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针对某车型NVH开发过程中怠速关空调工况下,车内噪声声压级偏高、声品质较差的问题,对样车进行试验诊断分析,通过试验诊断明确怠速噪声偏大的原因是燃油泵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通过结构传递路径传至车内;通过对燃油泵转向器和进、出油板进行优化降低燃油泵的振动和噪声,实车试验验证表明优化后的燃油泵在怠速关空调工况下车内噪声比改进前降低了4.9 dB(A),改进效果明显;同时主观评价车内舒适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车型全加速工况下引起的车内噪声及底板振动问题,应用LMS公司的Test.Lab动态测试系统对发动机动力总成进行振动、噪声和不平顺性测试,通过频谱分析和模态实验响应分析找到引发车内噪声和振动的相关故障频率;通过Hyperworks软件对发动机后悬置支架进行仿真计算,对比试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发现其低阶固有频率过低,与发动机的工作状态频率发生共振,使车内声品质变差,主观感觉底板有明显抖动.为此提出改进发动机后悬置支架结构来改变支架固有频率的方案,使其与发动机工作频率错开.进一步试验发现,车内噪声和底板抖动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整车NVH开发过程中,在怠速关空调工况下,车内噪声声压级相比竞品车偏高,整车内声品质较差.通过分析优化燃油系统、附件皮带以及前悬置支架,使怠速车内噪声声压级达到竞品车水平,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测量分析得出车内声品质改善明显,提升了整车怠速时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4.
某试验车型在怠速和N档全油门工况下排气口噪声很明显,对车内噪声影响很大,怠速排气口和车内55 Hz对车内整体声压级贡献较大.应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Lab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通过更换不同状态的样件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N档全油门加速行驶中,排气口噪声2阶对车内噪声2阶贡献很大,降低排气口噪声2阶声压级对车内噪声改善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汽车排气系统对车内噪声有重要影响,针对车内噪声控制问题,采用试验和仿真相结合的方法,对实车进行了多工况测试,对排气系统进行了模态仿真分析.实车测试结果表明,通过排气系统悬挂点传播的振动噪声是引起车内噪声的重要因素,排气系统模态仿真结果表明,原悬挂点偏离模态节点需进行优化.对悬挂点优化后的排气系统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排气系统悬挂点优化后,车内噪声有明显降低,平均降噪2.5 dB(A),后排降噪量达5 dB(A),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6.
对某纯电动客车加速和匀速工况下的振动噪声进行了试验研究,利用LMS声振信号采集系统采集车内的振动噪声数据,并采用频谱分析、阶次追踪等方法对振动噪声激励源进行分析,总结出电动车振动噪声特性。结果表明,匀速行驶时车内振动主要是悬架传来的路面激励;加速行驶时电机的激励较明显,尤其是在电机开关频率附近的高频激励。本文研究可为下一步电动车振动噪声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模态密度的基本理论,给出了曲面曲率变化时模态密度的半经验计算公式。建立了某国产轿车的统计能量分析模型,计算了各简化子系统的模态密度,并采用FEA方法对车身各子系统的模态密度进行了计算,将简化子系统时计算的模态密度与FEA计算的模态密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预测了车速为100km/h时车内驾驶员耳旁噪声的1/3倍频程频谱,并将采用简化子系统计算模态密度时的车内噪声1/3倍频程频谱和采用FEA方法计算模态密度时的车内噪声1/3倍频程频谱分别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子系统模态密度的计算精度对车内噪声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准确获取车身各个子系统的模态密度可以有效地提高SEA模型预测精度,使车内噪声预测误差在1dB(A)以内,满足工程上在汽车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对车内中高频噪声分析预测的要求,可为汽车产品开发设计阶段的声学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应用PULSE测试分析系统中阶次跟踪法,测试分析某型乘用车车内四个位置的噪声水平随发动机转速变化的关系.