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盆地为中—新生代超巨型克拉通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含油气盆地.运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在分析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的基础上,将西西伯利亚盆地划分为3个含油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含油气系统的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类型等要素,认为巴热诺夫—纽康姆含油气系统主要为上侏罗统—森诺曼阶的常规油气藏和巴热诺夫组的自生自储式非常规油气藏;托尔古—秋明含油气系统主要为中—下侏罗统秋明组的常规油气藏和基底顶部风化壳油气藏;北部中生代复合含油气系统主要为阿普特—森诺曼阶波库尔组的天然气藏和侏罗系—纽康姆阶的凝析油藏.  相似文献   

2.
中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田规模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区块平均油气资源丰度及油气聚集带的汇烃单元面积是油气田形成规模的决定因素。根据我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田成藏条件研究,将我国主要陆相含油气盆地区块平均油气资源丰度划分为特高、高、中、低四级,将油气富集带的汇烃单元面积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特小型五级。由陆相油气田形成规模要素的差异,将我国陆相油气田规模划分为五级31类成因。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张性深断陷、东北部克拉通坳陷盆地、东南部边缘海拉张裂陷盆地、西北部山前(间)坳陷盆地、中部大型简单克拉通坳陷盆地、南方中小盆地(如苏北盆地)分别具有特高—高、高、中、中—低、低油气资源丰度和中型—特小型、大型—中小型、中型—大型、大型—特大型、小型—特小型汇烃单元,因此,它们具有不同的油气田规模特征。在各类含油气盆地中,不同规模的油气田具有十分明显的部位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盆地形成演化历史及结构特征,将中国沉积盆地划分为单型与叠合型两大类。单型盆地的原型可以划分为克拉通盆地、拉张盆地和挤压盆地。2种或3种单型盆地的叠合可以形成若干不同的叠合盆地。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以成盆-成烃-成藏的动态过程分析为主线,在成盆方面,关键构造变革期的盆山耦合关系与盆地结构的形成和改造是研究的基础;在成烃方面,应加强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环境、生排烃机理和效率的研究;在成藏方面,强调叠合盆地油气聚散机理与含油气系统演化。针对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多旋回性,采用波动分析方法是叠合盆地分析的有效方法之一。鉴于叠合盆地多源、多期油气运聚、调整成藏的特点,使用“元素-结构-功能”系统思想体系,提出了油气成藏体系的概念,采用“源-位”分类方案,建立了油气成藏体系的6种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克拉通盆地的基本概念及类型。从克拉通盆地层序出发,论述了克拉通盆地的不整合、构造沉降、成因机制与构造演化,对这种结构简单而成因复杂的盆地类型从其形成的近同时性出发,将盆地发育与显生宙的两次构造巨旋回相联系。分析表明,克拉通盆地具有好油源、多类型的储盖组合,圈闭主要为地层一构造复合型,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油气聚集具有时效性等特点;克拉通盆地的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气田规模多为中、小型;克拉通盆地的油气勘探历史较为漫长,科学研究是成功勘探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全球共发育数千个沉积盆地,而对于其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其演化特征、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规律等均有着很大差别,因而研究盆地的类型及演化特征,不但可以丰富石油地质理论,而且对油气勘探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基于对全球主要大型盆地进行的几十年的研究工作成果,依据大地构造背景及环境、构造体系特征、地球动力学因素等,盆地形成演化及纵横向结构特征,盆地充填沉积及相变这3项标准,将众多盆地从总体上划分为3大类: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包括大陆边缘盆地等)和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进而论述了上述3大类盆地演化阶段及地质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克拉通盆地经历了裂陷—克拉通、挤压绕曲克拉通、挤压隆坳克拉通、挤压抗张克拉通坳陷盆地等4个演化阶段;②断陷盆地由早期断陷与晚期坳陷叠加而成;③前陆盆地由早期前陆、中期前陆、晚期前陆3个阶段组合而成。结论认为,上述3大类型盆地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总体上仍然很大,但从油气发展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其中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待发现油气资源量为最大。  相似文献   

6.
