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结合公路软土路基沉降监测数据,本文研究了灰色Verhulst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在公路路基沉降预测中的应用,建立了任意时间间隔的灰色Verhulst模型.计算得出了灰色Verhulst模型和双曲线模型对公路路基沉降量预测结果,并与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灰色模型的预测沉降量与实际沉降量更接近,精度更高,更能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2.
基于Logistic预测模型的地铁隧道地表沉降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武汉地铁二号线虎泉站至名都站区间施工监测数据为基础,运用Logistic时间函数模型,对由地铁区间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曲线随时间变化规律进行拟合分析。根据拟合结果,确定了该区间隧道开挖过程中沉降量Logistic时间曲线的5个关键点及3个未知参数,从而建立了针对该区间隧道地面沉降的Lo-gistic时间预测经验模型,将该模型用于预测得到了很好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复合地基沉降规律和Logistic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性,提出了应用Logistic模型预测复合地基沉降.通过对工程实例的分析表明,Logistic模型预测复合地基沉降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和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为复合地基的施工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软土地基沉降模型的预测精度,将现有的Logistic模型和Von - Bertalanffy模型进行叠加,提出了L-V模型,并利用Origin拟合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将该模型应用到软土地基沉降预测中,并与Logistic模型和Von - Bertalanffy模型比较.结果表明L-V模型全过程沉降预测的拟合...  相似文献   

5.
GM(1,1)与Verhulst模型在地基沉降预测中的适用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比较灰色Verhulst模型和GM(1,1)模型在地基沉降预测中的适用性,对某工程实例复合地基的沉降进行分析,并与实测沉降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灰色Verhulst模型比GM(1,1)模型更适用,Verhulst模型预测结果更接近实测值,预测精度也更高;Verhulst模型不仅能够预测最终沉降量,也能很好地反映全过程的沉降与时间的关系.两种灰色模型中,Verhulst模型预测精度高,更适合应用于地基沉降预测,值得在实际工程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灰色模型建立的过程,结合实例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实例分析表明,利用灰色模型分析沉降数据的结果符合精度的要求,证实了灰色模型在建筑物沉降变形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依据黄淮学院4#教学楼基础沉降的观测资料,利用GM(1,1)模型对其近期沉降进行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吻合较好,所建预测模型简便,预测精度高,在变形观测、地质灾害预测方面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软土地基沉降模型的预测精度,将现有的Logistic模型和Von—Bertalanffy模型进行叠加,提出了L—V模型,并利用Origin拟合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将该模型应用到软土地基沉降预测中,并与Logistic模型和Von—Bertalanffy模型比较。结果表明L—v模型全过程沉降预测的拟合程度最高,达到0.9978;沉降后期L—V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1.512)小于Logistic模型(RMSE=2.930)和Von—Bertalanffy模型(RMSE=3.624)的均方根误差,其预测值更加接近观测值。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矿井井架基础进行沉降预测,介绍了灰色预测理论模型的建模方法与模型精度评定方法,阐述了采用等维新息模型进行沉降数据分析的特点;并以某煤矿矿井井架基础沉降监测为实例,利用等维新息模型对其沉降趋势进行预测,分析了等维新息模型的合理雏数,取得了较好的预测结果,并得到了具有实用价值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为了预测高速公路路基最终沉降量,首先依据影响软土路基沉降的因素选取参数建立了BP神经网络预测最终沉降量模型.结合成都一南充高速公路沉降实测资料及其它文献中大量路基沉降资料,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了其各自最终沉降量.通过检验样本验证,预测精度较高,能够满足实际需要.并对BP神经网络在公路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1.
变刚度复合地基力学性状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差异沉降是群桩复合地基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通过中国矿业大学城市地下工程相似模拟试验系统,完成了4组模型试验.试验表明等桩长群桩复合地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沉降,采用变刚度复合地基可以很好地减小差异沉降.在模型试验的基础上对变刚度复合地基的力学性状进行了研究.推导了变刚度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经验公式.该公式与模型试验数据相比较达到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传统PID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兆瓦级变速变桨型风电机组减载控制策略,考虑变增益和加滤波器控制,并基于风电机组专用软件BLADED的外接口,自主研发外部控制器,分析减载控制策略对整机性能、载荷的影响.结果证明,采用这种控制策略能有效地减小风轮上的载荷,使风电机组的运行更加平稳.  相似文献   

