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山前带地震勘探技术进展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桂桥  于世焕 《石油物探》2012,(6):539-547,535
地震勘探技术是制约复杂山前构造带油气勘探的瓶颈技术。山前带复杂的表层及地下地质条件,给地震勘探带来了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横向速度变化大,地震成像方法不适用;山前带地下复杂构造的准确解释困难。建议采取的技术对策包括:深化对山前带复杂波场的认识;以模型为基础设计宽线大组合二维、宽方位高覆盖三维等观测系统;进一步改善激发、接收效果;探索散射干扰、非纵方向的非线性相干噪声等山前带特殊噪声的压制方法;多方法联合提高静校正效果;研究应用高效的逆时偏移技术,重点研究低信噪比资料速度建模技术;前瞻性地研究起伏地表各向异性逆时偏移、全波形反演等新技术。同时,建议严格采集、处理、解释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不断改进单项方法技术的应用效果,持续优化整个地震技术的应用流程,做好地震技术一体化和技术集成,在地质指导下通过综合物探手段提高山前带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2.
李仲远  刘胜  郭勇 《石油物探》2006,45(3):294-298
广西百色盆地地下构造十分复杂,其北部地层高陡,断裂异常发育。以往的勘探,一是受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制约,观测系统CDP网络过大,排列长度较短;二是没有针对盆地中油气最富集的目标区(北部陡坡带)进行针对性的观测系统设计,致使地震剖面的波组特征不明显,断点不清晰,构造难以准确落实。为查明百色盆地3条主控断层的产状、性质和展布情况,落实北部陡坡带的盆地边界地层接触关系,针对该区地震地质条件,进行了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首先,对以往的三维地震勘探观测系统进行了分析,找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提出了设计思路,并利用弹性波波动方程正演方法对目标区北部陡坡带进行了正演模拟,分析了不同地震地质条件下资料的品质以及满足地质条件的采集参数;最后,针对该区的复杂构造进行了基于目标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在北部陡坡带,利用基于目标的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信噪比得到了较大改善,品质较好,可用于粗细构造解释。  相似文献   

3.
焉耆盆地山前构造带地表地质条件复杂,激发和接收条件非常差,造成干扰波非常发育,原始资料的信噪比非常低,难以见到有效反射,成像精度不高,不能满足构造解释的需要,为此,开展了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研究,采用表层结构调查技术、关键参数分析论证技术和观测系统设计等技术,通过改善激发条件、优化激发参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通过检波器组合实现对干扰波的组合压制,提高单炮的信噪比;通过针对性观测系统设计增加覆盖次数,提高剖面信噪比,查清了南部山前逆冲推覆带的分布范围、目的层产状及断裂带展布特征,并落实了构造特征及圈闭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巴喀地区地表条件复杂多样,地下构造复杂,导致该区原始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尤其是构造主体部位地层高陡,断裂非常发育,地震偏移成像难度极大,从而使得该区地下构造难以准确落实;同时巴喀地区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不明显,缺乏有效的储层预测识别方法,以上因素制约了巴喀地区油气勘探的进程.通过研究,形...  相似文献   

5.
龙门山地区不仅地表地质条件复杂,地腹构造及其断裂体系也复杂多样,使构造地震成像困难。因此,近十几年开展了一系列地震勘探研究工作:首先通过在矿山梁、天井山等复杂构造区的二维地震勘探攻关,形成了基于地表条件的动态观测系统设计和宽线组合高覆盖采集技术,发现了一批潜伏构造,但是其构造复杂带的准确成像仍然存在问题;2007年,开始对三维勘探"禁区"的龙门山南段莲花山—张家坪地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攻关,逐渐形成了有效的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资料处理及解释的配套勘探技术,使山前带逆掩推覆构造成像问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加强钻井跟踪地震地质评价工作以提高钻探成功率。从而加速了龙门山山前带油气勘探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西部地区复杂山地地震采集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西部复杂山前带是国内油气勘探重点地区,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具有地形起伏大、表层结构和地下构造均复杂的特点,存在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构造主体地震成像差。为此,以提高地震原始资料信噪比作为核心,采用高精度遥感信息中的正射制图、地表相对湿度、地表地质解译、地表松散度、地表导电率、坡度及DEM数据体定量优选激发接收点;建立表层调查控制点密度测试标准,“循环迭代式“调查流程,有效提高表层结构建模精度;根据表层结构模型逐点设计激发参数,改进钻井装备确保在高速层中激发;在厚黄土、陡构造、巨厚砾石、表层风化严重等信噪比极低地区,采用宽线采集技术。应用上述配套技术在西部地区复杂山地进行地震采集,使地震原始资料的信噪比和关键构造部位的地震成像质量较以前有明显的提高,准确落实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7.
