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是联系矿产资源开发与矿业经济健康发展的纽带,是落实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平台和抓手,是适应矿业发展阶段、矿业转型升级、落实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新定位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为进一步推进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通过分析甘肃省矿产资源概况和绿色矿业发展现状,发现存在建设标准不够详尽、矿业结构不尽合理、创建先决条件不够、企业技术实力有限、矿山企业存有误区、支持政策未能落地等制约因素,提出在编制专项规划、细化建设标准,灵活运用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严格过程管控、严肃责任追究,申请专项资金、解决技术难题,加大宣传引导、积极纠正误区,细化优惠政策、倒逼产业升级等方面加以完善的对策,促进甘肃省绿色矿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2.
发展矿业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玲 《中国矿业》2006,15(4):23-25,33
研究了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现实因素,探讨了现阶段发展矿业循环经济的实施途径,并对发展矿业循环经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是矿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是示范区建设的行动纲要。编制《建设方案》是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重视矿业绿色发展精神的重要举措,提升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质量和水平的具体要求,推动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规范化管理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市县编制了《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为编制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但是部分建设方案中出现了建设范围不明确、建设主体定位不清、建设内容存在局限等问题,《建设方案》的相关内容亟待进一步厘清。《建设方案》的编制原则包括方案先行、生态保护、突出特色、部门联动四个方面。主要任务包括: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优化勘查开发布局;大力建设绿色矿山,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矿业全链条绿色发展;创新政策机制,服务长效管理。  相似文献   

4.
刘玉强 《中国矿业》2012,21(Z1):1-3
<正>1推进绿色矿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矿业飞速发展,保证了经济快速平稳增长。2011年,产煤35.5亿t,铁矿石13.25亿t,十种有色金属3424万t,分别是1949年的116倍、2650倍、2283倍。但同时,浪费资源、事故频发、污染环境、矿地关系紧张等问题也十分突出。据统计,全国矿业建设与生产用地1.35万km2,因采矿占用、破坏土地330万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发源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积极创新管理方式,研究激励制度及支持政策,有力提升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引领推动了传统矿业转型升级,有效构建了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笔者通过调研了解浙江省绿色矿山建设经验,针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总结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6.
我国绿色矿业发展已走过十几年的光辉历程。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成为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理与矿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工作抓手。如何合理评价全国矿业的绿色发展水平,测度我国矿业绿色发展的进展,对引导矿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矿业绿色发展指数的概念,探索构建了由4个分指数和17项具体指标构成的矿业绿色发展指数体系,研究确定了指数测算模型。基于指数体系和测算模型,对我国2010~2016年矿业绿色发展水平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分指数和总指数的演变态势。围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转型发展、安全和谐等方面剖析了矿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指数测算分析为推进矿业绿色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相似文献   

7.
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作为矿产资源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平台,是推动矿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全面分析淮安市盐矿的资源、产业、环境保护与盐穴资源二次开发等优势的基础上,从科学规划开采布局、发展循环经济、有效利用盐穴资源和延伸盐化工产业链等角度出发,提出淮安市盐矿创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的建设思路,并提出推进绿色勘查,将盐腔储库纳入国土空间管制;全面建设绿色矿山,构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加快盐盆岩盐资源整合,激励盐矿造腔式采卤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国土资源网消息日前,国土资源部下发《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坚持规划统筹、政策配套,试点先行、整体推进,开展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试点示范,促进矿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矿业是既古老又年轻的基础产业,矿业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分析总结了绿色矿山建设成效与问题,认为矿产资源安全依然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并提出让绿色成为矿业发展基本思维,让绿色真正成为矿业发展的底色等观点,以期为矿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大兴安岭地区生态功能区发展矿产业的实际需求,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领"绿色矿山"建设;以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为措施,保障"绿色矿山"的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促进"绿色矿山"的建设;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绿色矿山"的建设;以发展成果为标准,检验"绿色矿山"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400余座露天煤矿煤炭产量达7.1亿t,占煤炭总产量的20.8%。针对露天煤矿开采对固体环境、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和生态环境带来的综合性影响,提出,采用绿色开采技术是解决露天煤矿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对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界定。根据我国露天煤矿现状,认为,应加强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理论研究,实施绿色开采一体化技术,对露天煤矿破坏生态环境的机理开展研究,建议露天煤矿应采取闭坑治理等系列绿色开采技术,提出露天煤矿5项绿色开采原则,建议用“土地置换原则”及“土地扰动系数”破解露天煤矿土地征地困局,建立露天煤矿“绿色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2.
建设绿色矿山 促进采矿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建军  刘恩伟 《中国矿业》2012,21(Z1):60-61,87
绿色矿山是采矿业实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论述了采矿业的可持续性,绿色矿山的涵义、绿色矿山的建设要求,指出建设绿色矿山促进采矿业可持续发展,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维度来探索和推进矿产资源开采新模式。  相似文献   

13.
露天煤矿绿色开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煤炭资源露天开采的发展状况,分析了露天采煤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概念,并从开采工艺与设备选型合理化、煤炭资源回采率最大化、运输系统优化、矿山生产经营与管理数字化、资源综合利用化、露天采矿与生态环境修复一体化、粉尘烟尘净化等7个方面阐述了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体系,对促进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发展绿色矿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训 《中国矿业》2013,(10):1-6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党的十八大还明确要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对于矿业战线来说,发展绿色矿业就成为贯彻落实十八大指示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就有关发展绿色矿业的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井下煤矸分选技术、矸石充填技术,通过对井下煤矸的分选能力、充填能力与矿井生产能力匹配、矿井矸石产生量与井下充填空间平衡、井下矸石分选系统、充填系统与同矿井开拓开采巷道布置关系、垮落法开采与充填法协同开采、矿井产量保障程度等分析,探讨并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矿井矸石零排放绿色开采技术。  相似文献   

16.
构建中国绿色矿山建设的支撑体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鞠建华 《中国矿业》2020,29(1):13-15
绿色矿山是矿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已经成为转变矿业发展方式、提升矿业整体形象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但我国矿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十分突出,矿山建设水平差异大,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对绿色矿山内涵理解不全面,历史遗留问题多,评价考核机制不完善,全面推进依然任重道远,必须建立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标准体系、评价体系、政策体系、创新体系等支撑体系,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实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发力,打造矿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作为煤炭生产大国,传统的采煤方法已基本成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要求的提高,传统开采技术的革新及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煤矿开采的发展趋势。该文就今后煤矿传统开采技术及绿色开采技术发展方向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提出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的基本思路的基础上,提出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绿色因子"的概念、内涵,分析了露天煤矿开发过程中占用土地动态演变,对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综合评价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露天采矿技术》2016,(1):81-83
分析了露天煤矿现阶段的成就与面临的难题,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定义了属于露天煤矿的绿色开采理论,提炼了属于露天煤矿的绿色开采体系。通过实例论证露天煤矿绿色开采理论及体系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该理论体系对我国露天煤矿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