揭示了该型汽车在测试工况下,不同的转速对车内噪声的贡献规律.为降低车内行驶噪声和振动响应提供了重要的分析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某车型轿车进行整车NVH性能主观评价时发现,经过悬置调校后,怠速空调工况下方向盘振动仍过大,影响整车的舒适性.针对此问题,采用LMS TEST.Lab设备对怠速方向盘振动进行测试,初步判断为冷却风扇基频对方向盘抖动有较大影响.运用试验模态分析理论和方法分别对激励源、主要传递路径和响应点进行分析,发现该车冷却模块(CRFM)和方向盘模态参数与冷却风扇基频相一致.试验结果表明:结合整车实际情况,通过改善减振垫结构及调节冷却风扇转速的优化,可使方向盘抖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增程式电动车的NVH性能,采用四点衬套式悬置系统支撑该电动车的动力总成,同时设计了两种匹配方案.原车状态的设计方案存在较严重的振动耦合现象,经过悬置系统固有频率匹配与振动解耦率的优化以后,主振动的振动解耦率均高于80%,频率分布对于怠速工况的隔振有利.本文对优化设计的悬置系统进行了NVH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四个悬置在三个方向的怠速工况隔振量都在20dB以上.怠速工况下,方向盘的振动加速度均小于0.05 g,半阶次无明显振动;当发动机转速为3 000r/min时,方向盘处一阶主振动较小,振动加速度只有0.02 g,而半阶次振动加速度非常大,最大振动加速度达到0.15 g.该研究工作表明,半阶次振动是中高转速下增程式电动车振动和噪声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针对某轿车搭载直列四缸(L4)发动机型在发动机怠速开空调且冷却风扇处于最高转速2 470 r/m时,方向盘(SW)振动剧烈的问题,对减振连接点和SW的振动进行了振动试验测量,识别出了影响该工况下SW振动的主要因素.运用数值仿真,分析了由冷却模块(CRFM)引起的振动,CRFM系统振动特性数值分析模型的搭建,借助于能量解耦理论和Newmark Beta算法,该模型可分析CRFM搭载不同减振块组合后的模态频率及其在车架振动和风扇振动激励下的响应.振动优化针对搭载不同刚度性能减振连接块的CRFM振动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优化后的CRFM可避开外部激励主要频段,且振动响应较小.  相似文献   

12.
电动车在低压供电状态制动真空泵工作时,驾驶员左耳处噪声与怠速时差值为6.59 dB(A),真空泵工作噪声明显,对车内噪声贡献很大.针对某增程式电动车低压供电状态踩制动踏板时,制动真空泵工作噪声较大的问题,应用LMSTest.Lab对真空泵噪声问题进行试验诊断测试并分析其原因,通过更换刚度较低的隔振橡胶块并提高真空泵安装支架的动刚度,对整车密封性进行改进,并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真空泵本体的噪声由90.83 dB(A)降到83.66 dB(A),驾驶员左耳噪声由53.54 dB(A)降到49.95 dB(A),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利用汽车模拟实车空调系统试验台,选择某款汽车用的蒸发器、冷凝器、膨胀阀等空调系统部件,实验研究了制冷剂量变化对制冷压缩机工作性能的影响。通过将相关参数匹配到汽车空调压缩机耐久性试验台上,在压缩机1800rpm转速工况下逐渐加入制冷剂进行实验,得到制冷剂量与压缩机排气压力、吸气压力、过冷度和过热度等曲线,探索系统最佳制冷剂冲入量。研究结果表明:制冷压缩机在合适的制冷剂量条件下工作更加稳定可靠,为空调压缩机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搭建了电动汽车热泵空调系统仿真模型和性能仿真分析平台,分析了热泵空调系统在不同模式下的性能,并采用试验结果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表明:试验得到压缩机功率、换热量、系统COP值与对应的仿真值之间的最大误差为4%~10.09%.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随着压缩机转速的增大,压缩机功率逐渐增大,换热量逐渐增大,系统COP逐渐减小.此外,研究了冷凝器、蒸发器进风风量、进风温度、进风方式等因素对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下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冷时采用大风量有利于提高制冷量,进风温度的影响取决于工况特征,而采用部分进风方式更有利于系统制热节能.  相似文献   

15.
