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究不同还原剂在纳米银粒子合成过程中对其粒径、尺寸分布和形貌的影响。方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选择葡萄糖、抗坏血酸、柠檬酸钠、乙二醇作对照,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并将反应温度控制在60℃来制备纳米银粒子。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X-射线衍射光谱(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对所制备银粒子进行表征。结果采用葡萄糖为还原剂时,制备出了粒径较小(平均粒径为51 nm)且分布均匀的球形纳米银;将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时,出现了晶体颗粒聚集而成的球状团聚体,平均粒径为67 nm;柠檬酸纳还原出的纳米银粒子集中分布在15 nm左右以及100nm左右,平均粒径为57nm;乙二醇在相同条件下还原出了球形、棒状、三角片等形状的纳米银粒子,平均粒径为107 nm。结论采用葡萄糖作为还原剂,更容易制备出球形、粒径小且分散均匀的纳米银粒子。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室温条件下不同还原剂以及其他实验助剂在化学还原纳米银过程中对其颗粒粒径、尺寸分布和形貌的影响。方法 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柠檬酸钠为保护剂和第2还原剂,选择葡萄糖和硼氢化钠作对照,在室温下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来制备纳米银颗粒。通过马尔文激光粒度仪、紫外–可见光谱(UV–vis)、透射电镜(TEM)等对所制备纳米银进行表征。结果 采用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时,通过调控抗坏血酸体积(0.2 mL),固定柠檬酸钠和PVP体积分别为0.5、0.6 mL,制备出粒径较小(平均粒径为56 nm)且尺寸分布较均一的球形纳米银;采用葡萄糖和硼氢化钠作还原剂时纳米银颗粒尺寸过大(平均粒径分别为216nm和189nm)。结论 采用抗坏血酸作为还原剂,调控柠檬酸钠、PVP等实验参数在最佳范围,更容易制备出球形度好、粒径小的均匀纳米银溶液。  相似文献   

3.
以三聚磷酸钠为保护剂,用焦性没食子酸还原硝酸银得到了纳米银溶胶。利用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粒度分析对得到的纳米银溶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改变体系中保护剂的含量、反应时间和反应温度,制备了平均粒径分别为15、17、22、25、26nm的均匀球形纳米银;用不同的焦性没食子酸衍生物(没食子酸甲酯和没食子酸月桂酯)作还原剂分别得到了多形貌纳米银和平均粒径为7nm且尺寸均一的球形纳米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溶胶前躯体体系对制备纳米ZnO粉体粒径大小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法分别研究了硬脂酸体系、草酸体系、高分子网络体系制备纳米ZnO粉体,并利用TG-DTA、XRD、TEM对其结构、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在3种体系中,高分子网络体系所得粉体粒径最小,粒径在30~40nm,粒径大小均匀,团聚较少.硬脂酸体系得到ZnO粉末粒径较小,范围分布在30~50nm,分散性较好.草酸体系制得ZnO粉末粒径相对较大,在40~60nm,有轻微团聚.  相似文献   

5.
在微波辐射下先还原金属前躯体AgNO3制备出纳米银胶体,再于水介质中原位聚合制备纳米银聚苯乙烯复合乳液,并对其进行了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镜结果表明,所制备出的纳米银大多为球形粒子,粒径为20~30nm,粒径分布窄,且分散性较好;红外分析表明,纳米银和过渡层PVP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物理混合,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化学键合;热失重分析表明,纳米银对聚合物的分解可能起催化作用,从而使得纳米银/聚苯乙烯复合粉末的分解温度比纯聚苯乙烯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阳极弧放电等离子体方法制备了高纯银纳米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形貌、晶体结构、粒度进行性能表征.利用静态表面吸附仪依据BET多层吸附原理,在液氮温度下(78K)和气体饱和蒸气压力范围内测试样品对N2的吸附-脱附等温线,用图解法根据吸附等温线求出单层吸附容量,由BET吸附公式计算出纳米粉末比表面积.结果表明:银纳米粉末的晶体结构为fcc结构,粒径范围在10~50nm,平均粒径为26nm,比表面积为23.81 m2/g.  相似文献   

