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民间艺术的瑰宝,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蓝印花布之美,美在靛蓝之色。蓝色印花布的发展演进,即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积淀也使人们对于"蓝色"这一天然色彩有了进一步的联想,产生了更多的色彩隐喻。隐喻的运用,激活了人类共有的认知体验,使跨文化的交际成为可能,也给南通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
南通蓝印花布是采用传统的镂空版刮浆防染的蓝印花布,它以纹样清新、蓝白分明、朴实美观等特点, 深受人民的喜爱。本文着重对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起源和发展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南通蓝印花布直接源 于宋代嘉定和安亭的“药斑布”,间接地继承了夹缬和蜡缬的印染技艺,从纹样设计方面又吸收了剪纸的艺术风格。 另外,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发展与南通独特的地理环境、染料的种植、棉纺织业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服装设计的风格多种多样,每一种风格的形成都有着诸如社会环境、风土人情、流行艺术、经典戏剧文学等方面的影响,服装的风格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因此服装风格代表了一定时期某些固定人群对服装审美的追求,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以此为立足点,通过南通蓝印花布在不同经典风格中的设计创新,探寻其在高雅风格、民族风格、浪漫风格、都市风格、休闲风格和前卫创意风格设计应用中,在服装造型、色彩设计、面料搭配及再造组合等方面的设计思路和表现手法,指出新需求与老审美同时并存,才能使牵系中国百姓情感的传统蓝印花布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从分析传承与创新的关联入手,指出南通蓝印花布唯有继承传统,才能让设计区别于同质化,呈现出有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的创新设计语言,使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人的生活相结合,进而使南通蓝印花布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以此为立足点,通过设计创新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南通蓝印花布和传统刺绣进行结合设计的途径,通过设计实践探寻二者结合在镂空、透叠、包梗及二维重组等方面的新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民间蓝印花布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和表意抒情、含蓄隐喻的艺术特色,并从简化设计、符号设计、融合设计及创新和改编诸方面探讨了现代蓝印花布的设计理念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蓝印花布发展现状的再反思,提出从以下5个方面来促进蓝印花布的传承和发展:一是改进制作工艺;二是丰富纹样设计;三是拓展装饰功能;四是促进平民使用;五是加强政策推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民间蓝印花布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和表意抒情、含蓄隐喻的艺术特色,并从简化设计、符号设计、融合设计及创新和改编诸方面探讨了现代蓝印花布的设计理念及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课题主要将折扇元素和蓝印花布在服装中的融合应用于服装面料、色彩、图案、款式及工艺等方面。将它们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地彼此交融、相互碰撞使服装萌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借以发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在发掘悠久的工艺传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探索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价值与设计价值,展现它们特有的民族韵味。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砀山县胡屯村胡氏蓝印花布,纹样古典朴素,在过去砀山蓝印花布享誉皖北一带,但改革开放以后,砀山蓝印花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砀山蓝印花布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它还是一种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种非物质文化却逐渐从人民的视野中消失,无人继承和发展,也较少有人去研究。为了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先简短的介绍砀山蓝印花布的起源和工艺特征,后重点分析砀山蓝印花布纹样的艺术特征,从题材、结构和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在题材上,着重研究砀山蓝印花布较为广泛的龙、凤、麒麟等吉祥元素;还选取了砀山蓝印花布具有代表性的纹样,进行结构研究;对砀山蓝印花布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挖掘和探索。通过对砀山蓝印花布的研究,使砀山蓝印花布得以被人们熟知和喜爱,也使砀山蓝印花布的内在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0.
