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梨树断陷层关键不整合面特征及剥蚀量恢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的主要不整合面为T4(营城组顶面)和T3界面(登娄库顶面),T4代表营城组末期构造运动,T3为分隔断陷层和拗陷层的裂后不整合,它们揭示了2期的构造反转运动。通过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对比分析得,T4界面剥蚀厚度可达900m,T3界面剥蚀厚度可达1100m,T4和T3界面剥蚀厚度在西北和东南部较厚,西南向较薄。T4和T3不整合面剥蚀范围广,剥蚀厚度大,不仅能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剥蚀作用能形成良好储层。  相似文献   

2.
沉积盆地剥蚀量恢复方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盆地不整合面上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很多,按学科可分为4大类:基于古温标的地热学方法、基于地层学或沉积学原理的地质学方法、基于测井或地震数据的地球物理学方法和基于物质扩散或累积原理的地球化学方法.每类方法都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和局限性,实际应用中,必须根据盆地的发育、沉积构造演化以及不整合面分布等特征,选择最有效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分析认为:在数据质量可靠的情况下、并且同时满足地层构造层序中的下构造层较上构造层经历了更高的古地温这一基本条件,古温标镜质体反射率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古地温梯度法是首选方法;对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可以选择孔隙度法和或声波时差法与古地温梯度法相结合进行地层剥蚀量恢复;对于显生宙以来的多旋回叠合盆地,首先应该对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历史进行仔细分析,利用地层对比法定性约束剥蚀量的范围,然后再应用地热学方法和或沉积波动分析法进行定量计算.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存在一区域不整合面,该不整合面抬升剥蚀过程的恢复和剥蚀量计算,对恢复区内埋藏史、热史以及生烃史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东营凹陷胜坨地区24口钻井测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利用米氏旋回地层学方法获得的地层地质年龄、沉积速率作为沉积速率剥蚀量计算方法的参数,计算出了该地区古近-新近系不整合的剥蚀量,所获得的结果与现有的地质认识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认为地层剥蚀厚度能否根据压实规律来恢复,其决定因素并非是新沉积层厚度是否大于剥蚀厚度;当不整合面以上新沉积层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大于被剥蚀地层(剥蚀前)对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施加的压力时,不整合面以下老地层的压实规律被破坏,无法用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厚度,否则可以恢复。据此,以用声波测井资料恢复的地层剥蚀厚度为依据,结合未被剥蚀地层厚度趋势延伸法、盆地构造演化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中生界剥蚀厚度进行了恢复,认为柴达木盆地北缘剥蚀量从西向东增大,昆特依坳陷和冷湖构造带的剥蚀量(约500m)大于其东部南八仙、鱼卡等地区(约100m),潜西—冷湖四号地区剥蚀量最大(最大可超过1400m)。图5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5.
应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法,针对徐深气田中浅层沉积岩、营城组四段砂砾岩、营城组一段火山岩等地层主要不整合开展了剥蚀量恢复计算,对比声波时差测井法、不连续镜质体反射率法剥蚀量恢复,认为利用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法识别不整合和进行剥蚀量恢复计算对于徐深气田深层火山岩是可行的。区域构造抬升剥蚀阶段主要发生在燕山运动中期早期、燕山运动晚期、喜玛拉雅运动早期。燕山运动中期的中晚期抬升剥蚀相对较弱。剥蚀量与火山作用关系密切,反映了盆地构造沉积格局的变化。研究结果可为深入开展天然气成藏规律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地层剥蚀厚度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认为依照Dow(1977 ) 提出的直接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估算不整合面地层抬升与剥蚀厚度的方法所获得的计算结果并非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其物理意义相当于正断层错动造成的地层缺失厚度。强调了古地热梯度随时间的变化及其在剥蚀厚度估算中的意义;阐明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数据计算古地热梯度、进而估算剥蚀厚度的方法;通过对Dow(1977) 的井下数据进行的再评估, 演示了此方法的实际操作过程;为使此方法简便易用,给出了用于镜质体反射率与最高古地温换算的RoTt 曲线图解。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摘要: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普遍较高,普遍大于3.0%,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差异较大。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关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表明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有不同的热演化过程。一种是两段型,镜质体反射率-深度曲线在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发生突变,不整合面之下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明显高于上覆地层,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登娄库组沉积之前达到的,白垩纪以来沉积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提高及热演化程度没有影响。另一种为似线型,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连续变化,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晚白垩世—渐新世之前达到的, 白垩纪以来沉积的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及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有贡献。在综合分析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裂变径迹年龄等多种参数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高邮凹陷上下第三系之间地层剥蚀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构造运动的作用,地层抬升剥蚀,但压实和热演化程度得以保存下来.利用保存下来的沉积压实和热演化指标变化规律可以定量恢复不同地区不同程度的剥蚀量.为此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反演法对高邮凹陷上下第三系之间沉积间断的剥蚀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的分析结论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浅述地层剥蚀量恢复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层剥蚀是多期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介绍了目前地层剥蚀量恢复的主要方法及各自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对初涉及该领域的人员有指导意义。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可以分为传统型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和新型地层剥蚀量恢复方法,前者主要包括地层对比法、沉积速率分析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法等,后者主要包括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法、沉积波动过程分析法和流体包裹体法等。最后指出,尽管恢复方法多样,却有各自的适用性,应根据研究区的具体地质特征来选择合适的恢复方法。同时,对同一研究区,可考虑综合使用多种恢复方法进行相互验证,以期恢复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深层剥蚀量探讨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基于镜质体反射率恢复计算剥蚀量的Dow法及其修正法,对松辽盆地深层主要剥蚀面的剥蚀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除鱼深1井d/s剥蚀量可达1534.7m外,Dow法恢复所得的剥蚀厚度一般小于730m;与Dow法相比,考虑了再埋藏影响的修正法评价所得深层的剥蚀量则高达1100~3000m。初步分析表明,Dow法可能对应着剥蚀量下限值,修正法则可能对应着剥蚀量上限值。  相似文献   

