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G.T.超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性能及其在塑料、涂料等行业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二氧化硅(SiO_2)气凝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SiO_2气凝胶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从疏水化、增强改性、掺杂改性等几个方面介绍了SiO_2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探究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成型机理和制备方法的差异对气凝胶性能的影响,阐明现阶段二氧化硅气凝胶高温条件下结构坍塌、性能衰减的原因及其在吸附、建筑保温等领域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恒沸蒸馏干燥超细二氧化硅凝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了利用恒沸蒸馏脱除超细二氧化硅滤饼中水分的可行性和具体实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恒沸蒸馏可以明显地减弱颗粒之间的团聚和结块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作为蒸馏液的正丁醇较为彻底地将颗粒间隙的水分通过形成共沸物的方法脱出。正丁醇本身具有的较低表面张力和较低极性使粉体内部空间结构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证据显示,蒸馏过程不会对二氧化硅颗粒表面的活性基团造成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5.
二氧化硅气凝胶具有高孔隙率、低热导率等特点,使其成为新型超级隔热材料。然而,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柔韧性、整体性差,并且常温干燥制备的气凝胶在高温时热导率迅速上升,这些都大大限制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应用。近些年,通过原位溶胶-凝胶法和模压成型法制备得到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韧性、整体性和高温隔热性能,使得二氧化硅气凝胶作为单独块体隔热材料成为可能。本文阐述了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材料的隔热机理,综述了近年来抗辐射型、纤维增强型和聚合物增强型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的研究现状,最后讨论了该领域今后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6.
二氧化硅气凝胶具有低密度、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低导热率、物化性能稳定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隔热、隔音、催化传输、吸附过滤、光电子等领域。介绍了以稻壳灰、粉煤灰和多晶硅副产四氯化硅等固废资源为硅源,采用喷雾冷冻干燥和燃烧干燥等技术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及复合体作为吸附材料和催化材料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二氧化硅气凝胶作为一种新型轻质多孔材料,在航空、建材和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综述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工艺发展史,介绍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光学、热学、电学、声学和催化方面的性质,详细讨论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两种改性思路:硅源改性(包含单一硅源、复合硅源和功能性硅源)和掺杂改性(包含非金属材料掺杂和金属材料掺杂),展望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简要明晰地介绍了纳米多孔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应用、发展等相关情况。  相似文献   

9.
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和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正硅酸四乙酯为硅源,通过采取老化、表面修饰、溶剂置换和分级干燥等一系列抑制二氧化硅气凝胶干燥中出现缩裂的有效措施,以非超临界干燥技术最终获得了大块无裂纹的二氧化硅气凝胶。该气凝胶的孔径较小且分布均匀,比表面积为684m^2/g,孔体积可达1.38cm^3/g,最可几孔径为3.221nm,平均孔径达2.871m。同时在实验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二氧化硅气凝胶缩裂的主要原因和抑制缩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稻壳在盐酸中浸泡、煮沸、回流、干燥后,置于600℃燃烧,并保温2 h,制得了一系列二氧化硅气凝胶样品。重量法分析表明这些二氧化硅气凝胶中二氧化硅质量分数为99%以上,并采用了激光粒度仪、比表面测定仪(BET方法)、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和扫描电镜(SEM)等研究了二氧化硅气凝胶样品,同时对使用稻壳能够成功制备二氧化硅气凝胶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纤维/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综述了纤维种类、纤维有关参数对复合材料最终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指出与纤维相关的一些参数有着明显的交叉影响关系,在嵌入纤维过程中需重点处理好纤维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还需着重关注任何可以导致SiO2气凝胶孔径增大的网络结构的因子,为SiO2气凝胶复合材料在隔热领域中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乙醇和去离子水为溶剂,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Pechini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超细二氧化硅粉体,采用热分析(TG-DTG、DSC)、X射线衍射(XRD)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等对二氧化硅粉体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000 ℃以下煅烧所得二氧化硅粉体均为非晶相,pH影响了煅烧过程中有机物的降解燃烧;煅烧温度为500 ℃时,所得二氧化硅纳米粉体的粒径约为10 nm;煅烧温度升高至600 ℃时,粉体团聚严重,晶粒尺寸增大至20 nm。  相似文献   