13.
大规模风电场发电机组的等值简化对风电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一种风电场动态等值方法,该方法以滑差变化曲线作为反应风电机组运行点的分群原则,通过提取能够反映风力发电机组滑差动态响应情况的指标,进行风电场机组的动态分群;对滑差同调的机组参数加权平均,得到同调机群的等值模型,进而将风电场等效为几台等值机模型;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搭建风电场的详细模型和等值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分别验证分群指标的有效性和风电场等值模型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以抽油机离网风电-网电互补供电试验系统中的风力机为研究对象,根据风力机的运行特性,运用相似理论得到了模型试验中与风力机相似应满足的条件.计算了与某实际风力机在对应工况下相似的模型风力机的相关参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由变频器拖动电机组成的试验模型来模拟风力机的运行,保证了试验模型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叶片工作在大气湍流随机变化的恶劣环境中 ,具有曲线边界 ,自振频率的求解是对其进行动态设计的需要 ,大部分叶片在工作中常常先于整机破坏而导致整个设备停止运行。其振动参数的识别对其设计制造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对风力机叶片进行动态测试 ,由频率分析的单模态曲线拟合方法及复峰值曲线拟合方法方得到了叶片的前八阶振型曲线图 ,二者结果比较一致 ,并找出了结构的薄弱问题。试验结果表明 ,此叶片一阶频率小于该叶片在额定转速下的三倍转速频率 ,这可能是该叶片容易失效的原因之一 ,对风力机叶片的结构动力修改及结构动态优化设计提出了参考意见 ,为叶片动态设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应用多种理论计算方法对青岛某大厦工程进行了沉降计算,提出当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花岗岩时,采用刚性箱(筏)基的弹性力学方法得到的沉降值与实测值相符合,该计算方法对于提前预测及合理解决超高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预估与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和复合地基,对一工程实例进行了工后沉降预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FG桩复合地基能有效控制路基工后沉降;桩间距是影响控制效果的主要因素,桩间距小,则工后沉降量小,反之亦然;对CFG桩复合地基,采用设计、施工和监测等综合措施,可有效控制高速铁路路基工后沉降.  相似文献   

18.
基于聚类分析的双馈机组风电场动态等值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型双馈机组风电场,提出一种新的动态等效建模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基于双馈风力发电机暂态电压特性的聚类分群方法,即根据风电场内各双馈发电机受系统故障影响程度的不同,识别出电压的动态响应行为相近的风力发电机,并对分群后的双馈发电机及其电气接线系统进行等值聚合,实现了双馈机组风电场的动态等值多机表征。利用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 6.2),搭建了双馈机组风电场详细模型和等值模型,并与传统的单机等值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多机等值模型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双馈机组风电场并网点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19.
风力发电机组风轮的动态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有限元方法对风力发电机的风轮进行动力学建模及模态分析,得到的固有频率与实测值较为一致,因而验证了有限元计算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对风轮及单叶片的模态计算、强度计算分析,得到其振型、变形及应力分布,找出结构的薄弱环节,为结构的动力优化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0.
摩擦型桩表面劣化时的沉降特性室内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工作荷载作用下,摩擦型桩(端承摩擦桩和摩擦桩)在腐蚀地基中发生表面劣化时的沉降特性,通过制作以硫酸铜溶液为腐蚀性介质的饱和砂土地基模型,开展了加速劣化试验,得到工作荷载作用下摩擦型桩表面发生劣化时的沉降规律.结果表明:腐蚀地基中,桩表面劣化程度随时间不断增大,沉降量随劣化程度的增大而增大;端承摩擦桩和摩擦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发展规律不同;在工作荷载作用下,经过17 360 min,端承摩擦桩的沉降量达到桩径的28.5%,其中表面劣化引起的沉降量为10.6%,大于摩擦桩的7%;试验结束时,端承摩擦桩和摩擦桩的沉降量均达到了各自极限承载力对应的沉降量.表面劣化导致摩擦型桩的沉降量显著增加,表面劣化引起的附加沉降可能影响桩的正常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