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海洋石油地震勘探中,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对勘探要求的不断提高,地震勘探资料采集对观测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选择出最佳的采集观测系统进行地震勘探。通过研究观测系统面元属性这一途径,对目前海底电缆地震勘探中所普遍采用的PATCH和正交束线这两种观测系统在方位角、炮检距、覆盖次数、采集脚印及覆盖次数渐减带等属性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各面元属性在地震资料中产生的不同反映,及其优缺点。另外,实践表明通过观测系统属性分析的这一方法,可以在不同地质勘探任务和地质环境条件选择观测系统时提供有效的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南堡滩海地区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堡滩海地区由于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原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已不能满足现阶段油气勘探的需要。自2002年后,根据富油气凹陷油气成藏规律和该区的整体地质评价,对其进行了整体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部署。新一轮采集在科学设计和严格施工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的采集技术并发挥现有设备条件,如细分面元观测系统、PATCH块束状观测系统、OBC海底电缆等,较好地解决了滩海地区三维地震采集中存在的诸多难题,并获得了高质量的地震资料,为南堡凹陷滩海地区勘探取得重大发现提供了必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老堡南地区海底电缆采集方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老堡南地区为冀东油田和海洋区块的交界地带,以往得到的均是二维资料,无法完成对该地区的构造解释,而距本区最近的三维采集工作是2000年阿吉普公司在本区西侧进行的。根据老资科以及实地踏勘的结果,发现本区存在影响采集资料质量的三个技术难点:①断裂发育;②馆陶组火成岩多次波发育;③水深变化大。因此在三维勘探中采取了以下技术对策:①利用海底电缆进行PATCH宽方位采集;②不同地区选取适宜的震源;③利用海底电缆初至波二次定位技术;④合理利用三维恢复性炮点。本文的目的在于总结本区的勘探经验,同时提高对海底电缆勘探技术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在时延三维地震(TL3D)项目中,“监控”地震勘探与“基础”地震勘探相似。理论上,基础勘探是在开采前从野外采集的3D资料集,而监控勘探一般是在生产几年后才进行,根椐流体饱和度和压力的变化情况解释出观测到的基础勘探和监控勘探之间的差异。当着手进行一项地震监控勘探项目时,重要的是要牢记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分析地震勘探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基础上,运用基础工作质量监控技术,对施工设计及采集试验因素进行审核论证,运用现场处理软件监督生产数据等质量跟踪与监控技术对野外采集生产进行了指导,提高了地震勘探野外采集的质量,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质量跟踪与监控技术,为精细地震资料采集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6.
正为满足地震高效采集技术发展需求,解决地震采集质量实时、定量监控难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组织,中国石油勘探研究院西北分院承担开发了"地震野外采集质量监控"系列软件,包括现场实时监控、室内监督及远程监控三个版本。该软件为地震采集施工队伍、现场监理及管理部门联合监控评价现场地  相似文献   

7.
随着地震勘探的深入发展,对地震资料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介绍了Reland.SeisQC质量监控系统在地震采集质量监控中的应用。该系统是构架在RelandFrame平台上的地震资料质量监控应用软件,其主要功能是为地震资料质量监控提供快速、灵活的分析工具,实现地震资料多角度、全方位、量化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及时发现影响资料品质的因素,评估采集质量,从而达到提高采集质量、缩短勘探周期、降低勘探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地震勘探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可控震源采集资料品质逐步改善,能够满足高精度地震勘探的需求。在可控震源资料采集过程中,通过对可控震源震动状态、震源技术指标进行全方位的监控,是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地震资料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绘图仪作为地震勘探采集现场质量监控的设备之一,绘图清晰与否将直接影响现场采集资料监控的质量。本文针对V12绘图仪在各型号地震仪器使用中时有发生的绘图不清晰故障,详细分析了故障产生原因,并提供了具体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0.
采集设备的有效监控直接关系着勘探项目的施工质量。节点仪的“盲采”特性导致采集质量无法有效保障,已成为节点仪勘探施工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通过对节点仪施工特点的分析,提出监控系统的设计目标。其次,在介绍技术路线的基础上,选择LoRa技术实现节点仪监控系统的通信,系统由中央控制服务器、网关基站以及终端节点站三部分组成。第三,介绍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和实现。最后,对系统进行了功率测试及功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节点仪监控系统能实现2 km以内的节点站施工状况监控,为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展节点仪监控系统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eSQC-Pro系统是目前地震勘探中比较先进的数据质量监控系统。本文在分析eSQC-Pro系统的功能和特点的基础上,对其在采集资料初步分析和地震数据质量监控中的几项使用技巧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2.
在复杂地表条件下,如何优化地震测线部署和观测系统设计,合理选择试验点,监控野外施工质量,合理组织、安排生产设备与施工班组以及HSE管理等系列问题一直是野外采集工作的难点。为此,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与数字高程模型(DEM),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形成一套综合技术;探讨了其在油气地震勘探采集设计、监控生产动态和生产质量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应用结果表明,采用该套技术后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更加科学,采集设备和施工班组的安排更加合理,有助于在复杂地表条件下获得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3.
《石油科技论坛》2005,(2):76-76,F003
地震勘探数据采集工程软件系统KLSeis是由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研制的用于地震勘探数据采集的专业软件,可以应用于地震勘探的所有环节。软件包含四个系列十三个模块:采集设计系列、地质模型分析系列、地震资料质量监控系列和静校正系列。  相似文献   