刘卫 《饰》2013,(1):36-39
本文通过梳理传统蓝印花布的艺术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对笔者创作的蓝印花系列服装作品进行设计概念阐述与案例解析,从款式造型、材质运用及图案创新等诸方面,探讨基于传统蓝印花布元素的现代服装创新设计理念及方法,为中式概念的服装设计提供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蓝印花布在中国印染纺织品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民族艺术特色,砀山蓝印花布作为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却不曾被人熟知。此文从蓝印花布的工艺历史渊源作为切入点,对砀山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进行研究,通过研究砀山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发现在传统蓝印染的制作工艺中,存在着发展和继承的限制因素,再对这种限制因素的分析,找出一种比传统制作工艺更容易传承发展的方法。传统制作工艺制版困难,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计算机机器刻版,还可以更替制版材料,使花版使用寿命大大提升。为了让蓝印花布有更好的消费市场,还可以选择多种高档纯天然纺织面料进行染制,使不同的人群可以接受和消费。通过对砀山蓝印花布工艺制作的研究,使砀山蓝印花布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持续不断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南通的蓝印花布与日本冲绳的红型,都是古老的手工印染技艺,虽然两者采用相同的防染技术,但是却面貌迥异、各具特色.文章从工艺技术、图案风格和文化内涵3个方面,分别对蓝印花布和红型进行分析与比较,希望能为我国蓝印花布的传承、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以古代“五色”和现代“三原色”原理的色彩学方法分析蓝印花布的历史成因,认为“靛蓝美感”奠定了蓝印花布审美接受的基础。蓝印花布是中国蓝色艺术(中国青花瓷、青绿山水画、蓝衣蓝服现象等)中的一支,是人们“尚蓝情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追溯南通土布的历史渊源,阐述南通土布传统上的色彩效果、纹样气息、质地风格及当前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南通土布的传承与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儒家伦理思想的价值目标是“和合”。它涵摄天人合一、人人和爱、社会大同三层意蕴。“和合”价值目标的确立是由中国古代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血缘——宗法关系以及德政一体的政治基础所决定的。它的现代转换意义在于:以“和生”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和利”缓解紧张的人际关系,以“和达”促进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研究紫金山铜矿主要矿物黄铁矿、辉铜矿和铜蓝,考察温度、细菌接种浓度、pH值和Fe3+浓度等对矿物溶解动力学的影响,查明影响矿物溶解动力学的主要因素,获得控制氧化速率的关键步骤,建立半经验动力学模型,经计算,黄铁矿、辉铜矿和铜蓝在浸出过程中的表观活化能分别为69.29,65.02和84.97 kJ/mol.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法和浸渍法制备复合催化剂CuO/BiVO_4,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DRS)和荧光光谱(PL)分析表征其物理化学性质。研究复合催化剂在可见光(λ420nm)下降解亚甲基蓝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CuO掺入量为1.0wt%时,CuO/BiVO_4复合光催化剂有很好的光催化活性且降解率达到95.36%,并且复合光催化剂有很好的重复利用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催化-膜耦合技术成功制备了负载TiO_2的Al_2O_3陶瓷膜,并将其应用于亚甲基蓝的降解实验。染料降解实验结果表明,降解率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当光照时间为40 min时,降解率达到63. 4%。溶液pH值影响实验表明:pH值为3,4,10时,亚甲基蓝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效率分别达到83. 2%,81. 3%,78. 9%; pH值为5和9时,降解效果其次,分别为68. 6%和71. 9%; pH值为6和8时,降解效果最差。催化剂投加量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加量为250 mg/L时,降解率最高,达到63. 4%。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两步电沉积法在导电玻璃表面成功制备了二氧化锰/普鲁士蓝纳米复合薄膜。首先,以四水乙酸锰和无水硫酸钠为原料配制电解质溶液,通过电沉积法直接在导电玻璃表面沉积纳米二氧化锰薄膜。其次,以铁氰化钾、氯化钾和无水氯化铁为原料配制电解质溶液,沉积普鲁士蓝薄膜,表征了复合薄膜的结构,分析了复合薄膜的电致变色特性。结果表明,电沉积得到的二氧化锰为片状结构,且片的厚度小于10 nm,沉积在二氧化锰纳米片上的普鲁士蓝呈球状结构,直径约200 nm,形成了致密的、有裂纹的膜层。所制备的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电致变色性能。在400~800 nm的可见光范围平均光调制幅度达到52%,着色时间和褪色时间分别为4.3 s和3.6 s,着色效率达到68.4 cm2/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