11.
Strata erosion is a widespread phenomenon in sedimentary basins.The generation,migration,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 is influenced by the scale of erosion,so estimating the amount of erosion is essential in the analysis of oil and gas bearing basins.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in the Subei Basin and the actual data,using the integrated method,we estimated the level of erosion at the unconformities caused by the Sanduo event.By using the mudstone interval transit time method and the vitrinite reflectance method on data from typical well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Gaoyou,Jinhu,and Hongze depressions suffered strong strata erosion from the late Eocene to Oligocene,and the total strata erosion thickness was 300-1,100 m.Different tectonic units in the same depression have extremely uneven erosion intensity:the low convex regions have the maximum erosion thickness,amounting to 800-1,100 m;the slope regions have an erosion thickness of generally 600-800 m;the erosion thickness of the slope-hollow transition zone is 300-500 m.For the whole basin,we used the strata thickness trend analysis method combined with the interval transit time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methods to estimate the erosion thickness in the Sanduo perio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st severe erosion of the Sanduo event in the Subei Basin is between 1,000 m to 1,200 m,mainly located in depressions around the Jianhu Uplift;the deep hollow area has the least erosion,generally about 300-600 m,and the erosion in the slope area is about 600-900 m.Compared with the northern part,the southern part has relatively little erosion.It is also proved that the Sanduo movement has heterogeneous intensity,and the western region has greater intensity than the eastern region.  相似文献   

12.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x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高邮凹陷该构造运动期的不均衡剥蚀作用。自深凹带向斜坡带断阶带和低凸起,剥蚀作用渐次增强。采用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数值模拟法恢复了该期剥蚀厚度。二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该期总的剥蚀厚度为400~1 600m,其中.深凹带400~-600m.斜坡带500~1 200m .断阶带和低凸起1000~1 600m.这一-计算结果较以往的定性估计值要大这对重新认识该区的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始新统剥蚀厚度恢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晚始新世至渐新世的三垛运动使得盆地构造沉降停止,盆地断陷发育期结束.发生了18x106a的沉积间断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缺失上始新统和渐新统。利用储集层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粘土矿物、镜质体反射率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分析了高邮凹陷该构造运动期的不均衡剥蚀作用。自深凹带向斜坡带断阶带和低凸起,剥蚀作用渐次增强。采用声波时差法和镜质体反射率正演数值模拟法恢复了该期剥蚀厚度。二者的计算结果较吻合。该期总的剥蚀厚度为400~1 600m,其中.深凹带400~-600m.斜坡带500~1 200m .断阶带和低凸起1000~1 600m.这一-计算结果较以往的定性估计值要大这对重新认识该区的埋藏史热史。油气成藏史以及油气藏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 Ma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世燕山期、始新世至中新世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重要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事件。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错开现象以及现今地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高,也证实了两次抬升剥蚀冷却事件的存在。研究表明,区内当深3井和建阳1井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在早白垩世早期(约137 Ma)达到最大古地温190~210℃,造成锆石裂变径迹退火,至早白垩世末 晚白垩世初(约97 Ma)剥蚀冷却至近地表20~40℃;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沉积使该套地层又一次埋深增温至140~165℃,造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喜马拉雅期再次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至现今70~90℃。研究区古近系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00~120℃和现今40~50℃。研究区中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热流值相对较低为53.5 mW/m2;晚白垩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古近纪达到最高59 mW/m2;其古地温梯度分别为中生代36.3~43.0 ℃/km和新生代30.2~37.8℃/km,现今降低至28.9℃/km。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至中新世的最大剥蚀厚度分别约为4800 m和2400 m,由此可认为,当阳复向斜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侏罗系,最大厚度可能达5000 m。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生油门限重新厘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对松辽盆地滨北地区、主力烃源岩区(齐家-古龙凹陷和三肇凹陷)、主力烃源岩层(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二段一青三段)成烃转化率一埋深关系曲线及Ro-埋深关系曲线进行了系统分析,重新厘定盆地生油门限深度.结果表明,松辽盆地主力烃源岩的生油门限深度可能为1 400~1 700 m,而不是过去认为的1 200 m左右.生油门限深度的变化对盆地各地区资源潜力和勘探方向具有不同的影响:对于主力烃源岩区,生油门限变深,将使评价所得生、排烃量减少,但对资源潜力没有明显影响,可能影响对勘探方向和有利目标的评价;对于烃源岩埋藏相对较浅的滨北地区,生油门限变深,勘探潜力、勘探方向、有利目标评价将受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盆地内抬升剥蚀量较大的东南隆起区,生油门限变浅,约为700m,将明显提升朝阳沟阶地、长春岭背斜和宾县-王府地区的勘探潜力.图14参21  相似文献   