14.
董伟 《石化技术》2023,(5):133-135
拖缆地震勘探具有成本低、速度快、采集量大、作业效率高等优点。在地震勘探项目开工的过程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是最大限度降低质量风险,保证整个工区地震采集数据质量的关键。通过对拖缆地震勘探作业从准备到首条测线完成的全程进行研究分析,结合国内外地震勘探作业经验,探讨对拖缆地震勘探作业中系统时间同步、震源配置及近场数据分析、导航定位数据、仪器设备及地震采集数据等进行检查,完成对拖缆地震勘探作业有效质量监控,为国内外地震勘探作业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油气勘探开发精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两宽一高"和单点高密度地震技术的推广应用,油气工业地震勘探大数据时代不期而至,对野外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监控、数据处理、信息挖掘等带来了新的挑战,以往的地震采集管理模式、数据处理解释环境已显得力不从心。根据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探大数据体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应用轻便地震仪器、量化质量控制、可控震源高效采集、数据挖掘等技术对策,以应对地震勘探大数据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辽河盆地经过四十年的勘探开发,剩余勘探目标变得更加复杂,隐蔽性更强,勘探对象的变化对地震资料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两年开展了精细采集地震技术,从前期论证开始,针对具体地质目标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进行精细工程技术设计,开展针对性试验攻关,在定量化质量监控下,形成了一套科学、实用的精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主要包括:精细三维工程设计技术、针对地质目标的综合试验技术、最佳岩性激发技术、大型障碍区特观施工技术、定量化质量监控技术等关键技术。同时开展了精细处理及解释方法攻关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7.
<正>地震采集是地震勘探获取地下资料的首要和基础环节,通过对地震采集资料的分析研究,形成对地下地质情况的认识,因此地震资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地质认识或效果。重视勘探工程的质量监督工作、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监督和控制,可保证野外采集和后续工作的质量。根据陆上地震勘探积累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开工、施工、竣工三到位与巡回抽查相结合的质量监督运行方式,使用由高性能小型计算机和专门检测软件组成的现场处理系统对采集工作各个环节实施监控。  相似文献   

18.
孟宝文 《物探装备》2009,19(6):356-362,386
地震勘探仪器是地球物理勘探施工中的重要设备,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采集资料的品质,通过对地震仪器及其采集单元和外接设备定期进行BITs测试,就可以监控它们的性能状况.本文从BITs测试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了BITs测试信号产生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并细致地阐述了BITs测试的十多个测试项目的概念、测试方法及数学计算模型等.  相似文献   

19.
428XL仪器是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地震勘探仪器,在采集有效信号方面具有优越性,通过监控窗口可以很好的控制野外噪音干扰及合理摆放检波器,提高资料的质量品质。  相似文献   

20.
在高效采集中,428XL系统对可控震源的状态监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为此提出了一种可实时、全面的对可控震源状态进行监控的新方法。通过使用这种方法,仪器操作员能够更快捷、方便地对野外震源状态进行实时、准确的监控并且及时全方位掌控野外震源的工作状态,提高了野外勘探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