行波波头到达测量端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时刻,设计了改进D型双端行波测距方法,消除了行波波速对故障测距的影响。仿真算例结果表明故障测距结果误差较小,说明改进D型双端行波法具有较高的故障测距精度,同时对不同类型故障和不同过渡电阻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也能应用于近区故障定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雷电定位系统和故障测距两种雷击故障点的定位技术,通过分析2003年至2006年番禺地区输电线路上的雷击故障数据,指出了这两种定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单一应用时的不足。总结出应该将两种技术结合运用。  相似文献   

8.
输电线路延绵数千里,传统人工巡线方式查找雷击故障点费时费力。因此基于非接触式雷电流测量装置,结合行波测距和小波包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分布式雷击故障定位方法。根据三相电流行波极性差异,提出了绕击、雷击避雷线和杆塔的雷击类型识别方法;针对绕击情况,进行了雷击是否闪络的判断、雷击区间范围和闪络侧的确定,推导了不同监测区间段内线路雷击点和闪络点定位公式;利用小波包变换提取行波波前到达时间进行定位计算。经EMTP-ATP软件仿真验证,该方法能准确地进行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雷击点和闪络点定位误差均0.4%,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厉仄平  伍冲翀  熊来红  贺兴 《高压电器》2022,58(12):109-116
针对输电线路易受雷击造成停电事故、且雷击位置难以确定等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雷电感应电压的方法,以定位输电线路的雷击位置。该方法利用输电线路上预先安装的电压测量装置获取学习数据,因此,它不需要安装额外的传感器,如低频、极低频或极高频等类型传感器。最后,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雷击定位方法在估算(100×100)km~2范围内不同大小电网雷击点的二维地理位置时,具有较高的精度,此外,该方法对电压传感器之间的距离、雷击峰值电流、雷击电流上升时间和输入信号的信噪比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11.
由于传统双端行波法采样信号时间的不精准以及波速的衰减作用,对输电线路行波故障测距的结果造成巨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故障定位的精准度,提出一种改进的行波双端测距法。该方法利用高频传感器对行波的波头进行采样有效提高测距精度,并提出修正波概念,在传统双端行波算法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减小了测距误差。基于MATLAB仿真软件搭建双端输电线路模型,利用小波变换对行波信号进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故障距离、故障类型及过渡电阻的影响,适应性强,能实现精准定位。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输电线路行波保护的形成背景,回顾了国内外行波保护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种行波保护原理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针对过去行波保护研究上所遇到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重点对暂态行波信号的提取、相关技术领域的发展和小波数学分析工具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展望了行波保护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基于行波传感器的输电线路故障定位方法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4,他引:31  
电容式电压互感器高频响应特性差,满足不了对电压行波测量的要求。该文利用测量电容式电压互感器(CVT)的入地电流行波来检测线路电压行波,设计了行波传感器,提出了硬件行波波头检测方法,并应用于基于整个电网的行波故障定位。仿真分析及装置实验测试表明:该方法实现简单、安装方便、鲁棒性强、定位精度高。该技术巳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相似文献   

14.
输电线路雷击故障情况下的短路点定位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电线路雷击故障情况下,由于雷电流幅值差异较大,有可能导致雷击点与短路点位置不同,这就影响了行波测距的精度。此时,雷电波在短路点发生反射,而利用雷电波和短路点反射波到达的时间差可以计算雷击点与短路点的间距。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在已知雷击点时,通过计算雷击点与短路点的相对位置,从而实现对短路点定位的新方法。同时也分析了可能影响该短路点定位的相关因素。EMTDC仿真及实例验证证明了所述短路点定位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输电线路雷击故障定位与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击故障是输电线路的主要故障,准确定位雷击故障并识别雷击故障能有效提高和改进输电线路的雷击可靠性水平。针对国内现有雷电故障指示装置不能有效识别雷击性质的不足,研究了雷击闪络后的电流信号特征及输电线路发生反击和绕击时的电位变化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雷击故障定位与识别方法,同时开发出了输电线路雷电故障指示装置。仿真试验和实际运行结果表明,采用雷击闪络后的电流信号与输电线路发生绕击和反击时的电压信号相结合的方法能有效地进行雷击故障的定位与识别。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金海线的结构及运行情况,重点论述了合理选用雷击指示器,对运行人员迅速查找雷击点,快速恢复线路正常运行,减少停电损失,提高供电可靠性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小波变换的输电线路行波测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小波变换的奇异性检测理论和行波理论,介绍了输电线路单端测距的方法。与传统测距方法相比,这种测距方法具有硬件投入少、不受双端同步时钟的影响、测距误差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基于小波理论的超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与选相方法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25  
基于小波理论对高压输电线路行波保护的故障判据,定位和选相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故障诊断的小波检测算法,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所提出的方法对建立吭压输电线路高速继电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准确辨识输电线路雷击故障类型对于改进防雷设计、实现差异化防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雷击输电线路后三相导线暂态行波电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小波能量谱的雷击故障识别方法。根据不同雷击情况下的小波能量谱分布特点,构建了相应特征量及故障识别判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受雷电流参数及波形的影响,对于绕击未闪络、绕击闪络及反击三种雷击类型均能准确识别。通过合理选择判断阈值和电流行波监测点,可分别避免雷电冲击电晕及线路末端折反射波对算法准确性的影响,因此本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装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基于GPS的双端同步采样信号的故障定位算法,并简要介绍了AFL2001故障测距装置的硬件和软件的实现,该装置具有精确度高,操作方便等特点,在电力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