7.
超细球形铜粉的制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敏艺  徐锐  王崇国  周康根 《功能材料》2007,38(10):1577-1579
研究了一种新颖的球形铜粉制备方法,即先用葡萄糖还原法制备球形超细Cu2O粉末,然后用氢气还原Cu2O粉末制备球形铜粉.用葡萄糖还原Cu(Ⅱ)可以制备球形的Cu2O粒子.在240℃下用氢气还原球形Cu2O粉末,得到了分散性良好的球形铜粉,铜粉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稳定性.铜粉粒径大小和粒径分布取决于前驱体Cu2O粒子的大小和粒径分布.还原后的粉末粒径略有收缩,平均粒径为1.18μm,振实密度为2.1g/ml.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热法,以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保护剂,以葡萄糖直接还原硝酸银制备纳米银溶胶及纳米银粒子.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反应温度等参数对纳米银形貌、粒子尺寸的影响,并采用XRD、SEM和EDS等手段表征了纳米银的特性.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6h的条件下,可制备粒径20nm左右、分散均一的球形纳米银粒子.  相似文献   

9.
粒径可控纳米银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红刚  刘恒  尹光福  罗庆平  刘勋 《材料导报》2005,19(Z2):154-156
以次磷酸钠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溶胶.通过调节还原后银溶胶的pH值可以达到控制纳米银粒径的效果.研究了氨水在制备不同粒径的银粉过程中的作用.对银溶胶进行了Zeta电位测量,对制得的纳米银样品用XRD、TEM进行了表征,采用原子吸收法分析了还原后溶液中残留的银离子的浓度,确定银的还原率.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纳米银制备和样品粒径的影响.通过控制适当合成反应条件,可制得10~100nm、粒径可控、高分散性、高纯度的纳米银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优化化学还原法合成纳米银的路径,对比研究乙醇、乙二醇、去离子水等3种溶剂中生成纳米银的形貌和粒径。方法首先采用化学还原的方法,分别在乙醇、乙二醇、去离子水中利用水合肼还原硝酸银,控制反应温度为60℃,并用磁力搅拌器剧烈搅拌,制得PVP保护的纳米银,然后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马尔文激光粒度仪进行表征。结果 3种溶液反应体系中都生成了球形纳米银,平均粒径分别为35,40和53 nm。其中,乙醇溶液体系条件下生成的球形纳米银粒度小,粒径分布窄,乙二醇溶液体系条件生成的纳米银粒度稍大,粒径分布稍宽,去离子水体系中生成的球形纳米银粒度最大,粒径分布最宽。此外,去离子水中生成的纳米银形貌多样,不仅生成球形纳米银,还生成了少量形状各异的纳米银。结论乙醇作为溶剂有利于生成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的球形纳米银。  相似文献   

