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特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确定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采井距是影响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目前主要根据渗透率和启动压力梯度大小来确定。阐述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系数的变化规律,得到其数学描述形式,建立了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数学模型。针对目前求解特低渗透油藏合理井距的局限性,基于修正后非线性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和叠加原理,提出求解特低渗透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的新方法。该方法除能考虑储层渗透率、注采压差外,还可以考虑流体粘度、预期产量、启动压力梯度以及介质变形程度的影响,同时形成了合理注采井距优化理论图版,方便现场应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特低渗油藏生产采用常规开发指标难以有效评价油藏生产动态的问题,引入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概念,认为只有渗透率大于有效驱动渗透率的油层中的流体才参与流动.运用活塞驱替理论推导了含启动压力梯度两相流的有效驱动渗透率计算公式,可以确定油藏中参与流动的小层比例,并对各小层渗透率、有效厚度等参数加权平均计算后,运用产能公式得到各层流量,进而计算出油井产量,最终确定实际启动的地质储量,运用启动地质储量对采出程度等常规开发指标进行修正.结合长庆特低渗油藏开发动态研究表明,修正后的开发指标能准确有效地评价生产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存在启动压力梯度时的合理注采井距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流体在低渗透油藏中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在确定低渗透油藏合理注采井距时如何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是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根据等产量一源一汇渗流理论,获得了注采单元主流线中点处的最大压力梯度计算式,结合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关系建立了低渗透油藏合理注采井距的确定方法,得到不同渗透率和注采压差下合理注采井距理论图版.实例应用结果表明,所述方法简单实用,分析结果与油田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新算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大多数低渗透油层的渗流研究都是通过岩芯驱替实验得到渗透率与启动压力梯度的关系,不仅费时费工,而且考虑的因素比较单一的问题.通过对中国西部某低渗油田不同渗透率岩芯室内驱替实验,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渗流机理出发,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回归分析,建立了新的物理模型,提出了一种求解启动压力梯度的新方法,得到求解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数学模型.由数学模型可以得到启动压力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驱动压力梯度、流体的流度,启动压力梯度与前者成正比关系,与后者成反比关系.利用求解启动压力梯度的数学模型,结合低渗透油田实际,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对单井产量、极限注采井距和含水上升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6.
针对低渗透、低丰度油层难以有效开发动用的难题,采用基于非达西渗流条件下的不同井网产量计算模型,作为低渗透油田井网优化设计方法.将动用系数作为衡量低渗透储层动用程度的指标,为井网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以某低渗透油田区块为例,结合启动压力梯度,考察了井距、注采压差与油井产量和动用系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低渗透油田启动压力梯度的存在,井距越大,克服启动压力所消耗的压力越多,动用系数越低,在某低渗透油田区块目前300m井距下无法建立有效的驱动体系,需要减小井距.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油田丰探区块低渗小断块油藏为例,通过对油藏数值模拟压裂情况注采井网形式进行研究,比较三角形井网、矩形反五点井网、正方形反九点井网和菱形反九点井网等不同井网下的注水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情况下矩形反五点井网开发效果最好。同时对不同渗透率和储层厚度下,小断块油藏反五点井网合理注采井距进行了研究探讨。研究成果对低渗断块油藏的早期开发设计和开发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超低渗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特征,常规注水开发难度大,采收率低。采用超前注水技术或通过储层改造技术改善平面和剖面的渗流条件,能够实现超低渗油藏的有效开发,提高单井产量。注气开采是保持超低渗油藏地层压力或减缓其地层压力降速的有效方法,其中注空气开采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注空气技术是低渗油藏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分析注空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及注空气过程中原油氧化反应机理,综述了原油低温氧化反应模型,为氧化动力学参数的计算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分析蒸汽、压力、原油性质及储层岩石对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渗透率各向异性油藏的开发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渗透率各向异性是储层、尤其是河流相储层的基本性质,它对油藏的有效开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注水保持地层能量的开发过程中,注入流体沿高渗透率方向优先推进,导致不同方向上的生产井见水时间差别较大,致使驱替过程很不均衡,从而影响油藏开发效果.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渗流力学理论,提出了井距控制法和注采压差控制法两种应对措施,并用数值模拟方法检验了这两种对策的有效性.验证结果表明,井距控制法和注采压差控制法能促使注入流体在储层中的均衡驱替,因而能保证不同方向上的油井见水时间的一致性,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渗透率各向异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溶度积规则预测尕斯油田注入水和地层水混注时储层的结垢类型,在此基础上通过天然岩心流动实验,分析注入水和地层水混注时地层渗透率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注水在储层中主要生成CaCO3垢,储层渗透率有明显下降,且当混注水以1∶1注入时储层的渗透率下降最大。  相似文献   

12.