宽线观测大组合接收技术在阜康断裂带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康断裂带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该区带地表起伏剧烈,地层倾角大,表层破碎,激发和接收条件差;面波、折射波发育,次生线性干扰强;断层发育,地腹构造复杂;地层反射波组连续性及其成像效果差,三叠系及以下地震资料品质普遍很差,二叠系特别是石炭系反射的信噪比很低,难以准确成像。针对工区特点,采用宽线采集方法大幅度提高有效叠加次数和增强抗干扰能力,提高构造主体成像效果;利用检波器大组合压制多种干扰,提高单炮信噪比。应用效果表明,该采集方法能够提高深层反射资料的信噪比和主体构造部位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8.
宽线加大组合地震技术在库车坳陷中部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库车坳陷中部石油地质条件优越,但由于地震资料品质差,制约了勘探进程。地震勘探难点主要表现在:地面高大山体发育,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类型多,地震采集困难;表层结构复杂,调查建模不准,求准静校正难;激发接收条件差,资料信噪比低,构造落实难等。针对库车中部地震勘探面临的诸多难题,开展了地震技术攻关,形成了宽线加大组合观测方法及高精度遥感信息选线选点等地震采集技术,从而提高了地震资料信噪比,改善了地震成像质量,为发现和落实钻探目标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江汉盆地南部海相地层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由于多期的构造形变,地层产状空间变化较大,地震波场复杂,同时,浅表层激发条件差,原始资料的信噪比低。提高江汉盆地南部海相地层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已成为该区油气勘探的关键之一。经多年的方法攻关,针对海相地层低信噪比资料的地震勘探技术,尤其是处理技术日益成熟,资料品质有了较大改善。本文分析了影响地震资料信噪比的主要因素,从资料采集和处理的角度,提出了提高海相地层地震资料品质的技术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复杂山地山前带处于西昆仑造山带与天山造山带的交汇处,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地下构造高陡破碎,与复杂多变的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共同造成地震原始数据信噪比极低,构造成像困难,是国内少有的超高难度探区。受地震资料品质影响,该区油气勘探长期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地震勘探攻关,采集方面加强近地表调查及激发接收参数优选,优化观测系统设计,开展线束地震及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处理方面探索多重联合约束初至层析反演、黄土区“黑三角”带强能量噪声压制、真地表速度建模和深度偏移成像等技术。经过技术攻关,地震资料品质不断得到提高,发现和落实了一批钻探目标,首次在侏罗系砂岩和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取得两项重大突破,打开了塔西南山前带油气勘探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宽线加大基距组合技术在喀什北区块复杂山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喀什北区块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西端,地表起伏剧烈,地腹构造高陡、断裂发育。地震勘探难点主要表现在表层结构复杂、次生干扰严重、激发接收条件差、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困难等。针对这些问题,在喀什北区块采用了"宽线加大基距组合"的新采集方式。宽线加大基距组合技术采集得到的地震资料与常规地震资料的对比结果表明,新的采集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覆盖次数,压制了干扰波,剖面品质有了大幅度提高。这为构造解释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发现、落实构造主体和部署未来的钻探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宽线大组合理论及其在黄土塬地震采集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塬上的地震勘探是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其原因在于黄土覆盖区干扰因素太多,使得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过低。目前常用的采集方法对于黄土塬区垂直测线方向的强烈的次生干扰无能为力,为此应用宽线大组合方法在塔西南盆地黄土覆盖区进行地震资料采集,并对效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表明:宽线大组合采集方法的应用,是黄土塬区抑制噪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手段,可在低信噪比地区地震勘探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厚黄土区一直以来都是地震勘探的难点.受地表巨厚黄土的影响,激发和接收条件较差,地震波吸收和衰减严重,地震资料信噪比低,严重影响该区油气勘探的发展.为落实非地震勘探发现的柯西2号构造,在该区进行了二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针对工区特殊的表层结构,通过综合试验选定了最优化的组合激发参数,同时采取了检波器大基距组合接收、宽线观测系统和精细表层调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获得的地震剖面品质较以往有了质的改善,较好地完成了地质任务.  相似文献   

14.