汽车驾驶室系统的怠速振动是整车NVH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NVH性能要求,考察模拟实际约束的荣威950型汽车驾驶室系统(空调系统总成、脚踏板总成、转向柱总成、仪表台总成、中控台总成、电器线束系统)的动态特性,采用随机白噪声激励、周期性扫频激励和脉冲激励(锤击)对驾驶室系统及子结构进行模态分析,通过Poly MAX算法获得了前3阶固有频率、阻尼和振型,对比分析其模态参数可知,随机白噪声激励效果最好,并改进其子结构的特性,从而避开整车的激励频率.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冷却风扇对车内噪声的影响,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拍振"机理的基础上讨论了双冷却风扇"拍振"形成的原因;以某B级车车内噪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双冷却风扇优化前后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转速差较小时,双冷却风扇因各自动不平衡引起的两个振动会合成"拍振",影响车辆舒适性;实测车内噪声含明显的冷却风扇噪声成分,且"拍振"现象明显;通过调整两冷却风扇转速差到20%和减小动不平衡量10%,发动机怠速、冷却风扇高速运转时车内噪声由优化前48.32dB(A)降低至46.86 dB(A),降噪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发动机激励对车内振动和噪声的影响,通过对某款国产乘用车进行振动和噪声测试实验,采集加速工况下的发动机悬置振动信号和车内振动与噪声信号,利用阶次分析方法对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车内振动和噪声产生的原因.通过计算各个悬置的隔振率,分析悬置隔振性能对车内振动和噪声的影响.结果表明,左悬置和右悬置隔振性差是引起车内振动的主要原因,后悬置振动是引起车内噪声的主要因素,发动机激励传递到悬置系统产生的振动是引起车内振动和噪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某越野车在以中间档位低转速加速时出现明显的共振及轰鸣声问题,极大影响了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主观评价不可接受.道路测试发现:在发动机转速约为1 300 r/min时,车内轰鸣噪声比较明显,并且在常用车速95 km/h,后桥位置出现明显振动.通过频谱分析和模态分析,认为车内轰鸣声是由于发动机二阶扭转激励经由传动系与后桥共振放大传递给车身从而引起车内振动噪声.采用在传动轴末端加装扭转减振器的调校手段,显著提高了样车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改进EMD算法的信号滤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解决经典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EMD)滤波算法在低信噪比环境下滤波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EMD滤波算法。利用FFT对信号进行简单的频谱分析,若其中含有高频噪声,则对信号经EMD分解后得到的一阶本征模态函数 (intrinsic mode function, IMF)分量做剔除处理;若信号中含有白噪声及毛刺干扰,则向经典EMD滤波算法中添加变尺度因子,然后对信号进行EMD滤波,在算法最后一次迭代时再将一阶IMF剔除。仿真试验结果表明,改进的EMD滤波算法在低信噪比环境下有较小的均方误差值,滤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商用车发动机在低转速1 100 r/min~1 600 r/min下,车内存在较为严重的轰鸣声问题,应用Siemens公司的LMS Test.Lab软件对问题车进行相关NVH性能测试,结合工作经验和动力学知识,初步判定顶棚对此轰鸣声有一定的贡献.选用移动锤击法对顶棚进行模态测试,合理布置加强筋提高顶棚刚度,避开顶棚频率与发动机工作频率共振.优化后的试验数据表明:与原状态的顶棚相比,顶棚模态频率有了显著提高,除一阶频率外,其余振动频率后移16 Hz以上,轰鸣转速带从1 100 r/min~1 600 r/min缩短到了1 200 r/min~1 550 r/min,车内轰鸣声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总体下降5 d 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