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蕾  张险峰 《华中建筑》2002,20(6):18-20
在高校图书馆的创作过程中,对建筑的行为空间进行定位,进而建立相应的秩序,空间界定模式及造型手法。  相似文献   

2.
以武汉市六所高校图书馆为实证研究对象,从使用者行为和需求的角度研究我国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该文使用座位扫描法和"学习节奏框架",观察和分析学习者在高校图书馆中的行为和需求,结合国外的发展与实践,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的多样化学习场所明显不足。因此,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学习和学习者为中心,积极回应新型学习者和新型学习方式,是今后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空间设计探究与创新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更新影响图书馆空间和功能形式,引发图书馆空间形态与设计观念的骤变。运用比较与分析的方法,结合现有规范与传统思维指引下的图书馆设计中存在的功能应变性差,空间模式单一,缺乏弹性,体验式、个性化学习空间少,空间可达性与可识别性差等问题,论证现有规范与传统思维的不足。同时提出图书馆空间功能应随时代变化的原则,即电子图书和服务娱乐引领阅读空间创新;数字和网络技术引领“虚拟”与“现实”空间的融合与创新;创客空间灵活嬗变,流动性突出,引领图书馆岛式空间、氛围空间与创客研修空间并行;空间和功能多元发展,图书馆成为城市地标。  相似文献   

4.
大学校园的环境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好的校园环境不仅仅需要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宏伟气派的图书馆,绿树林荫舒适宜人的校园广场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高校室外空间的设计却缺乏地域性的考量,夏热冬冷地区的校园广场空间更是显现出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缺失,对学生在校园广场环境中的行为特点缺少分析研究、.依据目前夏热冬冷地区大学校园广场的普遍情况,本文以湖南大学环境馆前广场为例从校园广场空间活动者的行为模式与行为模式对广场空间环境影响两个方面对校园广场的环境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从行为学的视角对夏热冬冷地区的大学校园广场空间环境设计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李进才  李宁宁 《建筑知识》2013,(11):84-84,86
现代图书馆运用环境行为及心理学理论,通过对图书馆建筑设计基本原则,图书馆的基本功能,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图书馆业务组织环境空间影响的学习和了解,有效规划和组织图书馆建筑空间,以满足现代图书馆备项功能要求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市朝阳区图书馆新馆为案例,利用空间句法来量化分析法,对图书馆建筑空间的使用效能进行评价,并通过追踪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使用者的行为活动及其使用后感受作进一步分析比对,以协同研究的方式为提高图书馆建筑空间的使用率与设计活力,提供实践研究基础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严重冲击了传统的高校图书馆空间模式,引发了学术界对图书馆空间再造设计的热议。文章首先以大流通观念为基本视角,结合经济学"企业再造"理论,释义了阅览空间再造概念;紧接着联系传统图书馆空间,展示了阅览空间再造系统;最后提出了该空间系统组合模式,即"三角锥"模式,并从单一空间设计和空间系统设施两方面分别详述了传统阅览空间、交通阅览空间、藏书阅览空间、庭阅览空间以及休闲阅览空间。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图书馆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建筑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以保存、收藏书籍资料为核心的观念正在向以为人服务为宗旨的观念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作为载体的图书馆建筑也应顺应这一变化,以人的行为特征和模式为出发点,正确处理好人与知识载体、人与人、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人们知识的获取、思想的交流、公共生活的丰富提供便利和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9.
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推动全社会进入新技术文明时代。以信息交流为主体的图书馆,首先受到冲击并发生变革,建立在纸质媒介基础上的传统图书馆建筑空间亦发生改变。面对数字技术的持续冲击、行为模式的逐步转变、环境品质需求提升、节能降碳要求提高等制约因素影响,研究基于功能是前提、性能是目的、形式是结果的层级关系,从功能构成、空间组织、空间性能等方面提出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图书馆设计策略,建立“形式追随功能”“功能与性能并重”“形式追随性能”三位一体的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期为新时代图书馆建筑设计提供支撑依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1)
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传统图书馆越来越难以满足读者种种个性化的需求,图书馆空间资源的挖掘和再造成为图书馆创新服务、谋求突破的重要手段。该文从图书馆空间概念入手,对图书馆空间再造的意义、模式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未来高校图书馆建筑空间构成及设计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涛  武联 《山西建筑》2007,33(23):17-18
从高校图书馆发展的外部动因,使用主体的心理、行为特征和现代化设备对图书馆的影响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图书馆建筑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归纳出未来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功能布局及空间组织结构特点,总结出设计中要考虑的诸多因素,以期更好地指导高校图书馆的设计与建设。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足尺模型试验方法对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梁柱组合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刚度退化特征、耗能能力、梁端转动变形等抗震性能指标进行了系统研究。试验及理论分析结果表明,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梁柱组合件具有较强的耗能能力,能够满足抗震设防的要求。由于预应力筋的作用,卸载后残余变形较小,恢复性能较好。梁柱结合部位是该节点的关键部位,经过合理的设计,采取必要的措施,还可改进其耗能能力。  相似文献   