宽线大组合地震接收原理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信噪比地区,其地震资料虽经过多轮勘探但地震剖面品质没有明显的改善,这其中的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干扰波十分发育,造成采集到的地震资料信噪比极低,达不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对信噪比的要求.为了获得这些地区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在系统研究了宽线及大组合地震接收原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接收线距、接收线数及组合接收面积等关键参数,提出了宽线大组合地震接收技术,并将该技术应用于新疆库车凹陷和阿木特地区,分析了宽线大组合地震接收原理的效果和适用范围.研究表明:宽线大组合地震接收技术是抑制地震资料噪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该技术可在其他低信噪比和干扰波发育的复杂地区地震勘探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地表及地下条件异常复杂,以往地震资料难以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全面总结归纳库车坳陷复杂山地地震勘探近年的技术进展及实际应用效果:一是形成基于复杂构造深度域成像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技术,明确参数设计时应优先选择较小线距,其次是较宽方位,最后是适中面元;二是形成基于激光雷达数据的物理点布设及变观设计技术,实现按设计精准施工,保证三维属性的均匀性;三是形成井炮与高精度可控震源联合激发及配套技术,实现在提高资料品质的基础上高效采集施工;四是形成基于节点仪器的因地制宜现场接收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采集技术及施工方案应用的灵活性;五是形成基于多信息的“两步法”野外表层建模技术,相对准确地建立山地、山前带近地表结构模型。这些系列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构造落实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巨厚黄土覆盖地区的油气勘探历来因地震资料信噪比低而受到制约,多年来一直没有突破.其中以塔里木盆地西南黄土覆盖地区最为典型,该区受巨厚黄土覆盖及复杂地腹构造的双重影响,地震激发、接收条件差,地震单炮资料信噪比极低,地震剖面成像差,难以满足构造解释、乃至储层预测的需要.文章以塔西南巨厚黄土覆盖区的宽线观测、大基距组合接收、组合激发及配套采集技术的攻关研究为例,通过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参数、覆盖次数对比试验、分析等,提出了合理的采集技术方案及配套措施,获得了较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满足了地质解释需要,同时总结、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巨厚黄土覆盖区山地地震采集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7.
宽线大组合联合观测技术是近年来地震采集攻关取得的重大创新技术成果。针对复杂山地地震资料低信噪比问题,在大量理论研究和野外攻关试验的基础上,创新了宽线大组合联合观测技术,并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宽线大组合联合观测技术设计方法和野外施工质量保证措施,使地震资料信噪比取得显著的提高,成像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为发现和锁定构造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复杂山地高陡构造地震勘探的主打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下扬子地区广泛分布的泥页岩有机碳含量高,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域。但该区构造复杂,地层褶皱发育,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质量差,造成页岩气勘探、开发难度大。基于对工区现有资料的分析,通过正演模拟对采集参数进行精细论证,设计出宽线(3线2炮,60m炮距)大组合(Crossline方向)地震数据采集方法,所采集资料信噪比大幅提高,有效反射的波组特征明显,构造清晰,剖面品质提高。模型正演和实际应用都证明该方法是下扬子构造变形区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改善成像效果的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楚雄盆地红层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噪声干扰较强,提高信噪比是该区地震勘探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该区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资料的研究,重点分析了影响其地震采集效果的各种因素,认为:(1)地表和地下地质结构的双重复杂性是造成地震资料品质较差的根本原因;(2)激发岩性、激发点位置、岩层含水性和干扰波发育,以及检波器组合、观测系统设计的局限性是影响其采集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影响因素,为提高资料信噪比和改善剖面叠加成像效果,提出楚雄盆地地震勘探采取多道数、小道距、长排列、高覆盖次数的观测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同时指出该盆地下一步的地震采集方法攻关方向应当采用宽线采集技术,以满足页岩气勘探需要。  相似文献   

20.
库车坳陷复杂山地宽线采集技术及应用效果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库车坳陷山地地震勘探受复杂地表和地下条件影响,激发和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构造成像困难,影响地下构造形态认识和油气资源评价.在西秋里塔格构造带进行了宽线采集技术攻关,针对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首先对宽线主要采集参数如道距、覆盖次数、最大炮检距、接收线距和激发接收参数等进行了详细论证,然后根据论证结果选择2炮3线、单线480道接收的宽线观测系统进行了资料采集.与常规二维采集相比,宽线采集能较好地解决复杂山体区资料信噪比低,浅层反射弱和中、深层成像难的问题,所获得的剖面品质有较大幅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