16.
古地温史模拟是含油气盆地数值模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重建古地温的演化过程,为油气的生成史模拟提供关键的古地温场数据,目前古地温模拟有正,反演的两种方法,本文着重论述用镜质体反射率作为古地校对指标的反演模拟方法。其思路是:古地地温按热传导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其中关键是古热流Q的恢复;据Lerche等的研究,古热流Q与现今Q0存在函数关系,于是问题转化为对函数式中β值的估计,它可用镜质体反射率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海相烃源岩生烃过程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Rock-Eval 6热解仪和Optkin动力学软件对中国南方不同类型海相烃源岩和浮游藻进行了生烃动力学分析。研究表明,海相烃源岩的生烃平均活化能表现为EAⅠEAⅡ1EAⅡ2EAⅢ,在干酪根转化率10%~90%的有效生烃期间,生烃活化能跨度ΔE呈ΔEⅢΔEⅡ2ΔEⅡ1ΔEⅠ,最大生烃速率呈VmⅠVmⅡ1VmⅡ2VmⅢ;浮游藻生烃活化能很低,可在未熟—低熟期大量生成重质油。结合热模拟实验和模拟残样动力学分析认为,海相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过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重质油形成阶段,Ro值在0.3%~0.6%,生烃平均活化能在220 kJ/mol左右,小于250 kJ/mol;正常原油形成阶段,Ro值在0.6%~1.2%,生烃平均活化能在250~270 kJ/mol左右;凝析油和天然气生成阶段,Ro值大于1.2%,生烃平均活化能大于270kJ/mol;干酪根生气死亡线,Ro值大于4.21%,生烃平均活化能大于320 kJ/mol。图4表4参19  相似文献   

18.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最高古地温法和泥岩声波时差作图法对高邮凹陷吴堡—博镇断裂带上、下盘地层剥蚀量进行了计算,恢复了三垛期末的古地形,建立了埋藏史和热史。研究表明,断层下盘地层剥蚀量为1 400~1 700 m,上盘为800~1 100 m.上盘阜二段、阜四段烃源岩分别在戴南组沉积晚期、三垛组沉积早中期进入生烃门限,之后大量成熟生烃;下盘泰二段烃源岩在三垛组沉积早中期也达到生烃门限,但由于后期埋藏浅,仅处于未成熟或低成熟状态。  相似文献   

19.
根据Ⅱ2型湖相泥岩的加水热模拟实验结果与油气生成一般规律的研究,提出了热模拟结果应用于含油气盆地的生油气量计算的校正方法。认为各种怪源岩样品的热模拟实验结果与实际的油气生成模式均有一定偏差咱不能直接应用于盆地炬源岩的生油气量计算。在校正时选1%作为生油高峰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在不同盆地或对于不同类型炬源岩可能有所不同,应根据某一盆地的怪源岩实测演化剖面来选定生油高峰对应的R。,由干生炬机理上氢气与甲炕没有明显的联系,指出总气态产物中的氢气不应作为炬气的一部分计算噜必须根据校正后的R。建立油气产率的数学模型和编制相应的困版。  相似文献   

20.
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前石炭纪古地貌解释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靖边气田在原有古地貌解释模式下部署的多口勘探开发井钻探均告失利,二维地震储层预测准确率下滑至70%以下,制约了该区天然气勘探的进程。为此,在综合分析已有古地貌恢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根据印模法、残余厚度法的基本原理,结合钻井、测井资料,创建了一种考虑古构造影响的定量古地貌恢复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该气田进行古地貌恢复与侵蚀沟槽重新解释。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下古生界储层沟槽解释模式由原来的"东西向大型侵蚀沟槽、南北向毛细沟槽模式"修正为"东西侵蚀主沟槽与局部侵蚀潜坑并存"新模式;(2)较之于原预测结果,下古生界侵蚀主沟槽东西向长度缩短近1/2,毛细沟槽发育范围较小,局部被半径介于1~15 km的潜坑替代;(3)据重新解释的成果,该区下古生界气藏可扩大含气面积305 km~2,预计可建天然气产能4.5×10~8 m~3/a。2016—2017年,利用该研究成果在原解释的沟槽内部署井位30口,目前已完钻8口井,7口井下古生界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1+2亚段储层保存完整,其中5口井试气的平均无阻流量为14.3×104 m~3/d,证实新方法能准确地对该区古地貌进行定量化表征、提高储层预测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