中国含油气盆地分布规律及油气勘探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界定中国含油气盆地涵义的基础上, 从板块构造演化的背景、盆地形成的动力学特征、油气产层的时代等诸方面, 阐明了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分布规律。将中国含油气盆地划分为以富集石油为主的裂谷盆地和以富集天然气为主的克拉通盆地两种类型, 每种类型又各有三个油气富集的构造单元。它们占中国沉积盆地面积的90 %以上, 拥有全国油气资源量的60 %~ 67 %和储量77 %~ 96%.讨论了今后中国含油气盆地勘探中的有利地区和层位,并预测了可能发现的油气田规模。同时, 还展望了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区和青藏地区油气勘探的远景。  相似文献   

7.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内克拉通型盆地,其开始形成时间是晚三叠世,主要的油田层位分布在侏罗系,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侏罗系时期的地层的划分情况,主要采用了测井法、岩相法等方法将其划分为安定组、直罗组、延安组和富县组,并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来指导生产实践、提高油气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含油气系统特征与划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塔里木盆地含油气系统具有多源叠加复合、油气普遍混源、形成含油气系统的关键时刻多、成藏期次多和含油气系统多的特点。根据含油气系统形成的构造背景与烃源岩叠合分布特征及油气源对比结果,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克拉通型、前陆型和克拉通-前陆叠合型3类10个含油气系统。其中库车、塔西南油气系统为已证实的两个前陆型含油气系统,成气条件十分优越。轮南-草湖、哈拉哈塘、塔中、巴楚-盖麦提油气系统为已证实的海相克拉通型含油气系统,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区。塔东、阿瓦提油气系统则属克拉通-前陆叠合型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9.
塔北隆起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拉通盆地富集油气且分布的非均一性明显,中国典型的克拉通复合盆地在地质特征和油气分布上具有多期演化、多期叠合、多期成藏和油气相对富集的特点。根据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烃类性质和成藏组合配置关系把塔北隆起划分为四个压力旋回系统,其分割性源于地层欠压实、热解生烃和粘土矿物脱水等机制,异常压力对次生孔隙储集体的形成、构造微裂隙的产生和盖层的封闭性能都有一定影响,从而有利于烃类的成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内含油气系统的系统表征和类比分析,结合中东地区油气田最新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揭示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源盖成藏要素和油气富集的相关关系,探索盆地油气差异富集的主控因素。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群发育内克拉通、弧后、被动陆缘和活动陆缘4个超级含油气系统,其中被动陆缘和内克拉通超级含油气系统油气最为富集;区域上油气主要富集于中阿拉伯盆地和鲁卜哈利盆地,层系上石油主要储集于白垩系和侏罗系,而天然气则主要富集于二叠系和三叠系;阿拉伯板块被动陆缘盆地群油气的差异富集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即优质烃源岩的展布与盆地的正向构造带控制油气的区域分布,区域盖层控制油气的层系分布。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多旋回构造演化与复合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里木克拉通多旋回构造演化控制了塔里木叠合盆地的形成及石油地质条件和复合含油气系统特征,进而决定了油气的分布和资源潜力。受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演化控制,塔里木盆地经历了3个伸展-聚敛旋回、6个演化阶段,发育了多期不同类型的原型盆地,其间还发生了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末期、印支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6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使先前形成的盆地遭受隆升、剥蚀、褶皱、断裂等改造作用。经历多旋回构造演化形成的塔里木叠合盆地,具有发育多套烃源岩和多个生烃灶,有多类储集层和多套储盖组合,多期生烃与成藏及多期调整、改造乃至破坏等油气地质特征。按照生烃灶分布及其所形成的油气藏关系,可以划分出10个复合含油气系统。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有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3个关键时刻,不同关键时刻油气系统内的油气分布受有效生烃灶和古隆起匹配关系控制,多期油气系统叠加最终控制油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成藏系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为一多成藏系统盆地,同一含油气系统往往存在多个成藏系统。在克拉通区,轮南成藏系统实际上包括了3个成藏子系统,即奥陶系常压开放型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石炭系超压半封闭型成藏系统以及三叠—侏罗系常压开放型次生油藏成藏系统。塔中成藏系统可分为中央断垒带原生—次生油气藏成藏系统和塔中北斜坡原生油气藏成藏系统,后者又包括奥陶系垂向运移成藏系统与石炭系侧向运移成藏系统。库车前陆油气系统可划分为北单斜带近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中部前陆逆冲带近源—自源超压—常压封闭—开放型成藏系统以及轮台凸起近源—远源常压开放型成藏系统3个成藏系统。   相似文献   

13.
