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空调蓄冷材料及蓄冷球内非固定融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空调蓄冷材料的相变温度、相变潜热和比热等热学性能。并对该种蓄冷材料制成的蓄冷球进行了释冷特性的研究,探讨了蓄冷球内固液密度差引起的固态物上浮对蓄冷球融化释冷的影响,得到了融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该蓄冷材料融解热为149.4kJ/kg,相变温度为7.9℃,该相变材料可作为空调蓄冷材料,蓄冷球的直径及固液密度差对融化释冷特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CFD软件模拟了单个共晶盐蓄冷球在蓄冷槽中的凝固过程.在整个充冷过程中蓄冷球表面与外围载冷剂流场换热直至完全凝固.模拟中发现,由于整个流场的流速较低,蓄冷球凝固初始阶段球表面的自然对流对流场的影响不可忽视,同样也影响球体本身的热通量.模拟结果表明蓄冷球在负向流动流场中所需的凝固时间小于正向的凝固时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建立了蓄冷平板相变换热器中蓄冷平板单体凝固过程变化规律的数理模型,并用一种简便方法求解了凝固过程非稳态移动界面传热问题,获得了有关传热速率,界面移动,载冷剂出口温度的变化规律,讨论了蓄冷平板相变换热器的传热特性。  相似文献   

4.
《节能》2017,(12):60-62
通过对蓄冷介质、蓄冷形式的分析,结合数据中心的具体情况,考虑保障其充放冷过程可靠运行,对一次泵与二次泵系统、蓄冷罐并联串联的优劣进行比较,最终得出数据中心使用蓄冷罐的原因,所使用蓄冷罐的介质形式,所使用蓄冷罐的连接形式,以及空调系统形式与蓄冷罐连接形式的关系,为蓄冷罐的选择及蓄冷罐形式与制冷系统形式的匹配提供参考。确定蓄冷系统的形式之后,还要确定蓄冷量的大小,以确定蓄冷时间,蓄冷时间关系到整个数据机房的安全可靠性,而蓄冷量的大小则对节能和建筑空间利用率有较大影响。通过对市电直至冷机满负荷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从安全可靠性最小保障时间角度进行核实,最终确定蓄冷系统的最小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5.
采用真空浸渍法制备了芒硝/膨胀蛭石(EV)复合蓄冷材料(CPCM),其中9wt%的氯化铵为相变温度调节剂,3wt%的硼砂(Borax)为成核剂;经筛选得到,EV与相变材料的最大负载质量比为1:6。制备的CPCM相变温度为16.2℃,潜冷蓄冷量为105.98kJ/kg,因为EV载体材料提高了比热容,使总蓄冷量达到120.68kJ/kg。芒硝基相变材料(PCM)与CPCM因EV的负载导热系数有所提升,并有效改善了无机盐类相变材料所产生的相分离问题。搭建循环测试装置,确定了CPCM的最优工况,并对CPCM进行100次融化-凝固循环,循环后对CPCM片层进行了SEM测试。结果表明,CPCM热性能稳定,片层无明显破裂,无相分离发生。复合相变蓄冷材料在24℃进口温度时释冷效果明显。故所制备的复合蓄冷材料CPCM适用于空调冷能储存,提高用冷经济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现有蓄冷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能耗和经济性评价方法的分析,为了更好的、全面的评价蓄冷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耗经济性,提出用单位冷量能效经济系数评价蓄冷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能效性和经济性,并对影响蓄冷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单位冷量能效经济系数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蓄冷球凝固的FLUENT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凝固/熔化模型对一种相变材料蓄冷球的凝固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在第一类边界条件下蓄冷球凝固过程的温度场分布,相界面移动规律,并分析了凝固时间与壁面温度和球径的关系。本文所得到的结论对相变问题的数值模拟以及相变蓄能装置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三种不同蓄冷球球径堆叠方式的相变蓄冷装置模型,对其进行了数值模拟以研究其内部传热及相变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流速的提高、蓄冷球直径的减小,蓄冷结束后三种方案中装置内蓄冷球的凝固率提升显著;双球径方案与单球径方案装置内蓄冷球凝固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在蓄冷过程初段相类似,但两方案中相同球径部分蓄冷球相变结束,双球径方案中发生相变的蓄冷球由大直径转变为小直径时,其凝固率随时间变化的速度逐渐超过单球径方案。该研究可为相变蓄冷装置的实际设计及性能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实验测试了两种相变温度分别为-5.4℃和-9.6℃、相变焓分别为132 kJ/kg和173 kJ/kg的十三烷和十二烷在不同组合模式下对蓄冷装置温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十三烷在外层、十二烷在内层的组合模式,尽管总相变潜热在所有组合中仅排第三,但蓄冷装置将内壁温度控制在0℃以下的时间最长,与双层同为十二烷的工况相同,高于双层同为十三烷及十三烷在内十二烷在外层的模式。相变温度更高的材料在外层,可以降低环境热量传递至蓄冷装置内部的速率,延长蓄冷时间,有利于提高蓄冷装置的性能。  相似文献   

