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硬脂酸甲酯和异辛醇为原料,二丁基氧化锡(n-Bu2SnO)为催化剂,通过酯交换法合成了硬脂酸异辛酯。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物料配比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影响,并考察了催化剂重复使用情况。常压下,反应温度为140℃,n-Bu2SnO与硬脂酸甲酯的摩尔比0.011 4∶1,硬脂酸甲酯与异辛醇摩尔比1∶1.5,反应2 h条件下,硬脂酸异辛酯收率达到89.0%。n-Bu2SnO循环使用5次后,催化活性基本不变。对反应前后n-Bu2SnO的IR和XRD结构表征表明它具有很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热力学。总结了近年来该类催化剂研究的新进展。对酯交换反应的平衡限制问题和选择性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根据对反应热力学的分析,指出避开平衡限制的合理途径是采用酯交换-歧化二步法工艺路线,而高选择性地得到碳酸二苯酯取决于催化剂的性质。通过分析酸碱催化作用在酯交换反应中的差异,认为碱催化是副产物苯甲醚生成的主要原因,Lewis酸性的催化剂有利于碳酸二苯酯的高选择性。最后对国内研究现状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n-Bu2SnO催化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研究比较了 n-Bu2 Sn O、Ti( OC4H9) 4、Al Cl3、Zn Cl2 四种化合物催化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 ( DPC)的催化性能 ,其中n-Bu2 Sn O的催化活性最高。在常压下 ,160~ 190℃时 ,n(苯酚 )∶n(碳酸二苯酯 )∶ n( n-Bu2 Sn O) =4∶ 1∶ 0 .0 4,反应时间 14 h,碳酸二甲酯 ( DMC)的转化率为 48.5 % ,DPC的产率为 43 .0 % ,碳酸甲苯酯 ( MPC)产率 5 .5 %。 DPC的选择性 88.7% ,无苯甲醚生成  相似文献   

4.
采用氧化石墨烯(GO)改性制备了TiO_2-GO催化剂,用于催化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XRD、TEM、XPS、Py-TPD表征结果显示,GO有效促进了活性组分TiO_2的分散;GO的电子效应改变了催化剂中Ti物种的电子环境,促进了活性物种Ti(Ⅳ)的形成;GO改性的催化剂中,中强酸酸位的比例明显增加。催化剂中有效活性位增加,有利于酯交换反应产物的生成。催化反应结果表明,TiO_2-GO催化剂中GO不仅作为载体,同时起到了电子助剂的作用。当催化剂中GO质量分数为50%时,150~180℃下反应9 h后,苯酚转化率可达41.8%,酯交换总选择性为99.9%。  相似文献   

5.
吴冰  沈健  李会鹏  冯健 《工业催化》2008,16(2):41-44
以SBA-15负载磷钨酸(HPWA)为催化剂、甲基叔丁基醚(MTBE)和苯酚为原料在钢密封间歇反应釜中进行催化合成对叔丁基苯酚的实验研究。考察了HPWA负载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原料配比对烷基化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160 ℃、负载HPWA质量分数30%、反应时间3 h、催化剂用量为原料质量的5%和原料配比n(MTBE)∶n(苯酚)=2∶1时,苯酚的转化率为85.1%, 对叔丁基苯酚的选择性66.87%。实验中HPWA/SBA-15分子筛表现出较高的活性及选择性。  相似文献   

6.
反应精馏合成碳酸苯甲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燕山  王贺玲  田恒水 《广东化工》2009,36(8):37-38,71
通过对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反应精馏合成碳酸苯甲酯的研究,探索出了最优的工艺条件,为以后碳酸二苯酯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以MoO3为催化剂,在1.25MPa下,反应温度200℃,原料中碳酸二甲酯与苯酚的摩尔配比为4:1,催化剂与原料的质量比为0.0005:1,反应时间7h,苯酚总转化率为4853%,碳酸苯甲酯产率为39.75%,苯甲醚产率为8.78%,碳酸苯甲酯的选择性为81.91%。  相似文献   

7.
以碳酸二甲酯和苯酚为原料,采用自制的杂多酸11-钨钛合钛[H_4Ti(H_2O)TiW_(11)O_(39)]为催化剂,对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原料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碳酸二苯酯产率的影响,得到最佳的反应条件。该反应催化效果好,产品产率高,催化剂可重复使用多次。  相似文献   

