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中国电力》2005,38(12):98-98
在意大利南部海港城市墨西拿举行的世界海洋流新能源国际会议表明,利用海洋流发电是一种潜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海洋流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可望为沿海地区国家尤其是沿海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摸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最近在意大利南部海港城市墨西拿举行的世界海洋流新能源国际会议表明,利用海洋流发电是一种潜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会专家认为,“海洋流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可望为沿海地区国家尤其是沿海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摸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3.
最近在意大利南部海港城市墨西拿举行的世界海洋流新能源国际会议表明,利用海洋流发电是一种潜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与会专家认为,“海洋流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可望为沿海地区国家尤其是沿海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摸索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4.
《电力建设》2006,27(6):58-58
世界首台海洋流发电样机机组近日在意大利南部墨西拿海峡与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的电力运输网实现并网发电,使海洋流为人类提供清洁和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成为现实。海洋流作为一种潜在清洁能源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它与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一样,可大大降低其他传统能源生产方式所释放的温室气体,在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据当地媒体报道,意大利的“海洋流发电”专利项目近10多年来一直引起欧盟、国际工业发展组织的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这一项目得到欧盟资助,  相似文献   

5.
《浙江电力》2006,25(2):41-41
世界首台海洋流发电样机机组近日在意大利南部墨西拿海峡与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的电力运输网实现并网发电,使海洋流为人类提供清洁和无污染可再生能源成为现实。海洋流作为一种潜在清洁能源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它与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一样,可大大降低其他传统能源生产方式所释放的温室气体,在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同时,更好地保护环境。利用海洋流发电项目是基于技术创新和保护环境的双重考虑,它尤其适合为那些远离大陆的小岛屿提供电力能源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2008年中国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69%石油和天然气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22%,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量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为9%。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中国的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得到迅速发展,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有关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最新指令性政策和经济激励政策,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太阳能开发、风力发电、核电、小水电等开发投资做了具体的剖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总体投资潜力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香 《电力学报》2008,23(1):29-33
在中国社会力行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背景下,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研究、开发与利用成为电力科研和行业投资的热点。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新能源建设、运行状况的综合分析,系统阐述了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地热能发电、潮汐能发电和燃料电池等技术的研究成果、工程应用状况及特点等问题,并对各项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及市场潜力做了针对性评述。为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
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拉开了中国经济全面转型的序幕。国家对新能源的投入巨大,新能源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主角。本文引用了我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最新政策,通过分析国际国内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太阳能开发、风力发电、核电、小水电等开发投资做了具体的剖析,并进一步阐述了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总体投资潜力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电源世界》2012,(3):32-32
日前,从美西北部新能源项目的一个地区性的非盈利机构公布一份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华盛顿在风力、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的投资已经超过79亿美元。"现在是经济复苏、保护环境的关键时刻,华盛顿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资源为我们提供了解决办法,"西北新能源项目执行总监Rachel Shimshak说道。  相似文献   

11.
刘星 《电气技术》2012,(5):I0004-I0005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制约世界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突出问题。工业革命以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剧增,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日趋加大。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已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实现能源替代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开发利用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战略。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为背景,以改善新能源接入后电网的应急管理机制为目的,提出了若干改进和完善电力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议.首先,论述了电力应急管理机制的定位,并以南方电网的应急管理模式为例,分析了在电网应急处理过程及应急信息交换体系中,由于新能源接入而带来的问题.然后,以风电作为新能源的典型代表,分析了风电并网发电对电网及电力应急管理机制的影响,发现当前电力应急管理机制不足以适应新的形势与环境;最后提出若干建议以完善与改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接入后的电力应急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规模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方面对我国应大力发展非水可再生能源,积极构建能源可持续发展体系已取得一定共识,各方面积极性均在增强,但对在本世纪上半叶能否达到上亿吨标煤的年供应量及上亿千瓦的装机容量的大规模发展尚有不少疑虑。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讨,举行了多种会议,出版了一些著作,在这些工作基础上,特将所形成的认识与见解进行了简要的综述,供有关部门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自参选之日起,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就显示出对新能源产业的极大关注,去年8月4日他就宣布了能源策略。就任美国第56届总统后,政策更加明朗。奥巴马认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的重要部分,在产业政策中对新能源做出了极大倾斜。他计划用3年时间,促使美国可再生能源产量增加一倍。这一领域的革新将创造数百万个就业机会。此外,奥巴马将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棣文出任新政府能源部部长。朱棣文大力倡议开发清洁能源,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代表人物,他的入阁也被认为是奥巴马看重新能源发展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力教育》2007,(10):I0024-I0026
目前,国际能源的普遍紧张已对许多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节能降耗、开发新能源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逐渐为人们所关注。发展新能源以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已经被我国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我国新能源产业如何才能早日驶上快车道?探索在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6.
正对中国来说,可再生能源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产业,给了制造业一个作为后起之秀走上世界前沿的机会。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常常被看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手段之一。而事实上,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本身作为一种能源供给形式,有其独有的特色,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其存在的意义远不仅止于其对缓解气候变化所做的贡献。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对可再生能源进行的  相似文献   

17.
《华北电力技术》2013,(12):16-16
由IET(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和华北电力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IET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国际会议,关注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以及与电力系统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电力技术》2013,(10):100-100
在IET(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和华北电力大学共同主办的第二届IET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国际会议,关注于风能和太阳能发电以及与电力系统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例将达到15%。为了制定有效的可再生能源投资激励政策,运用个人-组织-社会实验平台(individual,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 laboratory, IOSLAB)进行选择实验研究,分析个人对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支付意愿,从经济、环境和社会的角度综合评价可再生能源投资。研究通过现场实验的方式,采用IOSLAB系统对当地居民进行现场调查。并采用多项式Probity模型求解支付意愿,模型假设所有的实验参与者对每个属性的价值具有相同偏好。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发现社会认可发展可再生能源会减少空气污染,增加社会就业,并愿意支付相关费用以弥补发展可再生能源所带来的部分额外成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决策者制定可再生能源投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正>进入2 1世纪,化石能源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于全球的影响引起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由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地表温度不断升高,酸雨、雾霾、沙尘暴和飓风等灾害的不断升级,世界各国甚至把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政治议题进行讨论。大力发展新能源如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将很大程度使人们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有利于改善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发展新能源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将贯穿于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