长期注水冲刷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水开发是我国大多数油田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措施,渗透率是表示储层物性的重要标志.长期注水冲刷储层的渗透率与储层的物性紧密相关,对于高孔高渗的岩心,在长期注水冲刷的条件下其渗透率也会出现降低的情况,而质量却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3.
深层低渗稠油有效开发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深层低渗稠油油藏具有地层压力高、原油粘度高以及渗透率低等特点,常规注蒸汽热采降粘效果差、单井产能低,油藏开发难度极大。物模实验及数值模拟计算表明:开发初期高地层压力条件下采用CO2吞吐,后期地层压力下降转为DCS协同作用可有效解决深层低渗稠油降粘困难的问题;压裂改造可大幅度降低低渗导致的高启动压力梯度,有效提高稠油在油藏中的渗流能力。压裂辅助CO2吞吐开发方式在矿场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坪北油田不同渗透率岩心水驱油实验发现,长期水驱后渗透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粘土矿物等测试分析,发现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水驱前后储层参数变化有影响。特低渗透储层因喉道细小、粘土矿物含量高,岩石颗粒易脱落、运移而堵塞喉道,造成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渗透率变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南堡油田低渗油藏普遍存在注水压力不断上升、吸水指数降低、产液量下降等油田开发问题,以南堡13-52井低渗储层天然岩心及注入水为研究对象,评价储层敏感性、注入水结垢及固相颗粒堵塞等因素造成的储层渗透率损害程度.敏感性损害实验表明储层水敏损害程度中等偏强;常温及地层温度下注入水离子含量变化表明,地层温度下注入水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矿场试验和实验表明低渗油藏流体渗流不再符合Darcy公式而是存在明显的非线性,这种非线性效应对单相、多相流体的流动均产生影响.从非线性渗流的形成机理出发,利用恒速压汞技术确立低渗储层喉道分布密度函数,在此基础上,根据毛管模型与边界层理论,建立了低渗储层非线性相渗模型,并结合大庆油田某区块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非线性渗流压力梯度范围内,地层中压力梯度的增加,储层绝对渗透率逐渐增加、水相渗透率逐渐降低,油相渗透率逐渐升高,油井含水率上升速度降低.  相似文献   

17.
甘谷驿油田特低渗储层注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注水区域受益油井的地层亏空、注水利用率和水驱指数的评价,分析受益井的综合含水变化特点,计算出受益油井的储量动用程度,并对比注水区域受益油井和非受益油井的压力保持水平及综合递减率。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压力恢复法球状模型,从理论上得到重复式电缆地层测试器(RFT)渗透率评价公式,并结合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实际资料,对油藏开发过程中的渗透性能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扩展了RFT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丰富川油田为低渗透油藏,2002年开始对长2油藏进行前期注水先导实验,2003年基本实现全区注水开发,但全区开发效果不理想。综合含水率由2003年的25.0%上升到2015年的92.0%,进入超高含水开发阶段。该区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裂缝性水淹水窜现象较为严重,油井含水率上升明显,单井产量低,油田产量递减快等。对全区进行了地质再认识,在对单砂体精细对比、完善注采井网、提高小层对应程度的基础上,一是提出了整体上大面积注水,局部上缓慢温和注水的注水方式,以补充地层能量;二是提出了采用两套井网,实现分层开采的方法,以扩大原始井距,解决层间矛盾;三是采取单井引效措施,以提高单井产量,最终改善全区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杏71试验区同步注水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地层压力下降较快、原油脱气严重、产量递减较快等问题,对杏71试验区进行超前注水室内优化进行实验研究,并应用三管并联长条岩心对该区块超前注水合理技术参数进行优选。实验结果表明,当岩心内孔隙压力水平达到120%,注入速度为0.014mL/min,即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以实验结果为基础,建立无量纲渗流数学模型,应用相似准则得到现场超前注水合理技术参数,并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