13.
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整体钢屋盖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整体钢屋盖由周边的单层折面网壳与中央圆顶构成。为了了解这一结构体系的受力特点,揭示结构的薄弱环节和破坏模式,验证有限元分析的建模策略,开展了1∶10缩尺的模型试验研究。介绍了该结构的受力特点、试验方案设计和理论分析假定,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对比,并对试验过程中的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在设计荷载工况组合下的响应基本保持线弹性,位移和内力实测值与计算值吻合较好;竖向荷载作用下,穹顶作用对单层折面网壳和中央圆顶的受力特性都有较为显著的影响。极限阶段的加载试验表明,环向拉杆对整体结构的受力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而一根环向拉杆的断裂将致使传力路径的改变,从而导致较为不利的破坏现象。  相似文献   

14.
岩石在伺服条件下的渗透性与应变、应力的关联性特征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根据伺服渗透试验所获得的渗透率-应变关系与应力-应变关系,分析了全应力-应变过程中岩石渗透性随变形的变化特点及软、硬岩渗透率-应变关系的主要差异和渗透率-应力之间的关联性,对破坏前的岩石渗透率-应力关系所作的耦合结果表明:对于峰值应力前的变形段,不同岩性的渗透率-应力关系曲线表现有相近的几何特征,且二者的对应性和分段规律十分明显。基于这种特点,提出了临界抗渗强度和起始渗透率两个特征值,建立了峰值应力前岩石渗透性-应力关系数学表达式,并阐述了这两处特征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5.
某大学图书馆空调系统气流组织形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某大学图书馆的空调系统,分析了集中送、回风管道风口布置形式、末端送风口形式和相应的室内气流组织形式,通过几种气流组织形式对比,得出了大空间风管道风口布置的最佳形式。  相似文献   

16.
以洛阳理工大学图书馆的设计为例,对新型数字化图书馆的设计进行探索,提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7.
高校用户信息行为是用户信息行为研究的一个热点,高校的信息用户群体在信息需求、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大型预制混凝土结构梁-柱-叠合板边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多高层预制混凝土结构装配式边节点的抗震性能,采用足尺模型试验方法,对高轴压预制梁-柱-叠合板装配边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开裂破坏形态、滞回特性、骨架曲线、延性与耗能等进行了研究,并与相同构件参数的整体现浇试件进行了对比。基于OPENSEES建立了考虑梁底锚固钢筋滑移的装配节点数值模型,并用试验结果加以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同影响因素的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类装配式混凝土边节点核心区受力钢筋没有出现粘结破坏、锚固性能良好,其承载力、耗能性能及延性与整体现浇混凝土节点相当;柱轴压水平对节点承载力影响较小而柱截面尺寸对节点承载力影响较大,钢筋直径影响节点加卸载刚度及捏拢效应而对承载力影响较小。图16表3参12  相似文献   

19.
大开间约束砖砌体结构模型的拟静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大开间砖砌体结构采取在砖砌体中增设钢筋混凝土墙中柱和水平条带的加强措施。通过大比例模型试验,探讨大开间约束砖砌体结构的破坏形态,研究其抗剪承载力、变形能力和恢复力特性;论证了在7度区采取此项加强措施后七层大开间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可满足相应的抗震设防要求。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已开始进入了后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西方城市最为明显的特征是"日常城市体系下的空间社会文化转向",以社区为单位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呈现出典型的阶层化特征,代表了后现代西方城市社会阶层的生活行为规律,建构了(日常生活)城市体系下城市居民生活场所(或社区资源)的时空对应模式。探讨城市社会生活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是当代城市问题和空间规划研究的重要方面。研究认为,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必将对应不同的社会阶层化空间特征;通过解构日常城市体系下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特征,研究社区阶层耦合资源结构(社会公正)配置规划和控制。从而为当代中国城市社区规划提供崭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