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浓香型白酒窖池微生物分离培养基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游剑  陈茂彬  方尚玲  刘前生 《酿酒》2009,36(1):62-64
选择了多种分别针对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培养基,对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窖池微生物区系的消长情况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YPD培养基、淀粉培养基和高氏培养基分别对糟醅和窖泥中细菌、酵母菌、霉菌和放线菌具有较好的分离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2.
通过各种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对自然制曲蚕豆曲中的细菌总数、芽孢杆菌、酵母菌、霉菌进行计数;对霉菌进行初步鉴定.结果:从自然制曲蚕豆曲中分离出的霉菌,经鉴定为米曲霉和总状毛霉;微生物菌群,以霉菌为主,米曲霉和毛霉数量分别为2.8×107,3.0×106cfu/g;其次为细菌,数量为5.3×104 cfu/g;酵母菌数量为2.6×102 cfu/g;芽孢杆菌:没有检出.  相似文献   

3.
浓香型白酒糟醅微生物分离培养基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选择了多种分另4针对细菌菌菌、霉菌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培养基,对中国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中糟酷微生物区系的消长情况进行了探讨。实验结果表明,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YPD培养基、抗菌素淀粉培养基分别对糟酷中细菌、酵母菌和霉蓖具有较好的分离培养效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纸片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灰树花多酚类物质对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常见腐败菌种的体外抗菌活性及最低抑菌浓度(MIC),并且也研究了灰树花多酚类物质的抑菌活性与温度和pH值的关系。结果表明,灰树花多酚类物质对细菌和酵母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霉菌的抑菌效果不明显。对大肠杆菌、产气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32.5μg/mL、260μg/mL、65μg/mL、130μg/mL;对红酵母、黑狮酵母和白假丝酵母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8.2μg/mL、65μg/mL、32.5μg/mL。热处理对灰树花多酚类物质的抑菌效果影响较大,当温度超过60℃时,灰树花多酚类物质起不到抑菌作用,并且在pH值为2~4的范围内灰树花多酚溶液对细菌和酵母菌有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中药淡豆豉不同发酵阶段微生物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筛选优势发酵菌,为淡豆豉生产标准化提供依据。分别采集淡豆豉不同发酵阶段(25%,50%,75%,100%)的样品,采用含青蒿、桑叶提取液的培养基培养发酵菌,通过对分离菌株的蛋白酶、β-葡萄糖苷酶和纤溶酶活性筛选优势发酵菌。结果显示,淡豆豉发酵过程首先是微球菌和酵母菌占优势,然后霉菌快速生长,细菌和酵母菌受抑制,发酵后期细菌和酵母菌再度生长;共分离筛选出9株菌,包含细菌1株,酵母菌4株和霉菌4株,其中1号酵母菌和2号毛霉的酶活总水平较高,分别为(29.510±0.008)IU/g和(29.578±0.012)IU/g。淡豆豉发酵过程菌群交替更迭,菌种多样,以霉菌和酵母菌为主,通过三种酶活测定结果初步筛选出优势菌。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乳酸菌细菌素产量,以藤黄微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为指示菌,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植物乳杆菌P158产细菌素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5种乳酸菌培养基中MRS培养基为该菌株产细菌素的适宜培养基;最佳培养条件为种子液接种量3%(V/V)、培养基初始pH 6.0、34℃静置培养42 h;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添加量2 g/100 mL、酵母浸膏添加量2 g/100 mL、大豆蛋白胨添加量1.5 g/100 mL、MgSO_4添加量0.058 g/100 mL、MnSO_4添加量0.025 g/100 mL、FeSO_4添加量0.02 g/100 mL、Tween 80添加量0.08 g/100 mL、乙酸钠添加量0.5 g/100 mL、K_2HPO_4添加量0.2 g/100 mL。在此条件下,细菌素效价为1 145 IU/mL,较优化前(362 IU/mL)提高了216%  相似文献   