13.
纳米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超级隔热材料,二氧化硅气凝胶具有极高的孔隙率和极低的热导率。着重介绍了纳米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材料的类型以及制备方法。常见的制备方法为先制成纳米孔气凝胶的颗粒和粉料,再掺入增强纤维和黏结剂,经二次成型制成复合体。分析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隔热材料存在的问题,简要介绍了最新的改进技术,提出今后研究的主要目标,即通过廉价原料制备出较低密度下有良好强度和热导率的气凝胶复合材料,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柔韧性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柔韧性二氧化硅气凝胶制备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最常用的制备方法和干燥工艺,并对所制得样品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目前,柔韧性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采用衍生法,用来制备纯的气凝胶;另一种是交联法,可以制备聚合物交联的气凝胶.超临界流体干燥是目前最常用的干燥工艺.  相似文献   

15.
三维纳米孔隙结构的二氧化硅气凝胶具有孔隙率高、密度低、比表面积大等基本特征,这些优异的特性使二氧化硅气凝胶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二氧化硅气凝胶一般通过溶胶-凝胶过程、老化、干燥处理得到。主要总结了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制备过程及机理,介绍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相关领域的应用,并对二氧化硅气凝胶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李华  霍丽  张纷云 《广州化工》2012,40(14):54-56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湿凝胶,然后浸泡在反应溶液中进行老化,再利用正己烷进行溶剂交换,三甲基氯硅烷进行表面改性,最终获得轻质多孔二氧化硅气凝胶。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凝胶的最佳工艺条件是:pH=5,TEOS∶乙醇∶水(摩尔比)=1∶4∶8;利用FTIR、XRD和SEM等方法对二氧化硅气凝胶改性特征和添加DCCA前后的物理性质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8.
二氧化硅气凝胶具有极高的孔隙率和非常低的热导率,在保温隔热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探究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在不同温度热处理条件下热导率的变化情况,并从微观结构角度解释了其变化机理。随着热处理温度升高,气凝胶热导率先降低后升高。当热处理温度低于400 ℃时,气凝胶的热导率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这是因为较低温度的热处理去除了气凝胶内部的大部分杂质,并且使气凝胶的内部孔隙结构更加均匀;当热处理温度处于400~700 ℃时,更高温度的热处理使得气凝胶内部的孔径明显增大,气凝胶颗粒增大,使得热导率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热处理温度高于700 ℃时,气凝胶颗粒开始烧结,骨架结构坍塌,密度显著增大,热导率也急剧上升,此时已不具备气凝胶轻质多孔的典型特征,可以认为已经失效。实验结果对亲水型气凝胶的应用给出了一定的指导:为保证气凝胶绝热能力的最优化,可以对气凝胶在400 ℃的温度下进行一段时间的保温;工作温度应在700 ℃以下,温度的升高会轻微降低气凝胶的隔热能力;气凝胶在700 ℃以上时会失去其绝热能力,因此不宜用于温度高于700 ℃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研究改进出一种高纯超细二氧化硅的生产方法。该高纯超细的生产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处理后的高压气体经不锈钢管道到达气流粉碎机喷嘴,经气流粉碎机喷嘴处理后,形成超音速高速气体;同时,自喷嘴喷出的气体体积瞬间膨胀,带动由加料口进入的原材料高速运动并相互碰撞,达到粉碎目的。本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提纯技术:配置提纯溶液,排放无污染;2粉碎过程无粉尘排放;3粉碎过程无杂质进入;4产品收集采用全自动真空包装;5产品粒度细,分布均匀,形貌规则。  相似文献   

20.
何方  吴菊英  黃渝鸿  程娟  郑伟 《化工进展》2014,33(8):2134-2139,2169
采用溶胶凝胶法及雾化技术制备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同时制备了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涂料。利用扫描电镜(SEM)对涂料的微结构进行观测,采用激光粒度检测仪对二氧化硅气凝胶微球的尺寸进行检测,采用Hot Disk热导率仪测量了二氧化硅气凝胶隔热涂料的热导率。结果显示:根据SEM 图像,气凝胶微球在涂料中形成明显团聚,且在气凝胶体积分数较高时,涂料中气孔增多。此外,小粒径气凝胶微球更容易形成团聚。由于气凝胶微球热阻极大,气凝胶隔热涂料的热导率随气凝胶微球含量的增加而下降。气凝胶微球的团聚相比均匀分散不利于热导率的降低,而孔隙的增多则有利于涂料热导率下降,因为空气的热阻高。小粒径微球的界面热阻比大粒径微球更大,导致小粒径微球制备的隔热涂料热导率低,混合粒径使气凝胶微球堆积密度增大,有利于降低涂料的热导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