8.
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多相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包括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及草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对酯交换法和氧化羰基合成法中所用的多相催化剂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阐述,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物,分子筛,以分子筛和SiO2、活性炭及复合型金属氧化物为载体的催化剂。并进一步对各工艺过程及所用催化剂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论,认为开发多相催化剂是今后碳酸二苯酯合成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以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采用缩合与阴离子交换2步反应制备负载吡啶基碱性离子液体催化剂GO-[SPy]OH。通过FT-IR、TGA、XPS等手段对催化剂组成和结构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质量、醇酯摩尔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工艺参数对酯交换合成碳酸二甲酯(DMC)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剂质量为0.05 g、反应温度为90℃、甲醇/碳酸乙烯酯摩尔比为12∶1、反应时间为3 h的优化条件下,DMC的收率达到92%,选择性为100%。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仍能保持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碳酸乙烯酯和甲醇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了LiF/CaO催化剂,考察该催化剂在碳酸乙烯酯 (EC)与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碳酸二甲酯 (DMC)中的催化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N2低温吸附和哈米特滴定等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LiF/CaO在焙烧后生成新相CaF2和Li2O。在LiF负载量为20%(CaO的质量分数),焙烧温度为500℃,甲醇与EC物质的量比为10:1,催化剂用量为碳酸乙烯酯质量的0.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为0.5h的条件下,EC转化率、DMC选择性和收率分别为77.98%、99.97%和77.96%。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碳酸二甲酯和乙酸苯酯合成碳酸二苯酯工艺路线及其反应机理,并对该反应的催化剂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概述,包括均相催化剂体系(锡和钛的有机化合物等)和多相催化剂体系(MoO3和WO3等金属氧化物)。并分析了以锡、钛以及金属氧化物作催化剂时合成碳酸二苯酯的优势和劣势;指出固载化的有机锡/有机钛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的复合化合物是今后碳酸二甲酯和乙酸苯酯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催化剂体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概述,包括均相催化剂体系(碱或碱金属化合物、Lewis酸、锡和钛的有机化合物等)和多相催化剂体系(各种负载型、金属氧化物、水滑石等),认为开发有机锡、有机钛配合物催化剂以及将其固载化是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二苯酯催化剂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张旭 《工业催化》2016,24(10):16-20
碳酸甲乙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市场潜力巨大。相对于传统制备方法,酯交换法制备碳酸甲乙酯具有明显优势。综述碳酸二甲酯酯交换反应合成碳酸甲乙酯的路线,对比碳酸二甲酯分别与乙醇和碳酸二乙酯进行反应的特点,表明碳酸二甲酯与乙醇反应需要解决产物分离的问题,而碳酸二甲酯和碳酸二乙酯酯交换反应则需要提高转化率。两种方法均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分子模拟软件M aterial stud io、工艺过程模拟软件ChemCAD结合Benson基团贡献法,计算了碳酸二甲酯与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焓变、反应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及平衡常数。结果表明,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有利于DPC的生成。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很小,为了提高DPC收率,必须及时移走副产物甲醇。  相似文献   

15.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工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简要介绍了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原理。对碳酸二苯酯合成及碳酸二甲酯/苯酚分离法、分区反应法、连续法、反应精馏法和偶联法5种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反应工艺进行了详细讨论。其中反应精馏法及偶联法是创新的工艺,其反应工艺简单,原料利用率高,碳酸二苯酯的产率和选择性均很高。  相似文献   

16.
碳酸二苯酯的合成工艺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讨论了光气法、酯交换法及氧化羰化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的工艺路线及相关催化剂。重点讨论酯交换法催化剂的选择及反应装置的设计开发,对氧化羰化法则侧重于催化剂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7.
酯交换法合成碳酸二苯酯热力学和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酸二甲酯和苯酚酯交换合成碳酸二苯酯是一条绿色的化工合成过程,但该反应的热力学平衡常数小,除采用催化蒸馏反应外,还必须选用合适的高活性和选择性的催化剂。在目前研究的均相有机钛和有机锡比非均相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活性和选择性,而且其复合催化剂性能较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研究钛 锡非均相催化剂有可能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