7.
大曲发酵房上中下层空气微生物及曲药质量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泸州老窖架式大曲发酵房为对象,利用多元方差分析法探讨了发酵房上中下层空气微生物及曲药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曲块入房前的空发酵房下层空气的霉菌数量低于中上层,上层的放线菌数量显著低于中下层;各层均以酵母菌和霉菌占优势,放线菌数量较少。曲药发酵前期发酵房下层空气的细菌和酵母数量显著高于中层,中层又显著高于上层,霉菌数量差异不明显;空气微生物以酵母菌略占优势。曲药发酵后期各层空气微生物数量差异均不显著。发酵房上中下层曲药微生物及理化分析结果,只有酵母菌、细菌和酸度为显著性状,上层的酵母菌和细菌数量显著低于中层和下层,而酸度则显著高于中下层。曲药培菌期间,环境微生物对曲药质量的影响可能主要受酵母菌和细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窖泥和黄泥微生物分离分析的培养基选择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黔型浓香型白酒习酒的发酵窖泥及环境土样中微生物区系构成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选择多种分别针对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丝状真菌等微生物茵群的分离培养基进行了调查探讨.实验结果显示:添加1600 u/mL青霉素钠的培养基可完全抑制原核类微生物菌落的长出.添加0.067%孟加拉红的培养基可抑制部分真菌的扩散生长;选择葡萄糖胰胨琼脂培养基、高氏一号培养基、YEPD培养基或卡尔氏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或淀粉培养基或查氏培养基等,分别用于分离培养细菌、放线茵、酵母菌,丝状真菌等微生物茵群,可获得较好的分离效果和获得更多种群的菌落.在方法学上,采用适合的分离培养基探讨窖泥和黄泥中微生物区系的基本构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在生产中抑制原料辣椒中的有害微生物,对提高辣椒加工产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GB4789.2-2003、GB4789.15-2003方法分别对细菌、酵母菌和霉菌进行计数,对分离纯化细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辣椒表面的细菌和酵母菌数量最高,均超过107cfu/g,细菌和酵母菌是优势菌,霉菌数量相对较少。鉴定出辣椒表面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多为乳酸菌,以乳杆菌为主,也分离到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是肠杆菌科细菌。  相似文献   

10.
为在生产中抑制原料辣椒中的有害微生物,对提高辣椒加工产品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采用GB4789.2-2003、GB4789.15-2003方法分别对细菌、酵母菌和霉菌进行计数,对分离纯化细菌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辣椒表面的细菌和酵母菌数量最高,均超过107cfu/g,细菌和酵母菌是优势菌,霉菌数量相对较少.鉴定出辣椒表面细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多为乳酸菌,以乳杆菌为主,也分离到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是肠杆菌科细菌.  相似文献   

11.
纳他霉素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其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链霉素抗性突变选育纳他霉素高产菌株 ,即将经过紫外线诱变处理的纳他霉素(natamycin)产生菌褐黄孢链霉菌 (Streptomycesgilvosporeus)ATCC1 332 6菌株孢子涂布在含有链霉素最小抑制浓度 (0 6μg/mL)的培养基平板上 ,获得了 1 2 2株链霉素抗性突变株。其中纳他霉素产量高于出发菌株的有 1 3株。其中突变株SG 56的生产能力比出发菌株提高到 1 4 6 % ,研究了其发酵性能 ,优化了培养基组成和发酵工艺条件 ,使纳他霉素产量提高到 1 70 %。  相似文献   

12.
高产类胡萝卜素红酵母的筛选及其发酵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数株红酵母培养后发酵液中菌体生物量及类胡萝卜素含量的测定比较,从中选出了1株产类胡萝卜素能力较强的红酵母RY-98;研究了该菌株产类胡萝卜素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并对其主要营养与环境条件进行了选择及优化,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葡萄糖40g/L、(NH  相似文献   

13.
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枯草芽孢杆菌菌株发酵产碱性果胶酶的培养基组分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产酶的最优培养基:30 g/L豆饼粉、35 g/L马铃薯淀粉、20 g/L果胶、2.775 g/L氯化钙、4.025 g/L硫酸锌、113.6 g/L Na 2HPO 4。同时对温度、接种量、发酵pH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发酵条件:温度35℃、接种量3%、发酵过程控制pH=7.4,在此基础上进行补料流加实验,补料配方为350 g/L葡萄糖、10 g/L果胶,补料控制总糖浓度为20 ug/mL,并调整转速和风量控制溶氧30%~40%,最终酶活达到6120 U/mL,较初始酶活1061 U/mL提高了4.77倍。  相似文献   

14.
酒曲中生香酵母的分离鉴定与产酯工艺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添加30U/mL硫酸链霉素抑制霉菌方法从酒曲中富集和筛选出具有典型酵母菌落特征的菌株,通过鉴定实验确定为生香酵母。选取其中10株进行发酵,比较它们发酵酒的酒精度、总酸和总酯,筛选出酒精度和总酯含量最高的菌株是Y2-7。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和小试,得到蒸馏酒(60%,v/v)中总酯含量迭2.1g/L,酒液酯香明显。  相似文献   