�й��Ϸ����ຬ������ϵͳ�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超越残留构造盆地的含油气超系统,是由共享相似烃源岩、既相互独立又有成因联系的若干个含油气系统构建的含油气成因地质单元,全球具有普遍性。近似的古地理沉积环境和相同时间的区域性烃源岩是确认含油气超系统的前提。中国南方海相独特的构造格局与演变史造就了区域展布的扬子克拉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下古生界、扬子克拉通碳酸盐岩台地陆表海盆地上古生界、上扬子前陆盆地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和湘桂地块活动大陆边缘海盆地上古生界、三江古特提斯双弧后边缘海盆地上古生界—侏罗系等5个海相含油气超系统,晚燕山期—喜玛拉雅期构造运动差异性使之解体。根据含油气超系统内的已知含油气系统普遍规律,用地质类比法预测具类似源岩的其他低勘探程度盆地(或新区)未知含油气系统的展布特征,这在目前南方海相油气勘探早期阶段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含油气系统研究目前尚无成熟的划分方案和系统成果,本文主要依据油气赋存的层位并参考油气源将其划分为下古生界含气系统、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及中生界含油气系统。各含油(气)系统平面分布范围主要受生油岩、储集岩分布和油气运移方向的控制;其中,下古生界含气系统、中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上古生界含气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北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成藏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探讨了油气成藏系统的定义,认为油气成藏系统是含油气盆地内相对独立的油气运聚单元和成藏各要素的总和,是不同于含油气系统的独立概念,其研究重点在于油气藏。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构造特征、成藏要素和运聚特征的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盆地可以划分为三大油气成藏系统和八个次级油气成藏系统,这些成藏系统平面上和纵向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油气空间展布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含油气系统概念的由来及内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含油气系统概念在1972年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Dow首先提出,历经Perrodon,Demaison,Meissner,Ulmishek及Magoon等人补充、修改而完善。含油气系统为一个有效源岩体和所有有关油气的天然系统,包括油气藏存在所必需的一切地质要素和作用,与沉积盆地、成藏组合和勘探目标等层次构成一个油气调查序列,侧重研究生油气源岩体与油气之间的成因关系。因此,含油气系统不属新理论范畴,而是一种适用于研究油气的新方法,研究对象为某一油气成因单元。含油气系统因地质要素和地质作用的不同功能,可进一步划分为生成子系统、运移子系统和聚集(保存)子系统。我国的含油气系统不仅仅由单一系统构成,而多发育复式含油气系统。在引进和应用含油气系统的方法时,不要盲目套用,也不要不切实际地进行所谓的修改与创新,而应视我国的具体地质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7.
焉耆盆地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上形成的中新生代含煤沉积盆地。从盆地形成演化、烃源岩条件、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圈闭类型等基本石油地质特征出发, 对烃源岩的生烃史、储集层特征和演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焉耆盆地主要有2 期油气生成和成藏事件。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分布在博湖坳陷, 平面上可划分为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和南部凹陷含油气系统, 纵向上可划分为侏罗系原生型含油气系统和古近-新近系再生型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势面划分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指出了Magoon关于成熟烃源岩体个数划分含油气系统方法的局限性,以油气势能理论为依据,提出了一种以主要高势面划分含油气系统的新方法。剖面上,主要高势面多为区域性分布的烃源岩层、岩性致密层或成岩致密带;平面上,高势面即为油气分割槽,主要为盆地轴线或封闭性良好的大断裂带,将含油气系统进一步划分出多个亚含油气系统。 松辽盆地北部东区可划分为上、中、下三套含油气系统;平面上,下部含油气系统又可进一步划分出五个亚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