11.
以AgNO_3为银源,无水甘油作为还原剂和分散介质,PVP-K30为稳定剂和模板剂,首次以加热搅拌法一步制备了含纳米银的无水甘油溶胶。以紫外-可见吸收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所得溶胶和溶胶中的纳米银颗粒进行表征,考察了AgNO_3加入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纳米银溶胶和银单质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投料质量比(m(甘油)∶m(AgNO_3)∶m(PVP-K30))为200∶(0.5~1.5)∶5,反应温度为110℃,反应时间为0.5~3h,可以获得稳定的纳米银甘油溶胶,其中银单质的颗粒分散性好,形貌近球形,粒径为纳米级别。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作为研究对象,对所得含银溶胶的抗菌性进行研究,发现钠米银溶胶对4种目标菌均有很好的抑菌性,其中对枯草芽孢杆菌抑菌效果最好,且溶胶中银单质粒径越小,抑菌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孔杰  李国强  叶菁芸  曾戎  屠美  赵剑豪 《功能材料》2012,43(12):1662-1664
在壳聚糖/1,2-丙二醇凝胶中采用抗坏血酸原位还原硝酸银生成纳米银,进而通过碱液置换得到具有不同纳米银含量的物理交联的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水凝胶.紫外-可见光谱、X射线衍射图谱和低分辨率TEM照片的结果表明,复合水凝胶内形成了分散良好的纳米银.高分辨率TEM照片结果表明纳米银的直径在20~50nm之间,但其结晶状态并不均一.抗菌性实验证明,纳米银/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13.
We treated wool textiles with a sulfur nano-silver colloidal solution (SNSE) having Ag/S complex, which was a particle size of average 4.2 nm in ethanol base. The SNSE was a safe chemical agent having the perfect antibacterial efficacy with a very small amount of nano-sized silver and non-irritative solution to the ski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was evaluated by calculation of bacteria reduction against Gram-positive (Staphylococcus aureus) and Gram-negative (Klebsiella pneumoniae) bacteria. The treated wool textiles with the silver colloid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istivity against insect pests through both calculation of the fiber loss weight and visible assessment attacked by larvae after 14 days in given conditions. Also, we confirmed the antistatic efficacy of the finished fabrics with silver particle on their surface. The static electricity of the treated wool fabric was increased more up to 50 ppm, then, it was decreased according to the silver content. Consequently,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the finished wool fabrics with sulfur nano-silver colloid had various functionalities, such as mothproofing, antibiotic, and antistatic property.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纳米银导电油墨及其在柔性印刷电子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总结国内外文献,从纳米银颗粒及其导电油墨的制备、印刷工艺、烧结工艺以及在柔性印刷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几方面总结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结果 在油墨制备及使用中,简化制备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绿色环保、低温烧结,同时提高油墨的基材适应性是未来纳米银导电油墨的改进重点。直写技术具有精度高、速度快等优势,正逐渐替代丝网印刷技术成为主流。烧结工艺的研究重点在于实现低温烧结,其中化学烧结工艺简单,但提高导电性是研究重点。其他烧结方式则设备昂贵,环境要求高。结论 作为功能性电子材料,纳米银导电油墨因出色的电性能和印刷适性,正在被广泛应用于柔性印刷电子中。近年来通过对纳米银及其导电油墨的深入研究及技术改进,在纳米银颗粒的制备、低温烧结技术、节能环保加工工艺等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此同时,将其作为功能材料应用于制备柔性传感器中,RFID标签天线、柔性电极、超级电容器、太阳能电池等正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填料长径比对导电胶渗流阈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微波辅助乙二醇还原法制备了不同长径比的银纳米方块及银纳米线, 并对其进行了SEM、 XRD表征。以不同长径比银纳米线作为导电填料制备了各向同性导电胶。对导电胶的填充渗流阈值的研究发现, 填料的长径比对填充渗流阈值的影响很大, 长径比越大, 渗流阈值越小。运用修正的阈值理论对这一实验现象进行了合理解释, 模拟结果表明修正的阈值理论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6.
采用原位法,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为还原剂和溶剂,制备纳米Ag/PMMA复合薄膜.采用XRD、TEM、FT-IR、UV-Vis表征了纳米Ag/PMMA复合薄膜物相,纳米银的颗粒形貌,分析了纳米银与基体PMM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并对溶胶和薄膜的光学特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反应生成的为面心立方银单质,并且随着反应时间的...  相似文献   

17.
纳米银制备及其在抗菌包装和印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纳米银常用的制备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光还原法、绿色合成法等.简述了纳米银在抗菌包装、印刷等领域的应用.展望了纳米银的发展趋势,指出无毒无害的绿色合成法将会成为研究的热点,纳米银的应用领域也会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8.
纳米银抗菌包装对虾仁冷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一种可用于水产品冷藏保鲜包装的纳米银抗菌薄膜,并测定其保鲜性能。方法将纳米银母粒与低密度聚乙烯颗粒混合,并通过吹膜机生产纳米银质量分数为1%,2%的抗菌活性薄膜,通过测定pH值、TBARS值、TVB-N值、菌落总数等指标来分析纳米银抗菌活性薄膜对虾仁贮藏的效果。结果随着薄膜中纳米银含量的提高,抗氧化能力和抑菌能力也相应提高。与低密度聚乙烯薄膜相比,该薄膜的抑菌能力和抗脂质氧化能力可提高50%左右,冷藏虾仁的货架期可延长2 d。结论纳米银抗菌薄膜具有抗菌和抗氧化的作用,并可延长虾仁在冷藏过程中的保质期,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虾仁包装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