15.
乳酸菌抗诱变致癌物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少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如苯酚、甲苯酚、吲哚、次级胆汁酸和雌性激素等在体内长期积累会诱发结肠癌的发生.本文考察了戊糖乳杆菌Ind1和Ind3清除苯酚、对甲酚和吲哚这些诱变物质的能力,结果显示:只有浓度大于150μg/mL的苯酚、对甲酚和吲哚对菌株生长显示略有影响,影响与物质及其浓度和菌株有关,但是经37℃厌氧培养144h后,三个菌株的活菌数仍然在10~6cfu/mL以上,说明戊糖乳杆菌对肠道中有害的酚类物质有较高的耐受性.在浓度为5μg/mL以及50μg/mL的苯酚和对甲酚培养基中,戊糖乳杆菌Ind1和Ind3在37℃分别培养24h和144h后,苯酚和对甲酚含量明显被减少,其浓度在0.95~1.93μg/mL之间,对甲酚浓度在0.45~1.141μg/mL之间,3株乳杆菌活菌数从10~9cfu/mL降至10°cfu/mL,诱变因子的吸附量随着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表明乳杆菌细胞对突变因子有较好的黏附或降解作用. ,三个菌株的活菌数仍然在10~6cfu/mL以上,说明戊糖乳杆菌对肠道中有害的酚类物质有较高的耐受性.在浓度为5μg/mL以及50μg/mL的苯酚和对甲酚培养基中,戊糖乳杆菌Ind1和I d3在37℃分别培养24h和144h后,苯酚和对甲酚含量明显被减少,其浓度在0.95~1.93μg/mL之间,对甲酚浓度在0.45~1.141μg/mL之间,3株乳杆菌活菌数从10~9cfu/mL降至10°cfu/mL,诱变因子的吸附量随着细胞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表明乳杆菌细胞对突变因子有较好的黏附或降解作用. ,三个菌株的活菌数仍然在10~6cfu/mL以上,说明戊糖乳杆菌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计数的检测能力验证的结果。方法依据GB 4789.1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和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计数的检测能力验证(第一轮)[ACAS-PT899 (2020)]的指导书,对2份测试样品进行稀释、培养、计数。结果样品20-C229的检测结果:霉菌780CFU/mL,酵母菌70CFU/mL,霉菌和酵母菌850CFU/mL;样品20-K432的检测结果:霉菌1200 CFU/mL,酵母菌580 CFU/mL,霉菌和酵母菌1800 CFU/mL。经评价, 2个考核样品|Z|均小于2.0,结果评价均为满意。结论本实验室具备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菌计数的检测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对烟草青枯病菌具有抑制作用的高效药剂,以链霉素为对照,采用生长曲线测定仪检测了烟草青枯病菌对氟啶胺、双苯菌胺、噻霉酮和春雷霉素的敏感性,并利用Wadley方法对氟啶胺与纳米硫、纳米铜、纳米银的9种复配比例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表明,双苯菌胺和氟啶胺对烟草青枯病菌的平均EC50分别为0.037 8 μg/mL和0.305 0 μg/mL,EC50分布范围分别为0.018 7~0.053 4 μg/mL和0.147 1~0.890 4 μg/mL,链霉素、噻霉酮和春雷霉素对烟草青枯病菌的平均EC50分别为0.546 3 μg/mL、2.429 9 μg/mL和9.927 3 μg/mL,说明杀真菌药剂氟啶胺、双苯菌胺可有效抑制青枯病菌生长,且抑菌效果优于链霉素等药剂。5种药剂对烟草青枯病菌的敏感基线均呈正态分布,为连续的单峰曲线,可用于田间烟草青枯病菌抗性菌株监测。氟啶胺与纳米农药按不同比例复配后的EC50均小于纳米农药单剂的EC50。当氟啶胺与纳米硫按体积比1 ∶ 40复配时具有增效作用,增效系数为1.60;氟啶胺与纳米铜按体积比80 ∶ 1复配时,相加作用最为明显(EC50=0.142 2 μg/mL);氟啶胺与纳米银的复配比例(体积比)为1 ∶ 20时,增效系数最高达1.41,具有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红曲霉产红曲色素的液体发酵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曲霉发酵产红曲色素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30 g/L,硝酸钠15 g/L,硫酸锌0.05 g/L和硫酸锰0.05 g/L,培养基初始pH=3,装液量为30 mL/250 mL,培养时间为120 h.在此条件下,红曲霉发酵产红曲色素的色价达到16.91 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