10.
蓄冷球内高温相变材料蓄冷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晓燕 《节能技术》2004,22(3):9-11
针对一种自行开发具有较高融点的新型高温相变材料进行了蓄冷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蓄冷量和球内相界面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基本相符,并分析了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之间存在的误差原因。所得到的结论对蓄冷装置的节能设计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小型蓄冷空调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伟珂  郭新川 《新能源》1999,2(4):20-24
本文描述了一套小型蓄冷调控系统,并采用有机相变材料进行了性能实验,得到了系统各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此分析基础上,对小型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温度试验箱降温过程的最大制冷量决定了制冷压缩机的规格大小,对同一试验箱,在高低温度相同时,如果要求降温时间更短,就需要更大的压缩机或制冷装置。文中针对一种温度交变的温度试验箱建立了动态过程仿真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试验箱在无蓄冷和有蓄冷两种模式下的线性和非线性降温过程,计算了相应的降温时间和压缩机功耗。研究结果表明:无蓄冷时,非线性过程能显著减小降温时间和压缩机能耗;有蓄冷时,对于相同的压缩机规格大小,降温时间和压缩机功耗会进一步减小,且蓄冷效果与冷凝温度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基本原理的描述,概括总结了迄今为止对氟里昂气体水合物蓄冷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概况,揭示在实用空调蓄冷系统中气体水合物作为新的蓄冷技术的节能优势,指明了气体水合物蓄冷技术应用于空调系统中仍需解决或需引起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高效蓄冷球储能系统的特点和结构尺寸选择,讲了球体材料的选取及蓄冷系统设计软件包。  相似文献   

15.
相变蓄冷在建筑空调、家用冰箱和食品储存等领域应用广泛。相变球堆积床是一种典型的蓄冷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和蓄能密度大等特点。文中以NaCl共晶盐为蓄冷介质,建立了低温柱状垂直堆积床传热模型,计算了不同蓄冷球尺寸、堆积床高径比和空气质量流量条件下的蓄冷量和空气进出口压降。结果表明:在堆积床体积相同时,减小蓄冷球直径能够增加堆积床的蓄冷量,但堆积床进出口压降会增大;减小堆积床的高径比能显著提高堆积床的蓄冷速率,同时减小压降;增加入口空气的质量流量能明显提高蓄冷速率,而空气进出口压降则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太阳能驱动的空调系统———溶液除湿蒸发冷却空调系统气液相变蓄冷机理及其潜力。以LiCl水溶液为蓄冷工质,在理论上和实验上分别对这种蓄冷模式进行了蓄冷特性的探讨,并与传统的蓄冷模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此种蓄冷模式在太阳能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中有独特的优势和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和低温显微技术研究辛酸、月桂酸及其二元系统的热性能,建立辛酸/月桂酸二元系统相图。实验结果表明:辛酸/月桂酸二元系统的相图较复杂,辛酸质量分数较低时发生转熔,转熔温度约为14℃,转熔点相应的辛酸质量分数为60%;辛酸质量分数较高时发生共晶,共晶熔融温度为7.44℃,相变潜热为136.43J/g,共晶点相应的辛酸质量分数为80%,该共晶熔融温度适合于空调蓄冷。辛酸/月桂酸共晶混合物经过60次、120次冻熔循环后,其共晶熔融温度、熔融热、比热未发生明显变化,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可用作相变蓄冷材料。  相似文献   

18.
土壤蓄冷与耦合热泵集成系统中土壤蓄冷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结合土壤耦合热泵技术及冻土蓄冷技术的优点,提出一种全新的热泵空调系统形式一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该系统将土壤耦合热泵系统(GCHP)的地下埋管换热器与蓄冷装置合二为一,在电力低谷期将冷量贮存到土壤中,以满足高峰电力期空调负荷的需要。在能量平衡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蓄冷释冷过程的数学模型,并采用固相增量法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其应用的技术可行性,为土壤蓄冷与土壤耦合热泵集成系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1蓄冷空调简介 所谓蓄冷空调,即在电网低谷时间(同时也是空调负荷很低的时间),制冷机开机制冷并由蓄冷设备将冷量的储存起来,待电网高峰用电时间(同时也是空调负荷高峰的时间),再将冷量释放出来满足高峰空调负荷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简介蓄冷空调系统的原理、类型及特点,分析了蓄冷空调系统的发展前景,说明空调蓄冷技术是利国利民的一项节能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